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传统婚服”流变的原因分析与启示

2013-11-17 01:22赵誉钦梁惠娥
丝绸 2013年4期
关键词:婚俗国人婚礼

赵誉钦,梁惠娥

(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中国汉族婚服起源于周,历经秦、汉发展,唐宋达到高峰,至明清形成近代“传统婚服”。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兴起,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变,国人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观也随之发生改变。而婚服作为服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受到了西方服饰文化的强烈冲击。特别是基督教会的兴起,大批传教士进入中国,对传统的婚俗尤其是对教徒的婚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别于“传统婚服”的“文明婚服”悄然出现。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从而加剧了国人婚俗观念的转变,婚服文化也随之出现传统服饰与西方服饰交融的特殊景象,并且在沿海城市与内地乡村中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形态。在这一时期,新郎着装既有长袍马褂,又有西装领带,还有穿长衫戴西式礼帽;而新娘着装既有小凤冠霞帔,又有大红绣袄、绣裙,以及头披白纱、身着丝织礼服等着装。

至20世纪30年代初,“文明结婚”已经过了近30年的实践,此时的婚礼仪式与婚服逐渐定型。1928年,国民政府礼章服制审订委员会及大学院长蔡元培、内政部长薛笃弼,“以各地行礼自为风气,或仍沿满清旧习,或滥用缛节繁文”,遂制定《婚礼草案》,作为全国各地结婚仪式的参照制度文本,“俾全国民众有所适从”。其在第三款第三条明确提出:“结婚时,应着礼服[1]。”到了20 世纪40 年代后期,部分地方政府开始倡导新式婚礼仪式,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对婚服也作了进一步的规范。如1935年2月7日,上海市社会局公布了以简单、经济、庄严为宗旨的集团结婚办法,规定新郎穿蓝袍黑褂,新娘均着粉红色软缎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2]。1942年2月,湖南省新生活运动促进会制定了《湖南省新生活集团结婚办法》,其中第五条规定:“新郎穿蓝袍黑褂或中山装,新娘穿长旗袍或短衣长裙。”同年l1月1日,国民政府在各省举办集团结婚及制定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内政部发布《集团结婚办法》,其中第七条也对婚服作了类似的规定[3]。在官方倡导下,集团结婚成为时尚,而“文明婚服”亦趋于规范。

百年间,中国人参酌中西礼法,汲取西式婚仪的隆重、热烈、简便之优点,抛弃其在教堂举行等宗教习俗,创造了一套中国式的“文明结婚”仪式和与之相对应的“文明婚服”,从而完成了中国近代“传统婚服”向西化的“文明婚服”的转变和跨越。由于服饰文化的发展与人文观念的变化紧密相连,研究分析“文明婚服”流变的深层次原因,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近代国人的行为举止、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转变过程和诱因,全面认识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巨变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深远影响;更能以此作为切入点,揭示人们的消费观念、审美观念与服饰文化需求、服饰文化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对现代婚服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1 引发“传统婚服”流变的内因

1.1 移风易俗的倡导

戊戌维新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从变法的角度提出了“移风易俗”这一口号,并将之与政治变革相关联,明确指出“风俗之害”与“政治之害”并列。近代中国人“西学”的历程可以用“西器”“西艺”“西政”来概括,可以说这一历程中始终贯穿渗透着“西俗”。而“移风易俗”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妇女解放”。许多革命者和思想家都对封建婚姻制度和“裹足”的习俗进行了猛烈抨击,提出女人不缠足,并倡导婚姻改良和婚姻家庭革命。如1913年5月15日,章太炎与汤国梨在上海哈同花园举行文明婚礼,新郎章太炎西装革履,新娘汤国梨亦西式白色礼服曳地,证婚人是蔡元培[4],由于来宾众多(据《大共和日报》记者估计有二千多人),礼堂设在天演界剧场,热闹非凡,这一盛大婚礼在当时称为“文明婚礼”,又指现代化的西式婚礼(图1)。因此,“传统婚俗”与婚服的改变不仅是中国近代时期服饰文化移风易俗的表现,更是人们思想观念从传统到接受西方文化再到中西合璧的一个发展历程。

