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学术互动中的建议话语序列特征研究

2013-11-14 07:15任育新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开题语料理由

任育新

(兰州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甘肃 兰州730050)

一、引 言

建议作为一种普遍的言语交际现象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已有很多研究对之进行了探讨,涉及到建议本质特征的理论探索,如建议是一种典型的言语行为、建议是一种面子威胁行为,也涉及到建议行为语言表征及其分类的专门探讨。

现有文献中,关于建议的研究主要分布在两个领域,即语际语用学及跨文化语用学中的建议行为研究和机构性互动中的建议行为研究,任育新对这些文献进行了系统评述。与前者相关的研究主要将建议视为一种典型的言语行为,关注其实施策略及语言实现方式,Blum-Kulka等人提出的CCSARP(Cross-Cultural Speech Act Realization Project)成为研究建议言语行为的基本参照模式;这种路径下的研究是对建议行为的一种微观考察。而与后者相关的研究主要将建议视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除了关注实施策略之外,更加关注建议话语的序列结构,这类研究体现了对建议行为考察的一种宏观视角。虽然以上领域内的建议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很少有研究关注这两种路径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虽然有文献涉及到汉语中的建议行为研究,但与国外相比,建议行为研究尚未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特别是汉语机构性互动中的建议行为还尚未受到应有的关注,相关研究还非常鲜见。

鉴于此,本研究拟以汉语语境下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会上的专家建议话语为语料,主要考察汉语学术口语互动中建议话语的序列特征,以揭示汉语机构性互动中建议的本质特征,进而加强人们对学术口语互动以及其他机构性互动运作机制的理解。

二、语料来源及语料分析方法说明

本研究语料主要来自于通过录音收集到的某高校博士论文开题的自然语料,包括3个博士论文开题,录音时间分别是2009年7月、2010年7月和2010年10月。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会是博士学习阶段非常重要的事件。这种报告会一般由导师召集,邀请几位同行专家组成博士论文开题委员会,对参加开题的博士生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估,看其是否具有可行性,同时为该博士生提供相关建议。按照各个阶段的主要活动,博士论文开题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专家委员会主席)宣布开始、(参加论文开题的博士生)陈述(其论文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专家委员会)提问及建议、(专家委员会主席)宣布结束。本研究所关注的是“提问及建议”阶段专家委员会成员的建议话语。

3个博士论文开题录音转写之后(转写规范请见附录),我们运用话语分析方法对其中的建议话语进行了详细分析。具体来讲,以微观的建议言语行为的中心行为为基础,扩展到建议话语的序列,从而将建议置于一个比较宏观的语境中进行考察。

三、建议话语序列的界定及建议的类别

(一)建议话语序列的确定

建议行为的实施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一个话语序列完成的,这个话语序列中的其他子序列往往为建议行为实施序列创建了语境。基于建议中心行为,我们按以下标准来确定建议话语序列:

第一,建议围绕同一个话题,而且是同一个建议者。例如:(1)

→1 T5:还有你这个中间儿,有个theme argument,

2 S:嗯。

3 T5:你指的宾语,是吧?

4 S:嗯,它应该是,大部分时候它是做宾

语,[但是在]

→5 T5:[这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术语,反正肯定是在形式语言学中,应该,因为你很容易和后面你从语用的角度解释这个定指和不定指的那个搞混。因为功能,它的,特别系统功能语言学,它的theme是在前面的。

6 T3:嗯嗯嗯。

7 T5:theme-rheme structure,就是givennew structure,

8 S:嗯。

9 T5:(…)功能的这个,这个

10 S:嗯。

11 T5:这个information structure来解释

12 S:嗯。

13 T5:你的这个是definite,indefinite,是吧?

14 S:嗯。

→15 T5:所以你要,对你(..)=

16 S:=对对对=

17 T5:=不要搞混了。

此例中,T5通过在第1和第3行就S论文开题报告中的术语theme argument提出了问题,进行询问,开始了一个建议话语序列,接着在第5行中表示了自己的担心并在随后的几个话轮中提到功能语言学中也有类似的术语,最后在第15和第17行中提出了建议,结束了这个建议话语序列。这里,T5的建议以术语“theme argument”展开而且始终围绕这个话题。

