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霞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云,遥仰弥天,飘荡不定,变幻无穷,是表达奇幻思想的绝妙载体,也理所当然的成为幻想中沟通天、地、神、人的灵媒。《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属官“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集解》引应劭语:“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
汉云纹源于楚地。考古表明,云纹作为装饰纹样广泛而多样化的运用时期,当推两汉,但在先汉,云纹冲破几何纹的格律,最先以生动流畅的姿态喷涌而现,却是在秦代云梦睡虎地出土的漆器上。大量的彩绘漆盘、漆盒、漆奁都以云纹为装饰主体。一目了然,这些云纹的造型风格与汉代云纹如出一辙,是汉云纹的先导。显然这是秦时神仙思想和楚地浪漫思想共孕而生的产物。及至汉代,神仙思想及对楚文化的承袭有增无减,遂成云纹的蓬生泛用。
染绘与刺绣,都是具有灵活造型能力的表现方式,它们在纹样的彼此借鉴中几无障碍,或正基于此,汉代织物云纹最初表现方式正是染绘和刺绣。在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初年的帛画和织物上,彩绘云纹、印染云纹和刺绣云纹翻开了织物上以云纹为主题的繁华富丽的篇章。汉高祖咏《大风》:“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云随风动,即可飘展如带,也可腾卷如涛。汉代的云是天象,是“气”,是可以幻变的。它们在不同的载体上有不同的造型特色。在丝织品的装饰中,它主要由长短粗细不同的、飘荡律动的线形来表现。其中既有如穗、如卉的卷云,也有如带、如山的长云。尽管卷云于东汉逐渐向长云转化,但“涡卷”始终是云纹造型的灵魂,即便在长云纹盛行之际,卷云纹也时常点缀于带状长云纹之间,其风格化的模式几乎成为汉代丝绸云纹的标志。
汉代丝织品上的卷云,其造型风格流荡回还、紧凑生动,幻变无极。这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纹样中一些独特而模式化的表现形式。试从纹样中分析、提取这些独特的形式因素,可以看到,它们呈现4种最基本的造形,如图1(a)~(d)所示。将这些简单的形式加以衍变、丰富,就可以变幻出风格恒定而变化万千的汉代卷云纹(图1)。
图1 卷云纹造型结构分析Fig.1 Analysis on curly cloud pattern
马王堆汉墓的出土的竹简“遗册”中记载着三种刺绣的名称:信期绣、乘云绣和长寿绣,如图1(A)~(C)所示均为卷云纹。后世研究者从纹样的形式及朝代风俗方面推测纹样的得名:信期绣,有人认为纹样类似燕子而命名,有推测与信守九月九的佳期,登高避恶有关;长寿绣、乘云绣,推测与汉代的“好神仙事”有关,乘云升仙,得长生不老,固有“长寿”“乘云”;乘云绣在卷云纹中饰有凤目,推测有凤鸟乘云翼天之意;而“长寿绣”,还有更贴切的佐证,《释名》卷四:“有‘长命(纹)’,其彩色相间,皆横终幅,此之谓也。言长命者,服之使人命长,本造者之意也。”表达了一种吉祥祈愿。从现有的出土实物看,汉代织物上的云纹最初以刺绣的方式呈现。的确,这种自由流动的形式以刺绣的方式表现最为灵活适宜,而织造则显然困难许多。图1(D)中的织锦卷云纹都为东汉时期万世如意锦,相对于西汉初年的马王堆出土的刺绣卷云,至少落后百余年。
图2 春秋楚国铜器上的内旋涡卷纹Fig.2 Inner vortices pattern on bronze brass in Chu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图1所列云纹的4种基本形式因素中,共同的形式是涡卷。其中图1(d)是最单纯的内旋涡卷,也正是先秦几何纹中被称之为“云纹”的造型,这种涡卷的曲线在先秦青铜器装饰中常以底纹的形式出现,有时也在圆形轮廓中作向圆心的回旋,被称作涡纹或火纹,如河南南阳春秋楚彭射墓出土铜节约(车马器)(图2)[1]。涡卷曲线在汉代与其他曲线造型相结合,呈现出更具表现力的造型丰富的云纹。在装饰图案的点、线、面中,最易且最擅表现动势的自然是线。婉转的曲线极易与自然界的许多动而虚的物象产生联想,如流水、火焰、烟雾,当然也有云。因而云纹有时与水波纹难分彼此,也因此有云纹、涡纹、火纹同以涡卷的曲线呈现的纹样形式,由其当云纹与龙纹组合时,究竟是潜龙在渊,还是飞龙在天?似模棱两可。