图1 章太炎与汤国梨在上海哈同花园举行文明婚礼Fig.1 Civilized wedding of Zhang Taiyan and Tang Guoli in Shanghai Hatong Garden

1.2 消费文化的改变

在清末民初,中国仍然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因此,整个社会主要是节俭实用、满足生存基本需要的传统消费模式。但伴随国内早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以及受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一些与中国传统消费方式和文化有很大差异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也开始在当时的中上阶层出现。国内大中城市的中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人群开始以看电影、参加舞会、打网球、吃西餐、穿西装等形式展开社交活动,并逐步形成社交场域。举行西式婚礼自然就成为了这部分人群追求新潮、迎合变革和展现自己生活品位的消费模式。

1.3 思想观念的改变

五四运动后,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很多进步青年尝试彻底抛弃旧式婚俗,追求纯粹的西式“文明结婚”。此时,“传统婚服”虽然没有完全退出中国近代婚服文化的历史舞台,但“文明婚服”已经在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通商口岸蔚然成风,在江苏、浙江、河北等地亦已流行,甚至逐渐普及到了乡镇,为大多数的国人所接受。如上海四大环球百货之一的永安公司老板郭标的千金郭婉莹与林则徐的后人吴毓骧在1934年末举行的婚礼中,新郎穿深色西装,新娘着浅色拖地婚纱并手持鲜花,如此西化的婚服着装当然也与新娘是由澳洲回国、新郎是由美国留学的背景有关(图2)[5]。

图2 郭婉莹与吴毓骧在1934年末举行婚礼所着婚服Fig.2 Wedding dress of Guo Wanying and Wu Shuxiang in the wedding ceremony at the end of 1934

2 产生“文明婚服”的主要外因

2.1 西方宗教信仰传入中国

在上海建立通商口岸的第四年(1846年),上海天主教神父郎怀仁规定教友结婚要遵守天主教婚礼仪式,摒弃封建婚俗礼仪[6]。因此,许多信奉天主教、基督教的中国人不顾世俗的嘲笑和辱骂,以虔诚的态度自愿接受这种礼仪的规定和约束。而国人的“教会婚礼”就是中国最早的“文明婚礼”的萌芽。新郎、新娘所着婚服就是中国近代汉族“文明婚服”的雏形。到1851年,也就是上海开埠后仅8年时间,上海天主教董家渡主教公署在非正式会议上达成一项共识,即“应该严格遵守天主教有关婚礼的种种规章条例”。这种新式婚礼和婚服虽然局限于教徒内部,但对中国传统的婚俗的冲击力和影响力都不容忽视,可以说是西方教会打破了中国传统婚服围墙第一个缺口。

2.2 西方移民带来全新的婚俗观念

1942年,沿海城市成为通商口岸后,英、法、美等西方列强纷纷划定租借界,外国商民开始来华经商、居住,成为租界的移民[7]。在这些移民中,除了中国人以外,还有大量的英、美、法、意、德、日、俄等外国移民为中国带来全新的婚俗观念,推动了“传统婚服”向“文明婚服”的转变。1853年,随着“华洋分居”局面的打破,租界内人口剧增,大量外国移民带来不同国家的文化、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使社会文化、风俗出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8]。而在婚俗方面,国人也深受西方进步文化思潮影响,出现自由恋爱、文明结婚等新型婚姻风气,从而推动了“传统婚服”向“文明婚服”的转变。

2.3 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强势进入中国

鸦片战争爆发前,国人对西方文化始终抱以藐视的态度,即使当鸦片战争失败后,国人依然认为“师事洋人”是奇耻大辱。但随着与外国人的交往日益增多,国人发现西方世界不仅船坚炮利,还有先进的科技、文化和生活方式。如:电灯、电报、电话,汽车、火车、轮船,以及洋布、洋面等。这些实用方便的生产生活物品逐渐改变了国人的生活。国人目之所及耳之所闻,都是西方输入的“新”生活方式,而国人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理念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尤其在沿海地区的大城市中,崇洋趋新在上流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在如此背景之下,婚俗的西化和“文明婚服”的出现就成为了必然。