话题的判断主要是依据其话语的内容。例如,同一个建议者就博士论文的标题进行建议,在符合其他标准的前提下可以看作是一个建议话语序列。但如果建议的话题由论文题目变为某个术语的定义,那就开始了一个新的建议话语序列。大多数情况下,话题的转换有明显的语言标记。例如:(2)

……

→1 T1:就是它两个交际者之间的关系,这是你要考虑怎么去做,是这种情况。还有一个就是这个,你这里边的一些这个,实现了说话人哪些语用功能那个啊,我都觉得啊“功能”这个词用的不合适,

2 S:嗯。

3 T1:应该是实现了说话人的语用意图,这是它的东西,

4 T2:嗯。

5 T1:而不是功能,它应该是意图,我有什么语用意,我有什么意图,我有意图在那里放着,我是用什么言语表达方式是另外一回事,对不对?同样一个意图它有不同表达方式,

6 T2:嗯嗯嗯。

7 T1:也就是不是语用功能,它是语用意图,

8 T2:对。

9 T1:就是实现了哪些语用意图,这么一个,可能会更好一些。

10 T2:嗯。

11 T1:你这个功能和意图,这个

12 S:嗯嗯。

13 T1:用语上你要调调整,就是这些术语,我觉得应该更注意一下,好吧?

14 S:嗯。

→15 T1:这是一个。另外一个,从你这个,很小的问题,……

此例第1行中,T1完成了一个建议话语序列,随之又开始了另外一个建议话语序列,这两个话题的转换具有明显的标记,即第1行中的“还有一个就是这个”。这个新的建议话语序列从第1行开始到第14行结束,其结束标记是第15行中的“这是一个”。随后T1又在第15行开始了下一个建议话语序列,其标记是“另外一个”。

第二,如果话题保持不变,但第一个建议者被第二个建议者打断,第二个建议者就同一话题基于第一个建议者所构建的语境进行建议,我们将其看作另外一个建议,而无论其建议内容与第一个建议者的建议内容相同与否。例如:(3)

1 T3:还有那个第八章,是不是应该放到第七章的前面?(2.0)

2 T2:第八章啥都没有呵。

3 T3:第八章是

4 T1:现在呵还没弄呢。

5 T2:哈哈哈哈哈

6 T1:呵呵呵

7 T3:就第八章,你谈使用环境嘛。

8 S:嗯

9 T3:是不是应该放到哦::

10 T2:功能性

11 T3:功能的前边,最后谈功能啊,反正这个你可以再考虑。

→12 T1:这个顺序是将来是要再再重新调的。

13 T2:对。

此例中,T3从第1行开始了一个建议序列,并在第11行结束。随后,在第12行中,T1基于T3所构建起来的语境直接实施了一个建议行为。虽然T1和T3的建议内容有一定相似之处,而且就同一话题提出建议,但由于是两个人提出,所以视作两个建议行为。另外,这种情形也可视作一个建议话语序列,其开始可以从第1行算起,因为T1的建议是基于T3所构建起来的语境而实施的,假如没有T3构建的语境,T1在第12行的建议就会显得非常唐突。

第三,关于一个话题的建议被建议者本人或他人终止或打断,另一个建议者就一个新的话题开始建议,或在其完成之后,或被终止之后,又或者被打断之后,第一个建议者就第一个话题重新开始建议,我们将这种被打断之后重新开始的建议视为另外一个建议行为,而无论其内容与先前的建议内容相同与否,因为这种情况属于话题不连续。这种情形在我们的语料中未出现,因为在“提问与建议”阶段,专家委员会成员一般都是轮流发言,所以话轮比较整齐。出现插话情形一般是在一个已建构起来的语境中,属于“第二条标准”的情况。

