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志
(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人民医院骨科,通城县 437400)
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施工意外的增加,骨折的发生率也不断升高。其中,肱骨髁上及髁间粉碎性骨折是较为严重的上肢骨折类型。该骨折类型的治疗目的是重建关节的正常对合关系,获得良好的对位对线并给予稳定的内固定,应尽可能地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我院采用肱骨髁上及髁间“Y”型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及髁间粉碎性骨折35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1月30日至2011年11月30日在我院就诊的70例肱骨髁上及髁间骨折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有明确的严重外伤史;②伤后24 h内到我院就诊;③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肘部疼痛、肿胀明显甚至有张力水泡、肘部畸形、活动障碍;④经X线检查确诊为肱骨髁上及髁间骨折。排除病理性骨折及其他部位骨折。
1.2 分组方法 7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患者。观察组给予肱骨髁上及髁间“Y”型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其中男 21例、女 14例,年龄24~58岁,平均(38.65±8.45)岁,发病时间(2 ~21)h、平均(8.62±1.28)h;对照组给予肱骨髁上及髁间“V”形截骨联合螺钉内固定,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23~57岁、平均(39.13±8.62)岁,发病时间(3 ~23)h、平均(8.94±1.31)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起病时间、骨折部位及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①观察组:患者给予肱骨髁上及髁间“Y”型双钢板内固定。全麻后取平卧位,行三头肌舌形筋膜瓣的后方入路,在切口远端将舌形筋膜瓣翻转达鹰嘴水平,显露骨折部,清除骨折断端的碎骨后采用后方“Y”型双钢板对肱骨髁上及髁间进行固定。检查骨折断端是否牢固、逐层关闭伤口。②对照组:给予肱骨髁上及髁间“V”形截骨联合螺钉内固定。全麻后取平卧位,行三头肌舌形筋膜瓣的后方入路,在切口远端将舌形筋膜瓣翻转达鹰嘴水平,显露骨折部,清除骨折断端的碎骨后行“V”形截骨,并常用螺钉分别将内、外髁与骨干连接在一起。检查骨折断端是否牢固,逐层关闭伤口。
1.4 观察内容
1.4.1 治疗效果 按照下述标准判断疗效。显效:手术后骨折愈合情况良好,无畸形愈合、无感染;有效:手术后出现一定程度的畸形愈合,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内,无感染;无效:手术后出现内固定材料断裂,愈合不良,影响患肢正常活动。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
1.4.2 关节功能和生活能力 术后4周时,采用HHS肘关节评分系统判断患者的肘关节功能、活动度、肌力、稳定性;采用Mayo髋关节评分从疼痛程度、功能、畸形与活动度四个方面对患者的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采用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越高,独立生活能力越强;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评估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1.4.3 负面情绪的评估 采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价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0分代表无痛、10分代表剧痛,分值越高疼痛越剧烈;采用HAMA焦虑情绪自评量表和HAMD抑郁情绪自评量表评价患者术后的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的情况,分值越高负面情绪愈强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效果 治疗后观察组显效23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14%,经非参数秩和检验,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和图 1、图 2。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 [n(%)]
2.2 术后关节功能和生活能力 治疗后4周,观察组HSS总评分(91.82±9.24)、Mayo评分(74.12 ±7.42)、ESCA 评分(113.8 ±12.47)、社会客观支持评分(9.89 ±1.09)、社会主观支持评分(19.28 ±2.3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髋关节和膝关节评分比较 (±s)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髋关节和膝关节评分比较 (±s)
评分 社会客观支持评分 社会主观支持评分观察组 35 91.82 ±9.24 74.12 ±7.42 113.8 ±12.47 9.89 ±1组别 n HHS总评分 Mayo评分 ESCA<0.05 <0.05 <0.05 <0.05 <0.05.09 19.28 ±2.37对照组 35 75.58 ±8.04 57.23 ±5.16 69.39 ±7.93 6.81 ±0.73 12.47 ±1.30 t值 6.525 6.1236 8.921 5.842 6.892 P值
