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祥
(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云南 保山 678000)
小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临床上出现误诊的可能性较大,主要是由于小脑位于后颅窝,并且从小脑上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向脑干供血[1],位置的特殊性以及供血的复杂性导致临床诊断常出现错误。小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头晕目眩、呕吐恶心、出现构音障碍意识障碍、眼球震颤和霍纳征[2]等。为了探讨分析小脑梗塞住院误诊的原因以及处理方式,降低误诊率,我院进行此次研究,选取我科2008年至2011年住院误诊16例小脑梗塞患者,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采用头颅MRI及脑血管造影进一步诊断,确诊了小脑梗死。现将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这次研究选择我科2008年至2011年住院误诊16例小脑梗塞,教训深刻,特做分析报告。本组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36-76岁,误诊时间最短6天,最、长达18天,后经头颅MRI及脑血管造影,确诊为小脑梗塞。
1.2 病例特点:急性起病,头晕、恶心呕吐,入院时无意识障碍,无肢体偏瘫,入院时头颅CT 检查均正常。入院后均诊断为脑晕症,经系统治疗,头晕、呕吐症状持续不好转,并发现眼球震颤,闭目难立,指鼻不准等明显共济失调征[3]。
1.3 影像学检查:对16 例患者先采用头颅CT 检查,再采用头颅MRI及脑血管造影核实,所有患者的头颅MRI均出现小脑梗塞灶。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1.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统计软件,数据用±s表示,检查前与检查后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16例误诊患者均在后期诊断中被确诊为小脑梗塞,并通过治疗顺利出院。其中根据主要症状与体征表现统计结果是:头晕目眩症状下出现单纯性小脑梗塞7例,非单纯性小脑梗塞8例;眼球震颤症状下出现单纯性小脑梗塞4例,非单纯性小脑梗塞5例;共济失调征中单纯性小脑梗塞14例,非单纯性小脑梗塞16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小脑梗塞症状与体征统计情况(单位:例)
2.2 头颅CT、头颅MRI及脑血管造影的诊断情况 头颅CT 的确诊率仅为31.25%,而头颅MRI及脑血管造影的确诊率达100%。(见表2)
3.1 误诊原因:(1)本组病例均为急性起病,头晕、呕吐,无意识障碍,无肢体偏瘫,急诊头颅CT 正常,这使临床医师放松了警惕性,仅考虑眩晕症,而很难想到小脑梗塞。(2)本组病例入院时均忽视了眼球震颤,指鼻试验,闭目难立征等共济失调征的检查。共济失调征是用来诊断小脑梗塞的最有用的判断依据。其发病机制是:小脑后下动脉内的小脑绒球小结叶与前庭神经核关系密切,前庭神经核[4]是脑干中最大的神经核团,对缺氧及其敏感,从前庭神经核的异常可以鉴别小脑梗塞的可能。因此重视共济失调是非常关键且必要的。此外,对于脑水肿现象也要引起关注,后颅窝的容积小会引起梗阻性脑积血,导致颅内压力升高,脑干移位,出现脑干损伤。
表2 头颅CT、头颅MRI及脑血管造影诊断对比(单位:例)
3.2 经验教训:本组住院误诊病例警示我们临床医师对急性头晕呕吐患者,即使头颅CT 正常,无意识障碍,无肢体偏瘫,也要高度重视小脑病变。要认真检查眼球震颤,指鼻试验,闭目难立征等共济失调征。尽早完善头颅MRI及脑血管造影检查,能尽快地确诊小脑梗塞。CT 扫描虽然能看出小脑部位的灶,但是密度低,容易受到后颅窝骨骼的影像干扰,医生要仔细观察可疑部位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检查,确定可能存在的小脑病变。MRI检查的诊断率高,是因为它对小脑组织内的水分变化敏感,一旦出现小脑梗塞,梗塞内的水分会滞留,只要增加5%左右的水量,就有信号的变化,MRI可以将它清晰的显示出来而且不会受到后颅窝骨骼的影像干扰。MRI检查应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3.3 后期护理:小脑梗塞患者一般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平时有吸烟饮酒等习惯,在治疗期间要严格控制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态,定期检查血压糖耐量,防止脑血管再次硬化。
综上所述,探讨分析小脑梗塞住院误诊的原因,采用核磁共振成像(MRI)和脑血管造影检查来提高诊断小脑梗塞的正确率,我们需要总结经验教训,充分利用先进的仪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来降低误诊率,对以后的临床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1] 常书锋,郑鲁,刘华,等.小脑梗塞27例的个体化治疗[J].实用医药杂志,2007,24(9):1070-1071
[2] 张映琦,周华东,陈曼娥.100例脑梗塞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1 ,9(4):155
[3] 何志义,欧阳嶷,孟祥亚,等.老年人小脑前下动脉区脑梗死的临床特点[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2,21(1):40
[4] 赵庆杰,徐晓云,李国忠,等.小脑梗塞的临床特点与诊断[J].中国急救医学,1996,16(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