根据以上标准,我们从三组语料中共获得246例建议话语序列。

(二)自我引入型建议和他人嵌入型建议

根据建议者是否为其建议的实施构建了语境,建议可以分为“自我引入型建议”和“他人嵌入型建议”。前者主要指建议者构建了自己实施建议行为的语境,语境构建一般在建议前序列中发生。如例(2)中,T1基于自己在第1行到第7行中所构建的语境,在第9、11和13行中实施了建议。他人嵌入型建议是指第二个建议者在第一个建议者所构建的语境之下直接提出建议。换言之,第二个建议者利用第一个建议者构建的建议的前、后话语序列或整个建议序列来直接实施自己的建议行为,如前文例(3)。在例(3)第12行中,T1利用T3所建构的语境实施了自己的建议行为,因此,T1的建议行为属于“他人嵌入型建议”。246例建议话语中,自我引入型建议182例,他人嵌入型建议64例。

四、建议话语序列结构特征分析

作为一项解决问题的活动,学术互动中的建议行为具有明显的话语序列结构。换言之,建议的实施经常由一些话语序列作为其辅助话步。这些话语序列和建议实施序列共同构成了一个建议话语序列,从而为建议实施提供了宏观的语境。基于第三部分的讨论,我们详细分析了182例“自我引入型建议”,发现博士论文开题中建议话语序列比较典型的模式是:建议前序列(指出问题/评价/询问)+建议实施序列(提出建议)+建议后序列(提供理由/说明原因)。例如:(4)

→1 T3:刚才你说那个面子理论,其实我觉得你这个论文呐,难度非常大,

2 T2:嗯。

→3 T3:我看你想解释是非常困难的。(1.0)我觉得,我觉得描写应该是你的::就是说是一个主要的工作,

4 T2:嗯。

→5 T3:你要是想解释的话难度大了,用哪个理论我我觉得都不好使。

6 T2:嗯嗯。

7 T3:面子理论你肯定是很肤浅的,

8 S:是。

9 T3:你要解释起来。所以呢我看这个,我就觉得你这个非常具有挑战性呵呵

10 T2:嗯呵呵。

11 T3:困难我觉得表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就是,定义的问题,XXX((T4))已经提到了。你::这个定义啊,就直接影响到了你的统计数据,是吧?

12 T2:对。

13 T3:你不定义好的话就搞不好就(..),你你嗯呵呵,你不定义好的话就,

14 T2:对。

此例中,T3首先在第1行中和第3行的前半部分中指出了S论文中潜在的问题,建构了建议实施的语境,并且在第3行的后半部分中实施了建议。从第5行开始,T3说明了理由。这个例子中,建议的序列模式是:指出问题(第1-3行)+提出建议(第3行)+提供理由(第5-13行)。再如:

(5)

→1 T2:你,你这个有几个:标准,是吧?

2 S:对对。

3 T2:形式、功能、表达,是吧?

4 T4:嗯,嗯。

5 S:对。

6 T2:能不能明确一下,是吧?

7 S:对。

8 T2:你比如你用一个例子,比如这个例子,你就从这几个方面先试一下,看看行不行,对不对?

9 T4:是。(3.0)

10 T2:意图表达,这怎么去判断,是吧?比如说,(..)哎,看不见的,你看不见人家意图的,对不对?

11 T4:是。

12 T2:(2.0)形式还可以,

13 S:嗯。

→14 T2:功能还结合语境,这个,哦:意图表达你就看不出来了哎,所以你怎么样去界定?就说,因为这是研究的出发点,也就是说,你能不能判断出哪些是真不礼貌,哪些是:假不礼貌,是吧?

15 T4:对。

→16 T2:首先这个你要,如果都搞不清楚,你就很难去做,是吧?