3 “文明婚服”流行的推手

3.1 大众媒体对西方婚俗的宣传

在传统婚服向“文明婚服”的转变过程中,当时的社会媒体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上海新报》和《申报》就抨击封建传统礼教和婚俗文化,大力宣扬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推崇文明婚礼。如1887年2月10日的《申报》刊登《原俗》一文,文中说:“西人婚姻必从男女之所自愿,使男女先会面,若朋友然,往来数次,各相爱悦,然后告之父母,为之婚配。”西方的这种婚俗同中国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相径庭,媒体的这种宣传、介绍,对于上海人慢慢了解西方婚俗,无疑起到了启蒙作用。《点石斋画报》作为中国最早的时事画报也在“择偶奇闻”“跳舞结亲”“恰斯送行”“女塾宏开”等题目下,引进男女交往新的观念,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凸显西方女性美的容貌特征和婚礼服饰,让更多的民众接触和了解西方婚服文化,同时积极刊登“文明婚服”图片,促进了普通民众对“文明婚服”接纳(图3)。

图3 点石斋画报上的“西例成婚”Fig.3 Western style wedding in Dianshi pictorial

3.2 社会名流的示范效应

民国初期,西式婚服虽然已经传入中国,但真正采用白色婚纱作为女子婚服并不普遍。而使得白色婚纱风靡全国,成为“文明婚服”重要的标志之一的是蒋介石、宋美龄的婚礼。1927年12月1日下午,蒋、宋的新式婚礼在外滩大华饭店举行,由蔡元培主持,1300多位各界名流参加,出席婚礼者有美、英、日、挪威、法等 16 国领事[9-10]。蒋介石与宋美龄入场时,蒋着西式大礼服,宋穿白色长裙婚礼服。同天,蒋介石在《大公报》发表《我们的今日》一文,随同见报的还有蒋、宋两人新婚照片。照片上的宋美龄,身着白色婚纱,风姿绰约,光彩照人(图4),之后,白色婚纱在全国流行。

4 “近代婚服”流变对当代婚服文化的启示

图4 蒋介石、宋美龄新婚照片Fig.4 Wedding photo of Jiang Jieshi and Song Meiling

一方面:中国传统婚服文化有着浓厚的“家族伦理”和“封建礼制”的色彩,西式教堂婚礼和婚纱使国人接触到全新的婚礼模式和婚服文化,然而此时的大部分国人尚不能接受这一新兴事物,因此西方文化输入仅仅是中国近代婚服文化流变的外在诱因。但是国人并没有被动的接受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而是结合当时中国近代传统婚俗、婚服特点,对西式婚礼和婚服进行了很大的改进(如部分保留旗袍、马褂、中山装等服饰,婚礼不局限在教堂举行等),形成了有中国近代特色的“集体婚礼”和“文明婚服”,这表明国人对西方文化并非是盲目被动的全盘接受,而是选择性接受后进行再创新;另一方面:中国近代婚服流变虽然与当时社会变革及西方婚服文化东渐密不可分,但其根源是国人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特别是辛亥革命的爆发和五四运动的发生对“文明婚服”的流行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文明婚服”的出现和流行也极大地冲击和撼动了国人的保守思维模式,成为这一时期国人同封建礼教决裂,追求“西式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再者:大众媒体和社会名流示范效应虽然推动了近代“文明婚服”的流行,但“文明婚服”之所以能够得到大众媒体的宣传和社会名流的热捧,其根源依然是整个社会主流对新思想、新文化、新风尚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国人逐渐对西方文化的接受和认可,而这也是中国近代社会服饰时尚特点的一种体现。