2.3 患者的疼痛和负面情绪 观察组的NRS评分为(2.98 ±0.34)、HAMA 评分(16.58 ±1.84)、HAMD 评分(13.55±1.4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详见表3。
表3 观察组和对照组疼痛情况和负面情绪比较 (±s)
表3 观察组和对照组疼痛情况和负面情绪比较 (±s)
组别 n 疼痛评分 HAMA评分 HAMD 评分观察组35 2.98 ±0.34 16.58 ±1.84 13.55 ±1.47对照组 35 6.23 ±0.78 24.41 ±2.87 22.42 ±2.54 t值 8.547 5.583 5.247 P值 <0.05 <0.05 <0.05
肱骨髁上及髁间粉碎性骨折是较为严重的上肢骨折类型。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的骨折,以肘部疼痛、肿胀明显甚至有张力水泡、肘部畸形、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多发生在肱骨下端肱骨内、外上髁上方2 cm以内部位[1]。肱骨髁上为松质骨与坚质骨交界处,该处前后扁薄而内外宽,呈鱼尾状,这是此处易折断的原因之一。另外,肱骨下端向前倾斜,肱骨干肘线与肱骨髁肘线之间有30°~50°的前倾角,这也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2]。肱骨髁间骨折是指发生于肱骨远端内髁和外髁之间的骨折,大多因尺骨的滑车切迹撞击肱骨髁所致。当骨折发生时,内髁和外髁常分离为独立的骨块,呈“T”形或“Y”形,与肱骨干之间失去联系,并且有旋转移位,其治疗具有较大难度[3]。
肱骨髁上及髁间骨折多发生于运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系间接暴力所致。各个类型骨折的损伤机制根据暴力来源及方向可分为伸直型、屈曲型和粉碎型。肱骨下端关节面向外侧倾斜,当肘伸直时,形成前臂较上臂向外偏斜5°~15°的携带角。携带角过大称肘外翻,过小则称肘内翻。肘内、外翻畸形是肱骨髁上骨折易发生的晚期并发症[4],早期处理不当易发生缺血性挛缩,晚期可出现肘内翻等畸形[5]。治疗目的是重建关节的正常对合关系,以获得良好的对位对线并给予稳定的内固定,应尽可能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
肱骨髁上及髁间骨折治疗时,有两个部位需要固定,一是髁间骨折,二是髁上骨折,重点放在髁间骨折。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和患者对肘部功能要求的提高,现在对髁上部位的固定也越来越重视,否则髁上骨折不稳定,术后外固定时间延长,将导致关节僵硬。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7.14%,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术后关节功能和生活能力评分,如HSS评分、Mayo评分、ESCA评分、社会客观支持评分、社会主观支持评分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患者的负面情绪评分,如NRS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V”形截骨能直接显露关节后方,对整个肱骨远端的显露也较好,并且最终获得骨性愈合;但是该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制造了另一处骨折,增加了发生截骨端内固定物失效或不愈合的危险[6];另外采用螺钉分别将内、外髁与骨干连接在一起,结构的刚度和抗疲劳强度较低,易致髁上骨折再移位或不愈合[7]。双钢板固定系统则能提供更为牢固和稳定的内固定效果。肱骨髁上及髁间“Y”型双钢板内固定能够改善治疗效果和肘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缓解负面情绪,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1]缪一奇,徐兴明.C型肱骨髁间骨折的手术治疗研究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8):109-111.
[2]吴绳国,徐宝友.经尺骨鹰嘴型截骨入路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16):1396-1397.
[3]张问广,胡月光.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临床与应用解剖研究[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8,7(3):43-44.
[4]胡 飞,尚希福,赵其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两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的临床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20):1677-1681.
[5]经皮骨鹰嘴截骨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关节内粉碎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05,8(1):29 -31.
[6]仇继任,陆茂德,葛顺杰.尺骨鹰嘴截骨入路3种内固定法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疗效比较[J].重庆医学,2011,40(29):2898-2991.
[7]谢志新,吴 迪,虢新莲.Y形钢板和双钢板经不同置入途径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17):3103 -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