论东北民间满族谱牒的历史演进及其特征

2013-11-20 07:23
关键词:谱牒世系家谱

孙 明

(吉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四平136000)

近年来,伴随着区域经济开发进程的加快,对民间文化的调查与研究也成为人类学者们关注的热门课题。谱牒作为一项重要的民间文化内容,自然也是学者们研究的对象之一。其中,民间满族谱牒以其特有的区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性特征尤为受到重视。以历史性特征为对象,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民间满族谱牒的史料价值,以及与国史、地方史研究的互证关系。而就民间满族谱牒史料性的深入挖掘与本体历史演进关系问题则很少提及,就此本文拟对东北民间满族谱牒的历史演进及其特征作一探讨,以揭示其应用层次上的本体演进特征。

一、关于谱牒起源问题的一些看法

目前,关于谱牒起源问题学界存在两种不同说法:一种认为,谱牒起源于“口述家谱”,继之而来的是“结绳家谱”、“文字家谱”。“口述谱牒是文字产生前最为古老的一种谱牒,通过人们的口传心授将宗族的世代谱系传承下来,我国古籍文献中记载的上古传说时代的家族世系,……就是以口述谱牒为依据写成的。在没有自己文字的少数民族中,口述谱牒相当普遍。”[1]“口传家谱已具备‘血缘集团’和‘世系’两个基本要素,是中国家谱中最原始形态的家谱,也是最古老的家谱。”[2]8上述是传统说法,且得到普遍共识,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口述谱牒已具有谱系传承、血缘等谱牒的基本特征;另一种认为,人们以口耳相传、结绳记事的方式记忆家族世系,“不是我们所说的谱牒”“谱牒分为口述家谱、结绳家谱、文字家谱的种种说法,是不正确的。”[3]202很显然,这是对传统说法的否定,是新观点。持这种说法的学者认为谱牒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家族制度已经形成,需要谱牒来记录它内部的血缘关系;二是文字已经产生,并且有了简单的书写工具,如简册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文献、簿籍。”[3]202这两个条件,无论是口传还是结绳记事都不具备。

就上述观点,本文认为谱牒作为记载家族世系关系的特殊档案文册,在它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应该包括精神性层面及实态性层面。从精神性层面讲,口述史不仅带有原始性,而且也具有口耳相传过程中的导向性。对于口述史中的家族史内容,虽然以家族中英雄先祖作为主体谈论,且并未像文字谱一样涉及家族中历代各个人物,但此形式已经表现了口述传承的特征。这种以世系为脉络对家族早期历史的勾勒,很明显带有早期祖先谱的特征,是完整文字谱产生前家族世系记忆的原始形态。从物态性层面讲,结绳记事是谱牒的雏形,文字谱是谱牒最为成熟的形态。因为无论是结绳谱还是文字谱,世系是它们作为谱牒文化意义的最典型特征。就家族制度、文字产生这两个条件,正是成熟谱牒或者说完整意义上谱牒形成的标志。所以,在谈及谱牒起源问题时,应该做到以下两点:其一,不要以现存实物谱牒为点看待谱牒的起源问题,即不要用现在的眼光看待而要弄清楚完整谱牒的身前及身后,用动态的视角,从谱牒整体发展脉络中探寻其历史演进的过程及特征;其二,要从谱牒史料价值的角度,对谱牒口述性及实态性特征加以辨别,进而确定每一种谱牒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作用。

基于上述论断,本文认为民间满族谱牒历史演进主要包括萌芽时期(口头)、形成时期(子孙绳)、确立时期(文字谱)三个时期。

二、民间满族谱牒的萌芽——英雄祖先谱

满族谱牒“按谱的性质可分为宗室谱、世职谱和家谱,是由原籍东北或一度在东北居住,后迁居到北京或华中的满人制作的宗谱。”[4]180宗室谱是指满洲皇族谱牒,如清代《玉牒》;世职谱是指满洲功臣贵族“世袭官职”谱牒,如《满洲旗世袭武职及世管佐领家谱》;家谱是指一般满人谱牒,即民间满族谱牒,如《满族镶蓝旗常氏族谱》。在日本学者多贺秋五郎著的《中国宗谱的研究》一书中,把满族谱牒称为“满人谱”,并且按照居住地域,把满人谱划分为“华中居住满人谱”和“北京、东北居住满人谱”。本文根据他的说法,仅列举清代居住北京、东北满人谱牒情况如下表:

满族谱牒分类表

上表三类满族谱牒的区别是:第一,满族宗室谱、世职谱是官职承袭依据,“凡系世职官员,令其预先缮造家谱,存于都统衙门;其后若有应行增入者,令于岁底俱保增入。”[5]如乾隆四十一年敕修的《恩封宗室王公谱》“明确分为承袭贝勒、承袭王爵、承袭公爵、承袭将军系列。”[4]180又如《满洲世袭武职及世管佐领家谱》,在“标志血缘关系的系图上把对标者标为佐领,然后依次标明初次、二次、三次、四次……。”[4]180民间满族谱牒编修则不是为了承袭官职,而具有谱牒“溯本追源”的一般意义,如《索绰罗氏谱书谱序》载:“凡人皆宜重本原,况我满人尤宜郑重,而不容遗忘也!回溯我先祖自长白山遂我朝太祖高皇帝创业,东方乾坤一统。圣祖仁皇帝将我先祖自京拨往盛京岫岩以来,迄今三百余年……。”[6]

第二,满族宗室谱、世职谱名称繁琐,常常含有官职或始祖名,如《多罗诚毅勇壮贝勒穆尔哈齐子孙谱》、《满洲旗世袭武职及世管佐领家谱》等。而民间满族谱牒题名简单,一般仅记姓氏或家族居住地,如《赫舍哩氏宗谱》、《珲春满族孟氏族谱》。

第三,满族宗室谱、世职谱内容、卷数虽多,但体例单调,基本是以世系为主,缺少序文、凡例等谱牒派生体例。而民间满族谱牒虽内容、卷数少,但谱牒体例略显完备,除世系外,一般民间满族谱牒都有谱序、凡例等谱牒派生体例,用以交代家族变迁及谱牒纂修情况。在此需要提及的是,一些民间满族谱牒中有恩荣禄的内容,而宗室谱、世职谱则无。

第四,满族宗室谱、世职谱多为官修,民间满族谱牒多为私修。

除上述区别之外,满族宗室谱、世职谱与民间满族家谱在口述家族历史时也存在差异,一般来讲,“口传家谱,就是口传心授流传下来的反映家族世系的家谱。……这些家族世系,首先是通过世代口传心授流传下来,成为口传家谱,然后才被形成文字所记载下来。”[2]7满族的口传家谱主要包括创世祖先神话及祖先中英雄神神歌。其中,创世祖先神话以满族宗室谱中爱新觉罗家族三仙女传说为代表,这类神话在皇族玉牒及官方史料中均能见到,如《清史稿》中载爱新觉罗氏:“始祖布库里雍顺,母曰佛库伦,相传感朱果而孕。稍长,定三姓之乱,众奉为贝勒,居长白山东俄漠惠之野俄朵里城,号其部族曰满洲。”[7]当然,此处的创世始祖是最高统治者为了提升本家族地位而臆造的人物,与民间满族家谱及萨满神辞中所记祖先英雄神有区别。

祖先中英雄神神歌是民间口传家谱的典型内容,这类神歌主要通过萨满诵唱的方式一代代流传下来。可以说,这是满族民间口传家谱中最为特别,流传最为久远的方式。如“满族杨姓萨满祭祀神歌”中对大英雄祖先神事迹的描述:“阿布卡,其,瓦西卡;按巴,瞒尼。乌朱,得,翁库莫;达拉的,得,扎吉莫;笔沙,得,乌奴莫;标坤,娘们,得;牙路莫,多西笔……。”[8]218此段大意是“大英雄神降临后,附体于小叉玛之身,大英雄是一位神射手,他是海东青的救命恩人……。”[8]220这样的祭祀神歌在满族许多家族萨满祭祀神辞中都有记载,本文在此就不作过多论述。满语文字产生之后,这些神歌大部分以《神本》的形式流传,但至今也有口耳相传的形式。

三、民间满族谱牒的形成——子孙绳及条子式谱

(一)“子孙绳”的谱牒文化意义

“我国西部地区的谱牒文献资源类型多样。有实物谱牒,如鄂伦春族的马鬃结绳法、满族的索绳彩线法、锡伯族的丝绳骨弓法等。”[9]上述实物谱牒统称为“结绳家谱”,所谓“结绳家谱”就是指“用结绳记事的方法反映家族世系的家谱。”[2]7其中,满族的“索绳彩线”也称为“子孙绳”,它是“结绳家谱”中最具谱牒文化意义的一种形式。“子孙绳”是一种没有文字、图片记载的满族最原始谱牒形式,也是“满族内部各家族成员生长轨迹及人生习俗的具体表现。”[10]103其形制结构是以彩绳为主干,以弓箭、噶拉哈、红布条为枝叶的树状特征。

