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阈中的经典再阐释——读梁桂芳《杜甫与宋代文化》

2013-11-14 05:07
杜甫研究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杜甫文化

孙 微

作者:孙微,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071002。

杜甫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历来是学界研究重镇,其研究文献、资料以汗牛充栋来形容毫不为过。在杜甫研究方面若能独辟蹊径、新人耳目是相当困难的。然而,梁桂芳这部《杜甫与宋代文化》(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版)却带来一股清正之气,读来让人神清气爽,得到了知识和审美的双重享受。总结起来,该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视角新颖,思路开阔

杜甫与宋代文化的关系是一个非常诱人的话题。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宋代作为杜甫研究的第一个高峰,又是封建社会文化发展的高峰,所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语)。而生前穷愁潦倒的杜甫,正是在宋代被推上“诗圣”、“千古第一诗人”的巅峰。那么,在尊杜与宋代文化高峰之间,其内在联系何在?这也是本课题诱人之根本所在,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两宋作为杜学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历代研究成果不胜枚举,然细究起来,其多数依然局囿在诗歌抑或文学范围内,鲜有人从文化角度进行探析。即便有人涉足,也多是散珠碎玉,不够系统。而“宋人抑太白而尊少陵,谓是道学作用”,两宋尊杜实质上是文化转型的结果。《杜甫与宋代文化》即从中唐至两宋文化转型这一大背景入手,以两宋对杜甫的文化认同和改造为着眼点,完整地纵向勾勒出两宋杜甫接受的观点及脉络,并横向描述这一接受对宋文化各个层面所产生的影响及表现,这不是对前人零散研究的归纳整理,而是一个完整的阐释体系。其间,作者对杜甫和两宋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的关系分章做了探讨,条理非常清晰。

杜甫本是一种文化的存在,突破狭窄的诗歌乃至文学的范围,把杜甫接受当成整个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的文学现象,这更有利于揭示文学发展的规律和动因。随着社会发展,杜甫的意义不断得到开掘,这更能使其作为经典的生命力得以延续。该书从热点入手,从大处着眼,从深层次探析,其角度新颖,在学术界有填补空白之功,的为首创,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二、高屋建瓴,新见迭出

要谈杜甫与宋代文化的关系,作者却并未从杜甫开始,而是以对文化、宋型文化概念的辨析切入,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变化为背景,以中唐至北宋文化的转型为平台,搭建起两宋杜甫接受的桥梁,其视野宏阔,堪称大手笔。该书作者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囿于陈说,敢于提出个人见解,精彩纷呈。如对宋代文化精神的概括:“政治化道德化色彩”、“思辨精神和超越精神”、“书卷气和学问气”、“生活化、闲适化、个性化”,其定位准确,分析到位,颇有启迪意义。再如该书通过对李白、杜甫、韩愈、陶渊明四个文化典范在宋代接受情况的比较,阐释了杜甫在宋代文化中的地位:“在宋代文化的大舞台上,只有杜甫在几经波折之后成为主角,李、韩退居其次,而宋人对杜、陶虽不加轩轾,然陶氏提供的生活模式毕竟只是一种补充,它虽然必不可少,但就像在中国佛、道可以向儒学渗透,却不能取而代之,永远唱不了主角一样。”其高屋建瓴,观点鲜明,见解精到。

即便是分章叙述,作者也未流于琐屑,而是在每章开篇先宏观纵向勾勒出杜甫与该文化侧面的关系,如“哲学篇”,先分三个阶段概述宋代哲学发展与尊杜的关系;“文学篇”(上)先论述了杜甫对宋调形成与变异的影响等,显示出作者把握全局的能力。至于“非议篇”更是从全新的视角,对两宋尊杜过程中的非议和反拨现象进行了文化阐释,打破了历来两宋的杜甫研究中仅有赞美乃至“谀杜”的现象,给后学者开辟出新思路,可谓敏捷善思,洞幽烛微。

而对于千余年来人们一直瞩目的热点,作者也能独出新裁。在“文学篇”(上)中,作者突破从个人或流派出发论述杜甫对宋诗影响的习惯模式,以时代精神为中心,以时间为经,以题材、体裁、技法、语言以及创作精神等为纬,深入分析杜甫与宋诗创作的关系,揭示了宋诗特质及其成因。另外,对于杜甫与宋词的关系,作者巧妙地以“词中老杜”为切入点,以这些代表词人作为各个时期、各个流派宋词学杜的典型代表,从而勾勒出老杜与最能代表宋代文化特质的词之间的关系,可谓慧眼独具。书中诸如此类精彩之处尚多,不能尽举。

