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 馨 王皓白 陈雪颂
2010年初,杭州市围绕垃圾治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要求,全过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设计分类方案,明确了“三年行动”目标,并于2010年3月25日在西牌楼社区正式启动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试点工作。本研究主要通过对社区阶段性跟踪问卷调查,对杭州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过程中,居民的分类行为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对策建议。
源头分类是生活垃圾分类的基础,同时也是难点。按照大类粗分的原则,杭州市按照市民日常生活习惯以及以往丢弃生活垃圾习惯,将生活垃圾分成四类,其中日常生活垃圾仅“厨房垃圾”与“其他垃圾”两类,分类方法简单、明确,易于操作。
(1)源头分类试点工作获得市民好评
杭州市持续开展多样化宣传,组织分层分级分类培训;建立市级专业指导员队伍,深入试点小区服务指导;组建市、区、街道和社区管理网络。通过长期宣传,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的满意度值为74.1,对宣传工作的满意度值为69.2,并且有81.9%的市民表示对于政府长期坚持引导生活垃圾分类有信心,表现出了较强的理解与支持(数据来源于杭州市城管委)。
(2)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很高
本研究对全市各小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了解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情况,并进行了2012年1-5月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垃圾分类情况的知晓率为94%—98%,知晓率很高(见图1)。
图1 2012年各月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情况
(3)市民参与分类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
本文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全市的主要小区进行了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每月发放一次,每次约500份问卷。通过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每月的调查中市民均表示垃圾分类很重要,并已经充分认识到垃圾问题的重要性;但是真正落实到行动的时候,许多市民特别是年轻群体,对于垃圾分类的意愿并不强烈。总体来看,认为垃圾分类重要和落实到行动中仍然有约20%的差距。(见图2)。
图2 2012年各月生活垃圾分类参与意愿情况
(1)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理论基础
源头分类是作为生活垃圾分类最为重要的前端,其研究的重点往往聚焦于居民生活垃圾管理行为的动机、价值和态度,并确定其对现实行为的影响。因此,这种研究往往是从社会和心理角度展开的。在以往的研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ABC理论。
ABC理论实际上就是attitude、behavior和condition三个词的结合,最早由Guagnano在1995年提出,1987年 Stern和 Oskamp在 Guagnano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改进。其中主体对生活垃圾分类所持的态度(Attitude,A),可以概括为行为主体对环境保护的态度与信仰、生活垃圾分类的意义认识、必要的源头分类常识等,形成是否执行源头分类行为的行为意向;外部条件(Condition,C),可以概括为实施源头分类的具体物质条件、法律法规等制约制度、经济激励等,诱导引导行为主体实施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Behavior,B)。用行为学A-B-C理论来表示,可以简单表示为下式:
ABC理论实际上是专门针对生活垃圾循环利用建立的理论,其理论的核心是认为垃圾投放者的投放行为是其内心态度和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2)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构建
基于ABC理论,影响分类行为的主要有环境态度和外部条件,而实际上除了以上2个重要的因素之外,还有其他几个非常重要的变量。第一个是环境知识,环境知识本质上也属于内在因素,直接决定了垃圾分类者能否准确进行垃圾分类这个行为;第二个则是心理因素,由前面进行的调查可以发现居民普遍认为分类很重要,但是真正实际的分类意愿却很低,其中间的主要问题就是心理障碍或者说感知到的行为障碍(PB),感知到的障碍有时间障碍、方便条件(是否麻烦)和精力体力障碍等,这些直接影响分类者的分类行为。另外,外部条件则包括经济刺激、制度约束等方法。因此本文结合以往的研究和调查中的发现,认为影响分类行为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应该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条件2个部分,如图3:
图3 垃圾分类行为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
(1)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1、结合大量的文献研究,根据 Guagnano(1995),Tucker(1998),Barr(2004),徐峰(2005),曲英(2009)等学者在这方面的探索,设计问项和问卷,问卷采用5度量表。
2、在拟定测量量表之前,进行预调研,对6个因素的问项进行问卷的初步调研,以确定问项与理论是否一致。
3、根据研究内容的特性,本次调查选择了去杭州市主城区的主要小区发放问卷。本次问卷共发放320份,回收304份,剔除无效问卷6份,有效问卷298,问卷有效率为93.1%。