此例中,T2首先通过询问对S在其开题报告中所列出的几个标准进行了确认(第1和第3行),随后从第6行到第14行前半部分实施了建议,最后从第14行后半部分开始至第16行为其建议提供了理由,其序列模式是:询问(第1-3行)+建议(第6-14行)+提供理由(第14-16行)。这类典型的话语序列组织方式是该机构性互动中的一种“偏好结构”(preference structures)。但需要指出的是,建议前序列和后序列并不一定总是出现,如例(6):

(6)

1 T5:然后还有这个“预期的创造性成果”呢,哦:目前看来也比较哦大,尤其是第三点。

2 S:嗯嗯。

3 T5:就是礼貌啦,面子,身份互动啊,模式啊,新的视角等等。

4 S:对:

→5 T5:希望你在写作的过程当中就是,也把它降到一个比较:合适的

6 T1:对,对。

7 S:嗯。

8 T5:哎层面哦来做你的claim。

9 T1:是。

此例中,T5在第1和第3行对S开题报告中的“预期的创造性成果”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了评价,随后在第5和第8行提出了建议,其模式是:评价(第1-3行)+提出建议(第5、8行),而并未出现“提供理由”的建议后序列。这种情形与Waring的发现基本一致:在其语料中,约三分之一的建议序列并不包含这一子序列。

我们的语料还显示,建议话语序列结构有时候更为复杂,建议实施序列可以出现多次。换言之,一个建议话语序列中可能会包含多条建议(具体请见注释②)。例如:

(7)

→1 T5: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那个第四页上面,刚才几位老师都已经提到了,就这个基本假设呀。

2 S:嗯。

3 T5:基本假设,我感觉:::哦,就是还是给我感觉就是比较哦,这个应该怎么来表述呢。在我看来这个是一个出发点吧,就是是个出发点,

4 S:对。

→5 T5:希望你的研究就是不是完全地回到这几个假设,

6 S:嗯嗯。

7 T5:也就是说,比较浅显哦。

8 S:嗯。

→9 T5:可能你这个出发点要锁定某一点,

10 S:嗯。

11 T5:锁定锁定某一点,这个哦,等会儿再再说好啦。

12 S:嗯。

此例中,T5首先在第1和第3行对S在其开题报告中所提出的假设进行了评价,接着在第5行提出了建议(“希望你的研究就是不是完全地回到这几个假设”),并在第7行中说明了理由(“也就是说,比较浅显哦”),在接下来的第9和第11行中对其在第5行中的建议进行了进一步具体化(“可能你这个出发点要锁定某一点”)。此例中,T5的评价作为建议话语前序列为建议的实施构建了语境,T5在第7行中提出的理由是第5行中建议实施的后序列,但从第1行到第7行中所涉及的评价、提出建议、提供理由都为第9行和第11行中的进一步具体建议提供了适切的语境。其模式可以总结为:评价(第1-3行)+提出建议(第5行)+提供理由(第7行)+提出建议(第9-11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建议话语序列结构可能会更为复杂,但基本上都与其典型模式的话语序列结构一致。

另外,我们还发现,有些建议话语序列的顺序与其典型的序列结构模式存在差异,如前文例(1)。其中,T5建议话语的基本序列模式是:询问(第1-3行)+提供理由(第5-13行)+提出建议(第15-17行)。在这里,“提供理由”的话语序列位于“提出建议”话语序列之前。这种与典型序列模式在顺序上存在差异的情形可以视为建议话语序列结构典型模式的变体。将“提供理由”的话语序列置于建议实施序列之前是本研究语料中发现的建议序列结构典型模式的最主要的变体。

以上分析表明,无论是建议话语序列典型模式还是其变体结构,建议的实施并不是孤立的。一般情况下,一个建议实施序列都有前序列或后序列作为支撑,从而为其创建了适切的语境,最终促进了建议行为的有效实施。建议前序列往往由指出问题、评价或询问等语用行为构成,其主要功能在于引出建议实施序列,同时突显建议的针对性,即针对博士生论文开题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不足或表述不清等,从而为建议实施序列构建了语境。另外,“提供理由”的语用行为大多出现在建议后序列中,有时候也充当建议前序列。“提供理由”的话语作为建议前序列,其功能主要在于保护交际者面子,特别是建议接受者的负面面子,因为建议是一种典型的面子威胁行为,从而通过突显人际意义而促进建议的有效实施。但当“提供理由”的话语作为建议后序列时,其功能主要在于通过突显建议的合理性以减弱建议接受者对建议的抵制,最终促进建议的有效实施。