依据卷云纹的造型,上溯那些曲卷的装饰形式,可以看到,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弧边三角纹、马家窑文化的旋涡纹到商周时期的夔纹、凤鸟纹等,曲线构成的涡卷在各个时代都扮演者重要角色,呈现出体现各自时代风格的装饰形式。在纹样伴随时代长河流变的过程中,有些原本有着明确物象特征的涡卷曲线,在抽象变异的过程中相互借鉴,而使得形式渐近类似,甚至彼此融合,成为新的代表时代风格的纹样,秦汉的云纹即是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弧边涡卷是装饰艺术中主要的形式语言,常见于蟠魑纹、凤鸟纹、云纹的造型中(图3)。而这种涡卷形式并不是中原传统文化所独有,在公元前5—前4世纪的中亚装饰艺术中可以看到相同风格的装饰形式,如伊塞克金人墓出土的金饰片(图4)。联想巴泽雷克出土的楚国凤鸟纹丝绣,和楚式四山纹铜镜、漆器残件等物品,可以明确当时中亚草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间交往的存在,也由此可以推断,这种共同的艺术形式在两种文化体系中同时存在,极有可能是源于文化间的交流,而非各自萌生后的巧合,尽管目前尚无足够的资料证明它们彼此间相互影响的主动与被动关系。这种涡卷形式在各自的文化体系中有着各自不同的形象和意象演变:在中亚的斯基泰装饰艺术中,涡卷更多地与动物形态结合,在中原传统文化中,它成为秦汉云纹的主要形式语言。
图3 弧边涡卷造型的战国装饰纹样Fig.3 Decorative patterns with arc edge vorices form in Warring States period
图4 弧边涡卷造型的金饰片Fig.4 Gold ornament with arc edge vorices form
由于弧边涡卷、内旋涡卷在战国的蟠螭纹、凤鸟纹、云纹,以及秦汉云纹中皆有丰富的表现形式,使后世研究者对纹样的传承有多种争议。例如,有研究者甚至认为汉代刺绣的涡卷状云纹,是蟠螭纹向云气纹转变的一种过渡形态[2],也有认为其为云中龙、云中凤。这些观点的不同,概因云纹复杂的变异过程和丰富的演变因素。再纵览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历史流变,许多主流纹样中都隐现云纹勾卷的姿态,如忍冬纹、卷草纹、宝相花……其中盛行于唐代的卷草纹,是较为明确的云纹与忍冬纹综合变异而成的纹样[3]。
如今若从造型的角度分析品评,汉代织物云纹大致有两种生动的象形形式,即卷云如穗和卷云如卉。
在装饰纹样的造型中,任何新形式的涌现都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汉代如穗、如卉的卷云纹造型与所处时代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着密切的关联。
穗状卷云,由卷花拖出穗尾构成。穗尾的造型,有的由数条细线平行排列,随势弯转;有的则从卷花发出两到三条由宽渐窄、渐细的条纹,形成云气随风飘拂、流散的轻盈姿态(图5)。由于纹样的命名往往附会于形,故有的研究者也称其为火焰纹、叉纹。
考古表明,穗状云纹最初集中涌现于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丝绣品上,其时其地正是西汉初年楚文化遗风雍郁之所在。春秋战国时期,楚人曾以浪漫的设计思想创造出的两种不同物象间的合体纹,如龙凤合体纹、凤鸟花卉合体纹等,它们在春秋战国的丝织品上有丰富的展现。这种装饰趣味显然在西汉有了更抽象凝练的形式——云凤合体纹,或称为云凤变体纹。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乘云绣,腾卷密布的云气中突现的凤目,其构成显然也是凤鸟与云气的合体,其装饰趣味与楚国装饰纹样的合体纹如出一辙,只是在手法上更抽象而概括。但“合体”的概念并不能解释穗状云的由来。从形式上看,若凤纹变幻为云纹,那么穗状云最象形的凤的特征便是羽翅。对比汉代织物上的穗状卷云纹和春秋战国楚墓织物上的凤鸟及凤鸟的羽翅造型,不难发现其风格形式确有相似之处(图5、图6)。
图5 汉代穗状云纹Fig.5 Fringe shaped cloud pattern in Han dynasty
