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东
(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武术队,云南 昆明 650228)
竞技武术套路是以民间的传统武术套路为根基,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潜力,突出个人的风格以及拳种的特点,并取得一定成绩的武术套路运动。自选太极拳属于竞技武术套路项目之一。现今赛场上的“自选太极拳”是根据2003版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对套路内容和难度技术进一步更新。从而打破了太极拳的技术发展模式,为自选太极拳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纵观现今自选太极拳比赛,运动员在套路里呈现出“高、飘、沉、稳”的难度动作,其难度技术较之前比赛有一定提升。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将以2001年到2012年之间举行的第九、十、十一届全国运动会武术套路自选太极拳比赛,及2004年、2008年、2012年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自选太极拳优秀运动员的录像为研究对象。对自选太极拳的难度技术进行分析,探究各个周期中自选太极拳难度技术的发展状况。
难度动作,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产物之一,也是自选太极拳套路的一个特色。在2001-2004年这一时期,着重对2001年第九届运动会和2004年武术套路冠军赛中自选太极拳难度动作内容、连接难度和难度动作在套路中的编排位置进行统计分析。
难度动作内容呈现自选太极拳套路难度动作的全貌,也能反映出某一时期难度动作的技术水平。对2001年第九届运动会录像和2004年武术套路冠军赛录像中,优秀运动员自选太极拳套路难度动作内容的变化进行统计(如表1)。
表1 九运会与2004年冠军赛自选太极拳比赛难度动作变化统计
表1中第九届运动会自选太极拳套路中的难度动作内容均属于当时比赛规则所要求的指定难度动作,即运动员必须将指定难度动作编入套路,并相应完成。其难度动作内容多以平衡类难度为主,如:左分脚、前举腿低势平衡、侧举腿平衡等动作。此类平衡动作反映出太极拳的静力平衡难度。在2004年武术套路冠军赛中,由于2003版《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要求,取消了指定难度动作,将指定难度动作改为自选难度动作,运动员可根据自身的体能条件,选做难度,更能体现出难度技术水平。自选太极拳难度的创编吸收了部分长拳难度动作,表1中“旋风脚360度,腾空正踢腿,腾空外摆莲360度”,源自于长拳类的难度动作,将此类难度动作经过改编与创新,使其成为符合自选太极拳特点的难度动作,即体现出“取于长拳类而非同于长拳类”的特点。通过观察比赛资料,自选难度多以跳跃类难度为主,通过自选太极拳跳跃类难度动作的增加,打破了之前自选太极拳难度动作技术的发展模式,也使难度动作内容更加充实。
自选太极拳难度动作包括动作难度和连接难度,连接方式是动作难度与连接难度之间的衔接方法。根据2003版《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规定,将连接方式分为动静连接和动动连接,现对2001年第九届运动会录像和2004年武术套路冠军赛录像中,优秀运动员自选太极拳套路难度动作的连接方式变化进行统计(如图1)。
图1 2001—2004年自选太极拳连接方式变化统计图
从动作连接方式来看,第九届运动会中自选太极拳难度动作的连接方式属于动静连接只出现1个,即“腾空飞脚转体180度+左提膝独立挑掌”,其中“腾空飞脚转体180度”是“动”,“左提膝独立挑掌”是“静”;此难度动作属于当时比赛中较难完成的动作,由于第九届运动会是自选太极拳套路使用难度动作的初始阶段,运动员在动作难度和连接难度的技术上还未掌握更多的技巧;因此,在第九届运动会便只出现了“腾空飞脚转体180度+左提膝独立挑掌”这一动静连接的难度动作。到2004年武术套路冠军赛中,其连接方式增加了动动连接,如“腾空飞脚+腾空摆莲540度+雀地龙”难度动作,其中“腾空飞脚+腾空摆莲540度”属于“动动”连接;且动静连接也增添了“旋风脚360度+提膝独立、腾空正踢腿+提膝独立、腾空外摆莲360度+提膝独立”等动作。动作连接方式的增加,预示着自选太极拳自身难度技术水平的提高,也说明运动员已初步掌握完成难度动作的技巧。
结合录像资料,说明在2001-2004年这一周期中,自选太极拳的难度动作连接方式在“动静连接”的基础上增加了“动动连接”,且“动静连接”的内容逐步扩大,折射出这一阶段运动员对难度动作中动作难度和连接难度的技术已经有所掌握,自身的体能也相应提高。自选太极拳中难度动作的连接方式无论是“动静连接”,还是“动动连接”,对运动员的持久力量、柔韧以及下肢的弹跳力都有较高的要求。
在2001—2004年周期中,根据比赛录像资料,大部分运动员将难度动作编排在套路的开始和中间部分。反映此阶段运动员在编排难度动作处于初始阶段,运动员还未掌握其难度技术要领,所以将难度集中编排在套路的开始和中间部分,以此提高其完成质量。
为确保自选太极拳难度动作正常发挥的前提下,要求自选太极拳套路编排和专项难度相呼应,同时也要求提高运动员的基本专项素质和自选太极拳的基本功,使其动作达到高标准、高质量。这样才能呈现出当时自选太极拳套路的“难度”特性。
