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景义 (内蒙古赤峰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在年龄≥20岁的中国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9.7%,以此推算目前中国有近一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而肥胖是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之一。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利拉鲁肽在降糖的同时,控制体重效果显著。2011年5月~2012年5月,我院内分泌科应用利拉鲁肽治疗肥胖的2型糖尿病12例,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2型糖尿患者12例,年龄30~58岁,男8例,女4例,体质指数(BMI)>30 kg/m2,血糖控制欠佳(空腹血糖>12 mmol/L),无甲状腺髓样癌既往史及家族史,肝肾功能及心功能正常,且愿意接受利拉鲁肽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所有患者在维持原有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第1周应用0.6 mg,1次/d早餐前皮下注射,第2周改为1.2 mg皮下注射,第3周改为1.8 mg皮下注射,每周监测体重,应用罗氏血糖仪监测空腹及三餐后2小时血糖,调整原有治疗药物用量,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体重变化见表1。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过程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利拉鲁肽治疗过程中指血血糖及体重变化()
表1 利拉鲁肽治疗过程中指血血糖及体重变化()
项目 第1周 第2周 第3周 第6周 第12周 第16周空腹血糖(mmol/L) 14.1±1.70 10.1±1.41 7.4±1.06 5.62±0.82 5.45±0.60 5.40±0.44餐后2 h血糖(mmol/L) 19.56±2.46 14.40±1.85 10.02±1.12 8.37±0.90 7.55±0.67 7.50±0.50体重(kg) 110.23±5.15 109.56±5.12 105.46±3.82 98.25±3.05 93.18±2.08 91.06±1.95
患者指血血糖及体重变化情况见表1,可见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较为理想,且患者体重降低情况也较为满意。
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常见的伴发疾病,60% ~90%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同时为肥胖者。有证据显示在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中体重减轻可改善血糖控制和胰岛素敏感性,并降低冠心病风险。体重增加危害到理想的糖尿病治疗,因体重增加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风险因素,可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有损于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尤其是内脏肥胖(常见于腹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高相关。因此,在糖尿病患者中减轻体重的意义非常重要。糖尿病治疗中控制血糖是核心目标,而遏制肥胖也不容忽视,肥胖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共患疾病,并且本身也是一系列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1]。
目前存在多种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法,但多数患者的血糖水平仍处于控制标准之上,资料显示,70%的患者HbA1c水平在7%或7%以上。患者通常由于对治疗所致的不良反应的顾虑,如低血糖、体重增加,会对血糖控制达标造成障碍。体重增加可减弱合理糖尿病治疗的效果。很多现有的糖尿病治疗会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当需要联合治疗或强化治疗时,良好的血糖控制,与治疗过程中的体重增加,往往同时存在[2]。现有的很多糖尿病治疗方案通常与体重增加相关,而利拉鲁肽具有减轻体重的作用。
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是一种内源性肠促胰岛素激素,能够促进胰腺β细胞葡萄糖浓度依赖性地分泌胰岛素。利拉鲁肽是一种GLP-1类似物,与人GLP-1具有97%的序列同源性,利拉鲁肽可以结合并激活GLP-1受体。GLP-1受体分布于很多器官,包括胰腺、肾、心脏、胃、肺、小肠、垂体、内皮以及部分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胰腺β细胞上的GLP-1受体被激活后,刺激胰岛素以葡萄糖浓度依赖性方式分泌,还对胰高糖素的分泌发挥葡萄糖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因此,应用利拉鲁肽刺激胰岛素产生同时抑制胰高糖素分泌,从而降低血糖水平。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减少饥饿感,减少前瞻性食物摄入的估计值,并增加饱腹感。利拉鲁肽通过减少胰高糖素的分泌,抑制肝糖生成,利用葡萄糖合成糖原。利拉鲁肽以一种血糖依赖性方式刺激胰岛素分泌,同时以血糖依赖性方式降低不当的胰高糖素过度分泌。因此,当血糖升高时,利拉鲁肽刺激胰岛素分泌并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相反,当发生低血糖时,利拉鲁肽不会刺激胰岛素分泌,也不会减少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利拉鲁肽可使餐后胃排空率中度延缓,在餐后1小时内表现最突出,并且可降低餐后血糖的水平[3]。
利拉鲁肽可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主要通过减少饥饿感和降低能量摄入,减轻身体的脂肪成分,机体内减轻的脂肪大部分为内脏脂肪。基线体质指数(BMI)越高,利拉鲁肽治疗引起的体重减轻越显著。利拉鲁肽治疗的体重减轻主要发生于治疗开始后的16周内。
利拉鲁肽在2型糖尿病的进展连续进程的每个阶段,都有显著疗效。可单药治疗,也可与一种或多种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利拉鲁肽低血糖发作的风险率低,降低体重,对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有显著疗效。
[1]刘新民,齐今吾,杨晓凤,等.内分泌疾病鉴别诊断与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326.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S].2010:17-21.
[3]廖二元.内分泌医师手册[M].北京:糖尿病之友杂志社出版,2011: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