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大众化下江苏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状调查及帮扶政策建议

2013-11-14 11:22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大众化资助困难

花 鸥

(江苏建康职业学院,南京 21180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0%,其中高职教育的不断壮大对我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学界把“大众化”阶段划分为两部分,当毛入学率达到15%-35%时称为“前大众化”阶段,当毛入学率达到36%-50%时称“后大众化”阶段。2008年,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在全国率先进入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1]在从大众化到后大众化的发展与转变过程中,由于学费一路飙升直接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增多,学费的提高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有必要结合后大众化阶段高职教育发展特点,对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以期寻找有效资助和帮扶困难学生的政策途径。

一、调查内容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

为了深入详细地了解江苏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存和发展现状,本次调查问卷的研究数据来源于江苏4所公办高职院校中的468名在校大学生,这4所高校中既有省属高职院校,也有市属高职院校;既有国家、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也有一般性高职院校,被调查大学生的专业涵盖人史经管类和理工科类,年级包括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从而充分保证调查结果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根据调查研究目的,本文主要抽取4个方面(学生基本情况、消费观念、人际关系观念和解决问题方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调查分析。

(二)调查问卷处理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500份,回收480份。剔除无效问卷12份,有效问卷共计468份,有效回收率为93.6%。问卷数据采用Epidata5.1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双轨录入并进行有效性检查,检查无误后导入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二、相关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家庭经济困难男生占调查人数的44.4%,女生占55.6%,女生比男生高11.2个百分点;家庭经济困难城市学生占调查人数的8.8%,农村占91.2%,农村人数占家庭经济困难的绝大多数,比城市人数高出82.4个百分点;在家庭经济困难原因中,家庭收入低成为最主要原因,占57.7%,家庭年收入在1万以下占调查统计人数的53.8%,而这些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方式绝大数是外出打工和务农。这些调查数据基本符合多数学者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的基本判断。

表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情况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消费观念

从表2可以清楚地看到经济困难学生的消费观念,分析主要从4个方面进行调查。58.1%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高档商品的拥有视具体情况而定,并没有觉得“绝对不能拥有”。对“有权拥有”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26.9%,这两个数据反映出后大众化背景下,经济困难学生对价值和权利追求的理性化和自信化。而对于生活费的用途、伙食要求和着装要求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一般层次上,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用在日常用品上占75.2%,学习上占12.8%,对伙食要求“营养经济平衡”占67.7%,着装“过的去就行”占62%。值得注意的是,在伙食要求和着装要求方面,调查比例占第二位的是“只要便宜”占20.1%,“随便穿”占31.4%。这说明现阶段,90后大学生对伙食和着装的要求已经不再像70、80后那样只要求温饱了,这也充分说明我国国民经济环境和条件整体有所提高进步。

表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消费观念的调查结果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际关系

对经济困难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调查主要从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与班级、宿舍同学关系两个方面进行。担任学生干部调查的设计,考虑到学生干部主要是班级公开选举产生,而且学生干部作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工作中会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因此是否是学生干部可以作为人际交往主动性因素考虑。经济困难学生担任学生干部的占59.8%,与班级、宿舍同学关系“非常好”的占68.4%。从调查结果可以分析出,现代经济困难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还是比较自信和主动的。具体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际关系的调查结果

(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困难方式

表4反映的是经济困难学生面对问题时所采取的方式和态度,在解决经济困难方面,占42.3%的学生赞成精神资助或者精神鼓励,其次才是接受经济资助。在处理学生矛盾时主要还是在班级学生干部中寻求帮助,其次是“自己解决”和“找辅导员、老师帮忙解决”,这三个选项分别是占43.8%、26.5%和23.9%,从解决矛盾方式看,“自己处理方式”约占1/4。可以看出,贫困生在解决自身出现的问题方面还是以自己解决为主,希望接受精神层面上的资助要优先于经济方面的资助,而且在解决自身经济困难的同时,更加注重工作本身给他们带来的能力提高。

表4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自身困难问题方式

三、调查结论对江苏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的政策启示和建议

1.进一步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再引导,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

1994年高校招生录取实行并轨改革,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这不仅是教育平等权的追求,也是社会安定和谐的政治问题。江苏省高等教育进入到后大众阶段,此时困难学生的特质和要求与上世纪70、80年代的困难学生相比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本次的调查分析来看,现在的困难学生更加自信、自强、主动和务实,因此,作为学校学生管理部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大学生经济问题,从尊重人、理解人和关心人的人文理念对待每一位困难学生,在进行经济资助的时候,更多考虑到困难学生的真实想法,重视激活他们的精神动力,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积极向上、艰苦奋斗的精神,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效能,促使其健康成长。

2.进一步完善现阶段学生资助体系,适时调整资助项目和金额。

自200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文件以来,我国基本上搭建起了一个奖、贷、助、补、减等多种资助体系。经过6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发生明显的改变,国家也因时适时增加资助项目,比如这几年新增的“征兵代偿”、“鼓励到基层工作的代偿补偿”等项目。同时,资助项目金额不断增加,助学金由原来的1000、2000、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2000、3000、4000元,资助项目的适时设置和资助金额的增加,最大程度上解决了经济困难学生生活和上学问题。

3.进一步扩展资助政策的教育功能,挖掘资助的育人功能。

虽然学生资助力度和项目有所增加,但现阶段资助政策只是一味的“资”,在“助”上还没能够实现资助的育人初衷。从调查可以看出,困难学生更注重精神鼓励,在贫困生认定很难严格界定的情况下,无偿的资助只会带来一些负作用,比如伪贫困生的出现,对无偿资助大家竞相争取,对有偿资助大家冷漠排斥等现象,因此,必须扩大有偿资助力度,发挥奖学金的助困功能,把无偿评定助学金改为向社会高校购买岗位服务等有偿资助的形式,挖掘资助的教育功能,进一步升华资助政策的育人理念。

4.进一步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业和就业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如果说学生资助政策是保证教育起点和过程公平的有利保障措施,那么,提高困难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增强他们的创业和就业能力就是保证教育结果的公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身由于家庭背景的简单化和线性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根据本文调查,虽然现在困难学生更加自信和务实了,但是仍然缺少多方面展示和锻炼的机会。因此,学校、社会和主管部门应该创造条件,着力培育他们进入社会应有的各种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公关能力等,这些能力也正是学生所需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经济困难学生应该是扶贫更扶志,从真正意义上给予帮助,让他们共享教育成果。

[1]新华网,江苏:高教“后大众化”大学毛入学率已达40%[EB/OL].http://csj.xinhuanet.com/2010-03/14/content_19240462.htm,[2010-03-14].

猜你喜欢
大众化资助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