图6 春秋战国楚墓出土丝织物上的凤翅、凤羽、凤鸟Fig.6 Phoenix wings,feathers and phoenix onsilk fabrics unearthed from the tomb of Chu in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事实上,汉代的云纹和凤纹的融合变异常使云纹与变体凤纹之间在形式和概念上显得含混。如图7(a)、(d)[4]具有较明确的凤的造型,而(b)~ (d)则由于运用了大量云纹的涡卷形式而使凤的形象弱化了,云的形象增强了,云纹?变体凤纹?概念变得含混不清。此处将它们统归为变体凤纹,是因为它们依旧在纹样中恰到好处地点画了凤纹中极具形态特征的凤羽——并排的三、四短线,而整体纹样依稀可辨凤鸟的姿态。在图(b)中,三短线合成的凤羽已经完全具备了穗状云纹的特征。由图(a)~(d),可以看到并排的三、四短线在各种变体凤纹中巧妙运用所呈现出的不同装饰意趣,它们作为羽翅的意象随整体纹样的变化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但都能融合于周围纹样,形成律动的整体。由此,对穗状卷云纹的形成可以理解为:它是由凤鸟纹结合涡卷云纹衍生出的一种新的云纹形式,如穗的造型是由凤鸟的羽翅变异而来。
图7 变体凤纹Fig.7 Variant phoenix pattens
凤鸟与云气的合体纹还可联想到甲骨文中“凤”与“风”的通用,“风”甲骨文是,为凤鸟的象形。叶玉森对此解释为:“鸟尾长则奋翼一飞。风象自见。故古风字从长尾鸟[5]。”鸟奋飞而生风,风起则云涌,故而凤(鸟)风、云在图形上的结合关系是建立在自然、天象基础上的艺术升华。这样的艺术形式在秦汉的装饰领域是普遍存在的。织物之外,较清晰的一例见于山东济南长清区孝里镇大街出土的东汉四神画像石上,云气纹为S状的勾连卷云,其S的一头有清晰刻画的鸟目,形成侧面鸟头的造型,使得整幅云纹细看为两两回首对飞的禽鸟(图8)。
图8 汉代石刻云鸟合体纹Fig.8 Stone carving pattern of cloud and bird in Han dynasty
汉代,穗状的卷云较集中地装饰于丝织物,而于其他载体上鲜见。陕西靖边老坟梁汉墓出土的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早期一彩绘陶仓上,其上彩绘的云纹是少数与织物上的穗状云纹完全一致的罕见范例(图9),有理由推测,这极少数的个例是对织物上穗状卷云纹的模仿。彩绘的表现方式与刺绣一样灵活,因而模仿显然简便可行。在汉代铜镜上,另一种穗状的纹样引人深思,同样由卷花和线状穗尾组成,只是穗尾短而直。这种穗状纹也因形附名,被称为草叶纹[6],其层叠的造型,有一层、两层、三层等不同形式,层叠造型中通常有内旋的卷花。此种穗状纹流行于秦至西汉初期的铜镜上,如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的西汉铜镜(图10)。若与同期织物上的穗状卷云相对比,似也不排除其为云纹的可能,尤其是它同样具有云纹的典型结构——涡卷。
图9 汉代彩绘陶仓Fig.9 Colored drawing pottery in Han dynasty
图10 汉代铜镜上的穗状纹Fig.10 Fringe shaped pattern on the bronze mirror in Han dynasty
卷云纹中时有花蕾般的造型,有的纹样中翻卷的姿态也极似花卉的枝叶、藤蔓。
汉代并非花卉植物纹样盛行的时代。综观中国古代装饰纹样的发展史,先秦至两汉以几何纹、动物纹为主,植物纹极少。对于汉代织物中的植物纹样,被研究者广泛认定的是茱萸纹。汉时有九月九日登高佩茱萸囊以避邪恶的习俗。《西京杂记》卷三:“……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西晋·周处《风土记》:“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于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一书里也曾有此类记载。《邺中记》记载,十六国之后赵石虎织锦署中生产的织锦中有“茱萸锦”之名,此虽非汉代史料,可却结合汉代风俗,给汉代织物上的一些类似植物的纹样造型提供了联想的依据,人们推测这些纹样就是茱萸纹,如新疆民丰北大沙漠一号墓出土东汉刺绣裤脚边上的纹样(图11)。然而如穗、如卉的卷云纹也有一番类似植物的葳蕤形态。茱萸锦的纹样中花蕾的造型均为侧面花,有的含苞,有的初放,这样的造型在云纹中也不乏鲜见,而且有的介于穗状云与卉状云的中间形式,如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浅褐色菱纹罗(图12);同时,茱萸纹中也不乏与卷云纹的组合,或此时卷云纹被当做茱萸之茎叶枝干,甘肃武威磨咀子22号墓出土针黹箧,箧底织锦纹样(图13)。