如今,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已经从“弱势文化”逐渐转变成“强势文化”,中国正从文化输入国的角色向文化输出国的角色转变;国人的思想也发生巨大转变,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人们的着装理念、审美观和消费观发生了巨大变化,愈来愈多的年轻人希望举行中式(传统)婚礼,穿着中式婚礼服。然而,传统婚服要重返现代婚礼服舞台也需要发展和创新:1)改进和创新传统婚服的面料、色彩、款式等,将西方婚纱的纯洁、高雅与传统婚服的喜庆、吉祥结合起来,将西方婚纱的裁剪方式和制作工艺与传统婚服的制作工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西方女性的热情、奔放与东方女性的温柔、内敛,丰富多彩的婚礼服饰不仅反映服饰文化的繁荣,更是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审美观和着装需求;2)加大主流媒体对传统婚俗文化宣传力度,使人们认识到传统婚俗、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是一种个人躯体文化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语言,用其独特的方式展示着社会风貌;3)积极推进传统文化对外输出,建立和推广东方民族审美观和着装理念,婚礼服饰作为中国服饰文化的代表,彰显了中国重人文、重礼仪的文化传统,诠释了中华民族对家庭的重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兼容并包的民族性格,以及蕴含在劳动人民中的创造性。

5 结语

中国近代社会变革和西方文化入侵是导致传统婚服流变的主要原因,而“文明婚服”能够在中国近代社会被大众接受并最终流行则得益于当时媒体的大力宣传和社会名流示范效应,这三个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同时,文明婚服作为近代中国社会新思潮、新风尚的标志,在一定程度上又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由此可见,现代中华民族的崛起和文化的复兴将会推动传统婚服的发展和创新,使之重返国人婚礼服舞台,并作为一种人文、礼仪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

[1]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CHEN Yunqian.Worship and Memory:Constr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Symbol of Sun Zhongshan[M].Nanjing:Nanjing University Press,2009.

[2]上海市通志馆年鉴委员会.上海市年鉴(民国二十五年):集团结婚[M].上海:上海市通志馆,1936.Yearbook Committee of Shanghai History Museum.Shanghai Yearbook(Republic of China 25):Groups Marry[M].Shanghai:History Museum of Shanghai Yearbook,1936.

[3]国民政府内政部.集团结婚行礼仪式[M].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1942.Interior Ministry of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ment.Ceremony of Groups Marry[M].Beijing:The Second Historical Archives of China,1942.

[4]汪荣祖.章太炎汤国梨姻缘叙[J].读书文摘,2009(4):45-49.WANG Rongzu.Narration of wedding ceremony of Zhang Taiyan and Tang Guoli[J].Reading Digest,2009(4):45-49.

[5]王宏付.民国时期上海婚礼服中的“西化”元素[J].装饰,2006(5):20-21.WANG Hongfu.“Westernization”elements of weddinggown during the republication period of Shanghai[J].Decoration,2006(5):20-21.

[6]邓伟志,胡申生.上海婚俗[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DENG Weizhi, HU Shensheng. Wedding Customs in Shanghai[M].Shanghai:Wenhui Press,2007.

[7]姜龙飞.上海租界百年[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JIANG Longfei.100 Years History of Concession in Shanghai[M].Shanghai:Wenhui Press,2008.

[8]周鹤.上海租界华洋杂居形成的社会背景分析[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3):253-256.ZHOU He.Study on the background of living together of Chinese and foreign people in Shanghai concession[J].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8,34(3):253-256.

[9]李佳,蒋宋佳礼之盛况[N].上海民国日报,1927-12-02(1).LIJia,Wedding Ceremony of Mr.Jiang and Miss Song[N].Shanghai Republic of China Daily,1927-12-02(1).

[10]梅生.蒋介石宋美龄昨日结婚盛况[N].上海申报,1927-12-02(1).MEISheng.Wedding Ceremony of Jiang Jieshi and Song Meiling[N].Shanghai Shen Newspaper,1927-12-02(1).

猜你喜欢
婚俗国人婚礼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国人休闲支出:更多了
口腔健康,为何不被国人重视
被嫌弃的宋国人
巴厘岛婚俗:新人可以为爱私奔
中国各地的“捧腹”婚俗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场婚礼
明清小说婚俗描写的特征及功能初探
2014国人出境游盘点
竹幼婷:那些年我参加过的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