彩绳,象征生活幸福快乐的子孙们。弓箭,是男性生命的象征。噶拉哈,一说是女性生命的象征;一说是隔代的象征。这里从谱牒的角度看,本文认为它是隔代的象征物。就红布条得象征特征在下面我们将作论述,在此就不作论述。为何,我们把子孙绳定性为满族谱牒形成时的最原始形态呢?这要从谱牒与子孙绳的共同特征谈起,人们普遍认为谱牒具有记载家族信息、传递家族文化、传承血脉的作用。在许多满族谱牒中都记有这样的词语,如满族《洪氏谱书》载:“谱也者,乃明宗辩支,敦伦睦族之最要者。”[11]又如《满族镶蓝旗常氏族谱·序》载:“族谱之作,所以别支派,叙昭穆,明亲疏,睦宗族。使阖族之人尊祖敬宗,慎终追远,故为一世之重典也。”[12]而子孙绳的意义也是希望家族繁衍生息不断,如“子孙绳绳累世不绝。”[13]“子孙绳绳,子孙振振。”[14]“子孙绳绳,继继之相传于无穷。”[15]

在此,需要提及的一点是,满族的“子孙绳”记事方式既属于“结绳记事”的范畴,又与普遍意义上的“结绳记事”有所不同,一般来讲,“结绳记事”是在文字产生之前“用绳子打结帮助人们记忆。”[2]8所记内容不单纯是世系传承,也包括一些重要事件,满族的“子孙绳”则是以记世系传承为主。“结绳家谱与口传家谱一样,已含有‘血缘集团’和‘世系’两个要素,也是中国最原始形态的家谱。与口传家谱不同,结绳家谱是中国最原始的实物家谱。”[2]8

(二)“条子式谱”是满族谱牒由结绳谱向文字谱的过渡形态

子孙绳上的红布条,又称“索罗条子”,一般研究者认为是女性生命的象征,与男孩弓箭的象征意义相对比,如果一家族内部有女性婴儿降临时,就在该家族的子孙绳上拴一个红布条。长此以往,绳子上所记布条渐渐增多,在众多的布条中很难再分清该布条属于那一代。且随着家庭记忆工具、手段以及意识的提高,人们开始以布条记名的方式,区分各代成员。此种家族记忆方式,本文认为这是满族谱单的雏形,是满族谱牒由结绳谱向文字谱的过渡形态。“索罗条子”具有谱牒文化特征,还因为,谱牒的主体结构是世系人名,这是构成谱牒的基本特征,也是谱牒档案与其他档案形式的根本区别。而记名索伦条子从谱牒的形制特征讲,它与成熟、完备的谱牒相区别的,只不过是记载载体的不同。也就是索伦条子用布条,而完备的谱书或者谱单则用纸或者布绸。就谱牒的主体特征,索伦条子已经具备。就此,可以说,索伦条子已经具有谱牒的基本特征。

四、民间满族谱牒的确立——文字谱

清入关后,随着清政权的稳定,“皇室的修谱活动趋于兴盛,八旗中的修谱活动也随之活跃起来。”[4]182至康雍时期,此时谱牒开始成为满族家族“官职承袭和人丁身份、地位的主要证明和重要凭证。”[16]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民间满族文字谱确立的标志是乾隆九年《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编纂,自从《通谱》修成后,“满人修谱蓬勃开展,由过去只是个别家族的个别行为发展成为全民族的普遍行为。”[17]137“满族家谱集大成者《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问世,促进了满族的修谱活动,致使修谱之风日盛。”[17]25此时,“谱图世系,未能证实”的情况得到了改变。《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编纂带来了民间满族谱牒的兴起,许多民间满族修谱时都借用了《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本家族的内容,其中尤以姓氏来源及家族中显赫人物介绍为最多。

文字谱产生之后,民间满族文字谱根据不同划分标准,可以划分两大类:一是按记载载体可划分为谱单与谱书;一是按书写文字可划分为满语满文式、满语汉文式、汉语汉文式。

(一)谱单

清初至清中期,民间满族谱牒主要以谱单为主,满族谱单的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以世系为主,体例简单。谱单所表现的形式基本都具有内容简单的特征,人们修谱单的目的就是能够使后人对本家族的世系传承有更直观的了解,至于家族历史则很少有记载。即使在谱单世系旁由些许介绍家族迁徙历史的文字,但在整个谱单中则处于非显要的位置。如以西克图讷为始祖的满族家族谱单,仅在谱单左旁注“原籍吉林长白山,由雍正六年移住伊通镶黄旗,齐姓佛满洲。”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实谱单在显示谱牒特征方面,虽简单,但具体明了。

第二,以廉价载体为主,书写方便。民间满族谱单主要以棉、绸、白布、纸、布与纸合成等材料作为谱衬,如一份在辽宁征集的谱单,就是以棉布作为谱衬制作的,这样的谱单随着家族人口的增多常常使用几块棉布拼成。在我们征集的满族谱单中,以纸为记载载体的谱单较多,可能因为纸相对于其他材料具有廉价、便捷、易书写的特点,制作谱单的纸多选用坚硬的高丽纸或麻纸。如珲春孟氏家族谱单就是由几块高丽纸拼凑而成,整张谱单呈长方形,平时可以折叠起来放在祖宗匣内。