(2)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研究首先对影响因素及垃圾分类行为进行信度效度的检验(见表1、表2、表3、表4)。
表1 影响因素各因子可靠性分析的ɑ系数
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个因子的ɑ系数均大于0.7,这说明了该研究所采用量表是可靠的,样本的信度通过一致性检验,是适合进行统计分析的。
表2 影响因素KMO测度和巴特利球体检验结果
从表2中结果可以看出,KMO值为0.901,属于“有价值”的因子分析适当性(Kaiser,1974),它表示变量间的相关性较低,说明此次抽样的适当性较高。此外,表中的巴特利球体检验的χ值的显著性为0.000,小于 0.001,这也说明该组数据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表3 分类行为可靠性分析的ɑ系数
表4 分类行为KMO测度和巴特利球体检验结果
表5 影响因素对分类行为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
从表3中可知,ɑ系数大于0.7,这说明了该研究所采用量表是可靠的,样本的信度通过一致性检验,是适合进行统计分析的。
从表4可知,KMO值为0.764,说明该组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此外,表中巴特利球体检验的χ统计的显著性为 0.000,小于0.001,这也说明该组数据具有很高的相关性,是适合做因子分析的。
(3)相关性和回归分析
本文采用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对概念模型中的各因素与分类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验证(见表5)。
注:*指 p<0.05;**指 p<0.01(回归系数 T统计量伴随概率/回归模型F统计量伴随概率)。
从上表我们得出回归方程为:
垃圾分类行为=0.378*心理感知障碍+0.218*经济刺激+0.205*制度约束+0.198*环境态度+0.177*环境知识+0.12*公共教育宣传
(4)结果分析
从回归结果来看,我们发现6个因素都对垃圾分类行为有影响,但是心理感知障碍的影响力最大,这与实际分类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认知与行为不一致的结果较为一致,也就是说垃圾分类最为重要的是垃圾投放者如何跨越认知和行为鸿沟的问题。由于杭州市大量的宣传和教育,杭州居民普遍的环境态度、环境知识已经足够,因此所体现出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也较低。从调查结果来看,经济刺激和制度约束都占了较大比重的相关性,这说明居民普遍认为经济刺激和立法将大大有利于源头垃圾分类的实施。
(1)通过环境承诺降低居民垃圾分类的感知障碍,减少认知与行为的差距
环境心理学学者(Pardini& Katzev,1983,1984)对比了三个不同级别“承诺”家庭对废品回收行为的影响,分别为书面承诺(强)、口头承诺(轻微)、不承诺(只收到宣传材料)。跟踪调查发现,三个不同承诺级别的家庭参与废品回收行动的积极性存在明显差异,书面承诺>口头承诺>不承诺,书面承诺的家庭明显高于后两组家庭。因此各社区居委会可以采用登门填写承诺书的形式来推动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进行宣传而且可以增加居民不进行分类的压力,提高分类率。
(2)进行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立法
要让人们都能自觉自愿实行源头分类,是非常困难的。从台湾、日本实施垃圾分类的进程来看,法律制约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台湾通过立法,于1996年执行垃圾不落地制度,对于未按规定时间规定地点投放垃圾予以拒绝收运或处罚,为垃圾分类奠定了坚实基础;日本对于未按要求分类的垃圾拒绝收运,对于规范市民源头分类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从不同行为主体所履行的职责来看,有必要对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公众行为进行法律规范,同时要赋予公众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
(3)经济刺激政策
从实证结果来看,居民普遍认为经济刺激将受到较好的效果。经济政策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中有两大类,一是收费,一是付费。
收费是指对生活垃圾(或特定部分的垃圾)排放进行收费,让市民有将生活垃圾充分回收再利用、减少垃圾产生的经济原动力。台北的作法就是垃圾袋收费。因此,市民就会将能够回收的垃圾尽量回收,减少使用垃圾袋。同时也可以补贴家用垃圾处置设施,如水槽底部的餐厨垃圾处理器。
付费是另一种有效的工作方式,如废品回收体系。政府可以出资对需要回收的特定种类垃圾定价回收,如厨房垃圾或者是容易混入厨房垃圾的塑料袋等建立按量回收体系,鼓励市民将这些成分分离。但是这种方法的操作难度极大,而且要建立整个回收体系并非易事。
[1]曲英.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理论模型构建研究[J],生态经济,2009(12).
[2]徐峰,申荷永.环境保护心理学:环保行为与环境价值[J].学术研究,2005(12).
[3]Barr S.Household waste management: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tectives[Z].2004
[4]Guagnano G A,Stern P C,Dietz T.Influence on attitudehavior relationships:A natural experiment with curbside recyling[J].Enviroment and behavior,1995,27(5):699-718
[5]Tucker P,Murney G,Lamont J.Predicting recycling scheme perfomance:A process simulation approach[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8,52: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