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燕,李 芳,段宇珠,胡 强,王 怡,陈安宝 (云南省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云南 昆明 650101)
血液灌流(HP)治疗可有效清除体内毒物,明显提高急性中度、重度中毒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类急性中毒的临床救治[1]。HP作为有创且需将血液引出体外进行循环的治疗措施,治疗中如果抗凝剂使用不当,常可发生机体出血、灌流器和(或)血液管路凝血等情况,使HP这一急救治疗技术应用受到限制,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目前常用的抗凝剂有普通肝素(SH)和低分子肝素(LMWH),两者在HP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还有待于临床进一步观察和研究。我科自2009年1月~2011年4月在急性中毒患者的HP治疗中,分别采用SH或LMWH作为抗凝药物,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HP治疗62例急性中毒患者,男30例,女32例,年龄15~84岁,平均34.6岁。有机磷农药中毒32例,苯二氮卓类10例,百草枯中毒6例,抗精神病药中毒5例,抗癫痫药物4例,混合药物中毒3例,不明毒物2例。中毒至行HP治疗的时间2~72 h(平均25 h),共行HP治疗120例次。随机分为肝素(SH)组60例次,低分子肝素(LMWH)组60例次,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表面积、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血液灌流:两组均采用HA330大孔树脂灌流器(珠海健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8062730),血泵为日本NIKKISO公司生产的DKP-22型单泵。建立股静脉为临时性血液通路。系统的设置、预冲:①固定灌流器:将灌流器垂直固定在支架上,置于患者右心房水平,动脉端向下,静脉端向上;②冲洗灌流器及管路:灌流前用3000 ml液体预冲血液管路及灌流器,泵速100~150 ml/min,预冲液开始为5%葡萄糖溶液500 ml,其后为肝素盐水1500 ml(每500 ml0.9%NaCl溶液加20 mg肝素),再用加入100 mg肝素的500 ml生理盐水预冲,当瓶中剩下300 ml液体时,将动静脉管路同时插入0.9%NaCl溶液瓶内进行闭路循环20min,最后用加入20 mg肝素的500 ml生理盐水彻底把含100 mg肝素的0.9%NaCl溶液排出管路后备用,保证灌流器和管路充分肝素化,接管灌流时尽可能排净管路中的肝素盐水;③灌流中血流量设置及治疗时间选择:血流量控制在150~180 ml/min,灌流时间2 h/次(个别患者连续灌流4~10 h),灌流频率1次/d,依病情1~3次;④血液回输入体内:用空气回血,避免使用0.9%NaCl溶液,以免被吸附的物质重新释放入血。
1.2.2 抗凝方法:①SH组采用普通肝素(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2500 u/100 mg/支,批号0811129)。HP治疗前常规静脉推注首剂0.5 mg/kg,以后每1小时追加8 mg,治疗结束前半小时停用。②LMWH组采用低分子量肝素钠(昆明积大制药有限公司生产,4250IUXa/支,批号080711),血液灌流前一次性静脉推注4250IUXa,以后不再追加。
1.2.3 标本采集:分别于灌流前、后采静脉血送检凝血功能和血常规。
1.3 观察指标
1.3.1 灌流器及血管通路有无凝血:观察每次灌流后透析器、管路凝血情况。按0~Ⅲ级共4级标准,0级:无凝血;Ⅰ级:数条纤维凝血;Ⅱ级:成束或近半数纤维凝血;Ⅲ级:完全凝结,静脉压明显上升,需更换灌流器和血路管道。
1.3.2 患者出血情况:观察患者临床出血征象,包括皮肤黏膜、泌尿系、口鼻腔、消化道、脑等有无出血。
1.3.3 凝血功能及血小板:HP治疗前后APTT、TT和PLT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灌流器和血路管道凝血情况:SH组Ⅰ级4例次,Ⅱ级1例次,Ⅲ级1例次;LMWH组Ⅰ级1例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灌流器和血路管道凝血情况[例(%)]
2.2 患者出血情况:SH组鼻腔出血1例次,皮肤出血1例次,肉眼血尿3例次,上消化道出血2例次;LMWH组鼻腔出血1例次,皮肤出血1例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3 两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变化情况:SH组治疗后APTT、TT较治疗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较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MWH组灌流前、灌流后APTT、TT、P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H组较LMWH组APTT、TT明显延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2 两组出血情况比较[例(%)]
表3 两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变化()
表3 两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变化()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SH组治疗前比较,③P>0.05;与SH组治疗后比较,④P<0.05;与SH组治疗后比较,⑤P>0.05
组别 APTT治疗前 治疗后PT治疗前 治疗后PLT治疗前 治疗后SH组 36.04±3.01 113.40±13.05① 11.90±1.87 20.48±3.01① 190.07±38.74 180.73±48.30②LMWH组 34.07±2.33③ 34.99±2.19②④ 12.88±2.01③ 13.01±1.76②④ 185.03±40.50③ 174.71±50.20②④