上述的一系列变化,一方面突出比赛规则对难度动作技术导向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体现出对运动员自身的体能和专项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通过观察此周期中比赛资料,难度动作技术的变化也带来一些瑕疵,譬如部分运动员在完成难度动作前,出现了明显(3-5秒)的停顿,然后接做难度动作,这样就影响了整个套路的演练节奏。因此,处理好难度动作完成的衔接时间,是本周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005-2008年这四年周期中,自选太极拳的难度动作技术在2001-2004年周期基础上主要从难度动作在套路中编排位置以及运动员选取难度类别两个方面进行嬗变。下面将2005年第十届运动会录像与2008年武术套路冠军赛录像中自选太极拳相关难度动作技术进行统计分析。
随着难度动作编排技术的发展,自选太极拳中难度动作对自选太极拳套路将起着装饰、美化、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所以在自选太极拳套路编排中要充分考虑到自选太极拳套路的特点和要求,才能反映出相应的难度技术水平。通过观看2005-2008年自选太极拳比赛录像资料,对优秀运动员自选太极拳难度动作在套路中的编排位置进行统计(如图2)。
图2 2005-2008年自选太极拳难度编排位置变化统计图
由图2中信息反映出,在2005年自选太极拳比赛中,大部分运动员仍将难度动作编排在套路的开始和中间部分,使难度动作出现“集中化”现象,说明运动员自身专项素质与难度动作技术处于进一步适应阶段;而在2008年自选太极拳比赛里,已有部分运动员在套路结束时编入难度动作(占16.7%),由此折射出,难度动作的编排位置已开始呈现“局部化”,映证运动员已逐步掌握难度动作技术要领,将难度动作分布在套路各个部分,充实套路,并体现出难度技术水平。从2005年到2008年自选太极拳套路难度动作编排位置的变化来看,运动员已逐步掌握难度动作的技术规律,并在编排时,初步显露出将难度动作进行平衡分布于整个套路之中的布局。
在2005-2008年周期中,运动员编排套路中的难度动作与2004年武术套路冠军赛中的难度动作相似,但通过观影优秀运动员比赛资料,其完成难度动作的稳定性逐步增强,使自选太极拳技术在“难”字领域有了新的突破。针对运动员在编排套路时,选做的难度类别进行统计。
在2008年武术套路冠军赛中,选取平衡类难度动作比2005年第十届运动会比赛中下降11.9%;而选取跳跃类难度动作,较2005年第十届运动会比赛上升11.9%。对比数据反映出2005-2008年周期中,运动员在选取难度动作类别时,已开始由平衡类难度向跳跃类难度转变。这一转变,使跳跃类难度动作在自选太极拳套路中进一步突出“难”字化特性。在套路中呈现出数量较多的跳跃类难度动作需要运动员具备较高的专项素质,根据这一周期比赛资料所得,大部分运动员完成跳跃类难度动作技术减少了晃动与移动技术错误且稳定性逐步增强,折射出,2005-2008年周期中,运动员掌握难度动作技术要领逐步趋于成熟。
这一系列变化,说明在2005-2008年周期内,难度动作在套路中编排位置已有贯穿整个套路的趋势,难度类别中跳跃类难度动作选取率逐渐增多,完成难度动作的稳定性增强;此阶段运动员在掌握难度动作技术上逐步趋于成熟化,且自身体能也逐渐适应难度动作的技术特性。通过观看此周期比赛视频,在处理难度动作的衔接时间上,衔接时间控制在3秒以内,较2001-2004周期中有明显提升。
在经过2001-2004年、2005-2008年这两个周期中,自选太极拳难度动作技术的量变,促使了2009-2012年周期里自选太极拳难度技术动作高规格化、难字化、姿态舒展美点化的质变,象征着自选太极拳难度动作技术进一步向着“高、难、美”方向发展,此阶段着重对2009年第十一届运动会比赛录像以及2012年武术套路冠军赛比赛录像中,优秀运动员自选太极拳难度动作在套路中编排的位置进行统计。(如表3)。
从表2中统计可以得出,2009-2012年周期中,运动员将难度动作集中编排在套路的开始和中间部分。其中“腾空飞脚+腾空外摆莲540度+雀地龙”为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在2009年第十一届运动会中,运动员将此动作编排在套路开始部分仅占66.7%,而在 2012年武术套路冠军赛中,已达到100%;再结合比赛视频,大部分运动员在完成此动作时,无论是空中的姿态,还是落地的稳定性,其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将此动作编排在套路的开始部分,遵循“重点难度先行”原则,充分体现出技术的高标准。
表2 2009-2012年自选太极拳比赛难度动作编排位置统计 (%)
在2009年第十一届运动会中,少许运动员仅将“腾空正踢腿+提膝独立、腾空外摆莲360度+提膝独立”这2种难度动作编入了套路结束部分;而到2012年武术套路冠军赛中,已有部分运动员将“腾空正踢腿+提膝独立、腾空飞脚向内转体180度+提膝独立、旋风脚360度+提膝独立、腾空外摆莲360度+提膝独立”4种难度动作编入套路结束部分;通过比赛录像,难度动作编排在套路的结束部分,本是运动员在比赛中体能相对较弱之时,而运动员完成此4种难度动作,其技术的规格,落地的稳定性丝毫未受影响。这一变化,说明此阶段运动员在完成难度动作的技术上已逐步运用自如,且自身体能亦高要求化,为难度动作充分优质完成提供了必备条件。
2009-2012年周期中,运动员在编排自选太极拳难度动作时,其位置已贯穿于整个套路之中;运动员在完成难度动作时,起跳的轻盈,空中的飘逸,落地的沉稳,折射出对难度动作的掌握向着高规格,高难度靠拢,以及自身体能逐步高标准化。
自选太极拳套路难度动作技术在2001-2012年期间不断地升华,逐步向“高、难、新、美”方向发展。上述3个周期中自选太极拳难度技术的现象,都呈现出不同的技术特点。无论是难度类别的选取变化,还是难度动作编排在套路位置中的变化,都折射出运动员在掌握难度动作技术能力上熟练化,自身体能已达到高要求化,由此而显套路之难点,突太极之风格。
[1]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套路竞赛规则[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刘凤霞.竞技武术太极拳自选套路难度动作发展现状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