三、信息丰富,立论稳妥

文化研究如果把握不好,容易流于空泛。《杜甫与宋代文化》却能注重对文本的分析,注重对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古今中外,经史子集,广泛涉猎。对于今人新著,更是详加收罗,如莫砺锋、林继中、李道显等先生在论著中曾涉及到杜甫在宋文化中的接受和意义,作者对其著述予以充分的重视和研究。在蒐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作者披沙拣金,取精用弘,以审视的眼光批判地进行裁择,从中提炼出自己的新见,且言之有据,不为凿空臆测之说。如“审美篇”中,对“老成”的理解,在引用了时人的统计数据和观点后,并不因循,而是结合宋代美学风貌进一步加以分析,旁征博引,提出新的见解,就很有说服力;对于“平淡”的理解,作者以杜甫与陶渊明之“平淡”对比,描绘出杜诗“平淡清雅”的另一侧面,亦能够越俗出新,滔滔成理。而该著述附录部分的“宋代杜诗版本著作辑要”,按时间顺序,对宋代现存或虽已佚但影响深远的杜诗重要版本,一一厘清,对其加以辩证、概述,从而为本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其论述扎实,结论稳妥科学。

可以说,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基本掌握了本课题的全部资料,引证了最新的科研成果,涉及到大量相关的学术热点,其包含的学术信息极为丰富,显示出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文献功底。

四、语言老到,行文规范

学术著述本身容易写得枯燥,味同嚼蜡,再加上古典文学时间、语言等方面的障碍,古代文学方面的专业研究书籍更是令人望而却步,有时甚至成了少数专业人士的专利。然而,《杜甫与宋代文化》行文流畅,在浓郁的书卷气息中,透出一股灵秀之气,枯燥的学术往往被转化为形象的叙说,文采斐然。如在谈到“杜甫与宋代士人风范”的关系时,作者分析了杜甫自适情怀对宋人的影响,结尾处这样说:“正是杜诗这份现实关怀,使得宋代士人在沉重的家国责任下,仍然保有一份旷达和洒脱;也正是这份现实关怀,使得他们在追求超越与解脱时,选择了一种温馨雅致的生活方式;还是这份现实关怀,使得他们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日常生活,从中体会到了圆满的‘道’。宋代士人因此丰满而充实,有了一种高情雅韵、旷士襟怀。”这是论述,是评价,是分析,是抒情,毫无艰涩之弊,反富才情之思。再如,该书在分析“杜甫形象在宋代的变迁”时,先阐释了宋人对老杜之“狂”的弱化、变异,之后结合宋型文化精神,论析了其中庸老成之处,对这一变迁过程,作者写道:“严羽《沧浪诗话·考证》说:‘迎旦东风骑蹇驴,绝非盛唐人气象。’这句诗所反映的正是典型的‘宋代气象’,杜甫被宋人一点点从他的轻狂裘马上拉下来,一步步扶上了这头‘蹇驴’。”用非常形象、生动的笔触,描绘出杜甫形象变异的过程,显示出作者不凡的艺术感觉。

此外,该著述研究方法亦颇先进,运用到接受美学、文化学、比较诗学、创作心理学等多种理论知识,且在运用这些理论时,作者从不生搬硬套,而是转化为自己的理解,用通俗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述。整部书看起来,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其分析娓娓道来,无急管繁弦之弊,亦无拖沓累赘之嫌,既流动自然又规范准确。

《杜甫与宋代文化》固然有诸多值得肯定之处,但其某些部分并不完善。如“哲学篇”中,探讨了杜甫与两宋儒家政治哲学、心性义理之学的关系,但过于概括,实际上两宋各个学术流派(新学、蜀学、洛学等)都与宋代的杜甫接受有密切关系,应适当扩以篇幅进行分析。再如杜甫与宋文关系的分析稍嫌简略,杜甫对俗文化的引领之功亦有拓展余地等。然而,这些不足也给学界辟出了新的研究领域,也是一种新的机遇和挑战。

总之,梁桂芳的《杜甫与宋代文化》以其灵动的笔触,宏阔的思维,详实的资料,严谨的逻辑,扎实的论述,为学界呈上了一道丰盛的精神盛宴。

猜你喜欢
杜甫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登高
跟着杜甫游成都
谁远谁近?
绝句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
杜甫诗句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