第三,以满语满文为主,民族特征明显。民间满族谱单在文字表达上却呈现出明显的民族性。按谱单记载文字划分,满族谱单一般包括汉语汉文式及、满语汉文式、满语满文式三类。其中,满语满文类谱单带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如吉林师范大学八旗谱牒馆藏的一份伊通的谱单就是满语满文式,整张谱单,都使用满语进行书写,这张谱单仅记载七代世系人名,留存至今的大多数满语满文式谱单都呈现这一特点。满语满文式谱单多数是在清中前期形成的,后期这类谱单则很少见。

(二)谱书

清中期以后,满汉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达到了平衡状态,在许多方面都体现出了满汉融合的特征。体现在满族谱牒上则大量出现与汉族谱牒相仿的成卷谱书,“满蒙人修谱表现的是他们对汉族文化的模仿或同化的过程。”[4]182此间,不仅仅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出现、皇室谱书的不断完善,如顺治、康熙两朝所修的皇室玉牒都是由满文书写“雍正元年(1723),方才准许汉宫参与。”[18]于是,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玉牒出现。而且,民间满族谱书的纂修也开始兴盛起来,在内容体例上也从单纯的世系演变成谱序、凡例、宗派、世系源流、世系谱表、迁徙情况、祠堂宗庙、族规、家传著述和家训等完整谱书形式。“满族谱书的编撰相对于汉族谱书来说,具有后发性的特点,正是这一特征使满族谱书能够更多的对汉族谱书吸收和借鉴。”[10]105

就其形制而言,按照装订方法的不同满族谱书可划分为:线装、经折装、蝴蝶装、胶装等装订方式。就满族民间谱牒而言,人们在修谱时一般都选取简单的、廉价的装订方式。如我们征集来的满族谱牒多以线装为主,而少部分是折子装;按照书写、印刷选择材料的不同可划分为:白棉纸、麻纸、印刷纸及牛皮纸等类材料,我们收集的谱牒以印刷纸作为材料的居多。如《长白山地方瓜尔佳氏谱书》、《襄平地方满族佟氏族谱》、《绥远地方满族佟氏宗谱》《凤城卢氏谱系》、《城厂陈满洲赵氏谱》、《呼兰瓜尔佳宗谱》等等;按照书写、印刷的方法不同可划分为:稿本、抄本、雕版印本、铅印本等。其中,稿本和抄本居多。

以上是本文对东北地区民间满族谱牒历史演进及其特征进行的探讨,回顾民间满族谱牒演变的历史,从满族无文字的口传、结绳家谱到体例完备的八旗谱书,不仅可以看到,民间满族谱牒演变过程中的民族性特征,而且也充分体现了满汉文化的交融性特征。正是这种学习与交融,使满族在北方各民族文化交融中,以及对汉文化的吸收都处于领先地位。文化是多元的,多元文化形成的前提,当然也是彼此的交融。可以说,满族入主中原后,能够在几百年间实现或完成帝制社会的统治任务,这与其开放的民族特征分不开的。

[1]陈江风.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48.

[2]王鹤鸣.中国家谱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张则鸣.谱牒与谱牒研究概述[Z].郯城文史资料(第16 辑),2003.

[4]周芳玲等.中国宗谱[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5](清)鄂尔泰等.八旗通志[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694.

[6]索绰罗氏族宗谱[Z].吉林师范大学八旗谱牒馆藏本,馆藏号:K820.9/19/6-2.

[7](民国)赵尔巽.清史稿:第2 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1.

[8]尹郁山,孙明.满族杨姓萨满祭祀神歌比较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

[9]张利.中国西部地区地方文献资源论稿[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65.

[10]孙明.东北地区的民间满族谱牒形制源流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11]吉林师范大学八旗谱牒馆藏本:《洪氏谱书》[Z].馆藏号:K820.9/58/6-1.

[12]吉林师范大学八旗谱牒馆藏本:《满洲镶蓝旗常氏族谱》[Z].馆藏号:K820.9/13/9-1.

[13](清)盛康.皇朝经世文续编[M].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

[14](南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戊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195.

[15]明世宗宝训[Z].嘉靖十七年九月辛巳条.147.

[16]徐建华.中国的家谱[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135.

[17]傅波,张德玉,赵维和.满族家谱研究[M].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

[18]来新夏,徐建华.中国的年谱与家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70.

猜你喜欢
谱牒世系家谱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文化遗产保护下的谱牒档案的保护与文化价值探析
察哈尔格西《厄鲁特王统世系》译注
辽耶律休哥世系考
新见《源伯仪墓志》及中古源氏世系补考
市场化视角下的谱牒档案管理研究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之唐贞休世系再考
西夏谱牒档案探析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
2010上半年古籍拍卖会上的家谱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