血液灌流(HP)作为一种以体外循环、肝素化为基础的创伤性治疗手段,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治疗过程中可出现凝血、出血等并发症。如果抗凝剂使用剂量过小,往往造成血液管路和(或)灌流器血栓形成,导致凝血,影响毒物吸附,降低治疗效果;反之,若抗凝剂用量过大可引起机体出血,增加HP治疗风险,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合理选择和使用抗凝药物,既达到最好的抗凝效果,又最大限度的减少出血的发生,是HP治疗中的关键措施。传统治疗使用普通肝素,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抗凝效果好的特点,但药效具有多可变性及线性剂量反应性,个体差异较大,抗凝效果欠稳定,剂量较难掌握,并有引起血小板减少的不良反应,极易发生机体出血或灌流器、管路凝血;且治疗过程中需随时监测凝血功能并需定时追加药物[2]。因此,普通肝素不是理想的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新型抗凝药物,其与血浆蛋白及各种细胞亲和力较低,生物利用度高,药物半衰期长达12 h,具有较好的线性剂量反应,抗凝作用强而稳定,致出血少,对血小板影响小的特点[3-4]。
本组资料表明,SH组和LMWH组灌流器、血路管道凝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0%和1.67%,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1.67%和3.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LMWH的抗凝作用明显优于SH,而致出血作用显著少于SH。两种药物结果的差异与以下因素有关:SH的平均分子量较大,约为12000d,进入体内后激活AT-Ⅲ,同时结合及灭活Ⅱa、Ⅸa、Ⅹa、ⅩⅡa等多个凝血因子,通过多环节发挥抗栓、抗凝作用。且SH抗凝血因子Ⅱa活性/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比值仅为1,因抗凝血因子Ⅱa作用较明显,SH在抗血栓的同时易诱发出血;而LMWH平均分子量小于6500d,分子链较短,主要与AT-Ⅲ结合并选择灭活因子Ⅹa,对其他凝血因子抑制弱,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抗凝血因子Ⅱa活性比值为1.5~4.0,抗Ⅹa的效应较抗Ⅱa明显增强,表现为明显的抗血栓与致出血分离现象,抗血栓的作用大于抗凝血酶的作用[5-6]。因此,LMWH具有较强的抗血栓作用,而并发出血的不良反应较少。
本组病例显示,SH组HP治疗后APTT、TT较治疗前明显延长,提示患者存在潜在的出血风险。而LMWH对APTT、TT无明显得延长作用,提示LMWH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患者发生出血的可能性低,与文献报道一致[7]。这与LMWH主要作用于凝血因子Ⅹa,对凝血因子Ⅱa作用较弱,抑制凝血酶的功能不明显有关[8]。
本组资料还显示,LMWH组HP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变化,与LMWH促血小板聚集作用弱,受PF4的作用小,对血小板无明显影响有关[9]。由于HP治疗时预冲液肝素浓度过高、灌流时间偏短、灌流器吸附材料的组织相容性差、肝素使用剂量过大时间过长、免疫异常及SH可加速血小板聚集,增强血小板释放因子4(PF4)作用等原因均可使患者血小板减少[9-11]。但本研究SH组并未出现血小板减少,这可能与HP治疗中使用低浓度SH预冲液,SH用量小,并充分预冲灌流器和血路管道有关。由于本组病例例数少,通过上述措施是否可避免血小板减少的发生,还有待进一步大样本的观察和验证。
总之,血液灌流治疗中采用低分子肝素作为抗凝剂,具有抗凝效果好,抗凝作用稳定,对凝血功能影响小,并发出血少,只需一次给药及治疗中无需监测凝血指标等优点。与普通肝素相比可明显减少灌流器、血路管道凝血和机体出血的发生率,是一种有效、安全、方便的抗凝剂,可作为血液灌流治疗急性中毒的首先抗凝药物。
[1]刘桂花,陈 菲,李翠香.血液灌流术抢救42例急性重度中毒患者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2):1316.
[2]孙建业,秦伟涛.抗凝方法在血液灌流中的应用及常见并发症[J]. 中国医药导报,2010,7(19):208.
[3]吴燕平,李月红,周 旻.出血倾向患者血液透析抗凝方法选择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2009,30(19):2381.
[4]Holmer E,Mattsson C,Nilsson S.Anticoagulant and antithrom-botic effects of heparin and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fragments in rabbits[J].Thromb Res,1982,25(6):475.
[5]杨宝峰.药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3-295.
[6]Borm JJ,Krediet R,Sturk A,et al.Heparin versus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K 2165 in chronic hemodialysis patients:a randomized cross- over study[J].Haemostasis,1986,16(suppl 2):59.
[7]李秀青,徐 丽,胡瑞霞,等.不同抗凝剂在抢救急性中毒患者行血液灌流时的临床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3):811.
[8]温向琼,余兆兰,孙雪红.低分子肝素钠在高危出血血透患者中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07,36(1):73.
[9]杨世杰.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63-364.
[10]钟 冕,黄洁明,袁 莺.血液灌流后血小板变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J].海南医学,2006,17(4):15.
[11]陈欣欣,孙来芳,应斌宇.炭肾血液灌流抢救急性毒物中毒血小板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综合临床,2004,20(4):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