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洪栋 邴帅 高林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因其可靠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广泛应用治疗单节段颈椎病。但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后临近阶段活动度增加,退变速度加快,患者因临近阶段退变而在此出现相应神经症状。Goffin等[1]2002年首次报道使用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治疗颈椎病,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2007年2月-2009年2月采用颈椎间盘置换方法治疗单阶段颈椎病21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7年2月-2009年2月的合适病例,共50例,并通过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平均(42.7±7.54)岁。脊髓型6例,神经根型10例,混合型5例。所有患者均伴有明显神经根或脊髓型颈椎病症状。对照组29例,男18例,女11例,平均(45.5±8.23)岁。脊髓型9例,神经根型13例,混合型7例。纳入标准:30岁≤年龄≤60岁;CT或MRI等资料显示单阶段神经根型或脊髓型颈椎病;经保守治疗至少3个月无效。排除标准:颈椎X线片过伸过屈位水平位移>3 mm;病变椎间隙活动成角>11°;骨质疏松症患者。两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病变分型和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的器械均有美国枢法模·丹历(中国)有限公司提供。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使用模板测试需要放置人工椎间盘的直径。角度测量器、水平仪等辅助定位确定椎间隙基准线,安放和固定双轨通道。选择适合磨头,打磨上下终板是其成为凹面形状,以适应Bryan椎间盘的凸面形状。去除上位椎体后下缘及下位椎体后上缘骨赘及压迫的游离椎间盘和后纵韧带。选择适合直径的Bryan椎间盘进行安装。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适当撑开椎间隙后去除上位椎体后下缘及下位椎体后上缘骨赘及压迫的游离椎间盘和后纵韧带。取自体髂骨放置于病变阶段椎间隙,选择合适长度Orion钛板固定于椎体前方。
1.3 术后处理 术后使用抗生素3 d。负压引流术后24 h拔除,术后第1天床上坐起,第2天离床活动。软质颈围保护2周,正常活动颈部并进行项背肌锻炼。
1.4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本研究所有随访均有本科室另外两名医师完成。采用JOA和NDI评分法进行两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年时疗效评估。并计算术后1年时JOA评分的改善率RIS。评估两组患者术后1年时轴性症状(AS)[2]。优:颈部无压痛、异常感受和肌肉痉挛;良:劳累或受凉后会出现轻度症状,恢复较快,对工作和生活无影响,颈部肌肉无压痛或痉挛,不需要使用止痛药物;可:症状经常出现(<100 d/年),影响工作和生活,颈部有轻度压痛或痉挛,需服用止痛药,且效果较好;差:症状频繁(>100 d/年),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颈部肌肉有明显压痛或痉挛,止痛药物效果一般或不好[3]。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6.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JOA和NDI评估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8±0.7)年。所有患者后1年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年JOA和NDI评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改善率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术后JOA和NDI评分对比
2.2 AS评估 至随访结束治疗组AS评估:优12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90.5%。对照组优16例,良5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为72.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已逐渐成为治疗颈椎病的标准术式。但这种手术术后临近阶段活动度增加,加速了邻阶段的退变加速。有研究表明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每年约有2.9%患者临近阶段发生退变[4]。本世纪初出现的颈椎间盘假体表现出优越的治疗颈椎病的效果,徐波等[5]认为颈椎间盘置换后C4~5仍保留一定的活动度,其前屈、后伸以及左右旋转和侧弯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曹俊明等[6]采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22例颈椎病患者,显示神经根型患者术后随访时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疗效满意。2009年李冰等[7-8]认为Bryan间盘置换术在术后2年内保留颈椎节段活动方面优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2010年唐文等[9-10]认为颈椎间盘置换组术后颈部功能异常指数较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明显改善。治疗组患者后1年JOA和NDI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术后病变阶段颈椎仍保留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AS发生情况同样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不仅可以达到减压治疗颈椎病的左右,还可以通过保留部分颈椎活动度,达到减少AS发生和临近阶段退化的效果。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第一,虽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但研究中并没有采用双盲的方法,仅对医师采用了盲法,患者知道其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导致结果偏倚。第二,所纳入标准为单阶段颈椎病,而对两阶段或多阶段的结果没有考虑,所以对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优劣性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1]郝定均,贺宝荣,许正伟,等.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椎间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比较[J].中华骨科杂志,2011,31(1):18-23.
[2]Offin J,Casey A,Kehr P,et a1.Preliminary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the Bryan Cervical Disc Prosthesis[J].Neuresurgery,2002,51(3):840-847.
[3]曾岩,党耕町,马庆军.颈椎前路术后融合节段曲度变化与轴性症状和神经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14(9):520-523.
[4]Hilibrand A S,Carlson G D,Palumbo M A,et al.Radiculopathy and myelopathy at segments adjacent to the site of a previous anterior cervical arthrodesis[J].J Bone Joint Surg(Am),1999,81(1):519-528.
[5]徐波,赵卫东,张忠民,等.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前路颈椎融合内固定术后节段运动评价[J].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3):1016-1017.
[6]曹俊明,申勇,杨大龙,等.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椎间融合术后轴性症状的对比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8,22(10):1201-1204.
[7]李冰,王沛,李晖,等.Bryan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术后疗效的系统评价[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7):497-501.
[8]杨大龙,申勇,张英泽,等.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中颈后纵韧带切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中华骨科杂志,2011,31(4):297-302.
[9]田伟,韩骁,刘波,等.术前因素对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中期疗效的影响[J].中华外科杂志,2010,48(2):108-111.
[10]唐文,刘志礼,舒勇.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颈椎病的Mel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2010,14(4):615-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