图11 东汉刺绣云纹Fig.11 Embroidered cloud pattern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图12 西汉刺绣云纹罗Fig.12 Embroidered cloud pattern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图13 汉代云纹摹纹Fig.13 Copy of cloud pattern in Han dynasty
研究者对于茱萸纹与云纹的区分,是依据纹样的总体造型是类似植物的因素多,还是类似云纹的因素多,由此推测纹样的题材,并予之定名。如今人们很难完全领悟数千年前纹饰艺术中的奥妙意趣,从现代艺术设计的角度来看,这种云中有花,花中有云的形式,是不同题材的纹样间的借鉴、组合,是一种时代纹样的共性,即时代风格,是装饰艺术的抽象性与浪漫设计思想的和弦共鸣。这样的合体纹也见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装饰艺术中的龙凤的合体纹,凤鸟花卉的合体纹,将楚国凤鸟花卉合体纹以及西汉的云凤合体纹综合考量,我们或许也可这样认为,这些如卉的卷云只是凤鸟、花卉、云气相合而成的一种简化的变异形式。
汉代卷云纹的造型对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影响深远。如果说在汉代,卷云纹与茱萸纹等植物花草纹在形式上还只是彼此借鉴,互为衬托的话,那么在随后的魏晋南北朝,它与西来的叶纹相融合,形成了中国早期传统植物纹样中的忍冬纹;在唐代,忍冬纹进一步糅合卷云纹的造型,形成了蓬勃涌动的卷草纹,即中国传统纹饰中极具代表性的卷草纹。
[1]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南阳春秋楚彭射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1(3):18-25.Nanyang Municip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Pengshe’s tomb of the Chu of state from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n Nanyang,Henan[J].Cultural Relics,2011(3):18-25.
[2]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6-18.SUN Ji.Illustrated Explanations of Materal Culture of the Han Dynasty[M].Shanghai:Shanghai Ancient Books Press,2008:16-18.
[3]张晓霞.中国古代植物装饰纹样发展史[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12-14.ZHANG Xiaoxia.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Patterns of Plant Motifs[M].Shanghai:Shanghai Culture Publishing House,2010:12-14.
[4]郭廉夫,丁涛,诸葛铠.中国纹样辞典[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GUO Lianfu, DING Tao, ZHUGE Kai. Chinese Patten Dictionary[M]. Tianjin:Tianjin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1998.
[5]李圃,郑明.古文字释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1236.LIPu,ZHENGMing.Explain the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M].Shanghai:Shanghai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2010:1236.
[6]孔祥星,刘一曼.中国铜镜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192-206.KONG Xiangxing,LIU Yiman.The Pictures of Chinese Bronze Mirror[M].Beijing:Wenwu Publishing House,1992:19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