可见,建议前序列和后序列对建议的最终实施具有重要作用。这种重要作用还体现在“自我引入型建议”和“他人嵌入型建议”在一个连贯的话语序列中可以互为前序列或后序列。这种互为前、后序列的情形也为具体建议的实施构建了适切的语境。例如:

(8)

→1 T1:对啊,就我只研究虚假不礼貌,现在你说的mock impoliteness,

2 T2:哎

3 T1:我把这个定义清楚了,然后我这就后边,像你这里面好多这什么这种,有的话可以不说它了,

4 T2:嗯。

→5 T1:对吧?这样就省去了很多时间,你可以把你的精力主要集中在针对你要研究的研究对象上,

6 T2:嗯。

此例中,T1在第1和第3行直接提出了建议,随后在第5行说明了这样做的理由,其模式是:提出建议(第1-3行)+提供理由(第5行),而并未出现建议前序列。但实际上,通过第1行中T1的话语可以看出(“对啊,”),之前一个建议者的建议话语为当前T1直接提出建议构建了语境,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其序列结构可以总结为:前一个建议者[前序列(之前一个建议者的建议话语)]+T1[提出建议(第1-3行)+提供理由(第5行)]。再如:

(9)

→1 T4:第二个呢就是说,哦就是我们,是不是能够,是不是要claim,我想做的更丰富,但试着claim,我这东西就unified就是,我要做一个(就像你下面一样,一定是complete,..),

2 T2:嗯呵呵

→3 T4:claim是不是要,稍微,稍微注意一下。

4 S:嗯。

→5 T1:这个::,(1)这个有时候说话太绝对了。

6 T4:嗯嗯。

此例中,T4在第1行中指出了S开题报告中存在的问题,随后在第3行提出了建议,其模式是:指出问题(第1行)+提出建议(第3行),在T4的这个建议序列中并没有出现“提供理由”的后序列。但随后第5行中T1的话语为T4的建议提供了理由,从而使这个建议更易于被接受。因此,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其话语序列模式为:T4[指出问题(第1行)+提出建议(第3行)]+T1[提供理由(第5行)]。

五、结束语

本研究以汉语语境下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会上的专家建议话语为语料,主要考察了“自我引入型建议”的话语序列特征。建议话语序列所包含的前、后序列体现了建议的实施并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基于前、后序列所构建的适切语境。建议话语序列中前、后序列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不同方式促使建议的有效实施。这说明,建议前、后序列在建议实施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自我引入型建议”和“他人嵌入型建议”在一个连贯的话语序列中可以互为前、后序列也体现了建议实施过程中构建适切语境的重要性。

现有语际语用学和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中往往只注重对建议实施序列的考察,关注交际者如何得体地使用建议中心行为及其内、外部修饰的语用语言策略,而对其前、后序列鲜有研究。本研究分析结果说明,交际者语用能力的考察不应该只包括交际者如何得体地使用建议中心行为及其内、外部修饰策略的语用语言表达,而且也应该包括如何得体地构建建议实施的语境,关注建议实施序列的前、后话语序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得体地构建建议实施语境的能力更为重要,因为这与建议最终是否得以有效实施直接相关。另外,本研究也将对汉语机构性互动中建议行为特征的进一步考察具有积极意义,对对外汉语教学也具有一定启示。

[1]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Searle,J.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3]Brown,P.&Levinson,S.C.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DeCapua,A.&Huber,L.‘If I were you…’:Advice in American English[J].Multilingua,1995,(14).

[5]Hudson,T.The discourse of advice giving in English:‘I wouldn’t feed until spring no matter what you do’[J].Language&Communication,1990,(10).

[6]Martínez-Flor,A.Suggestions:How social norms affect pragmatic behavior[C]∥In A.Martínez-Flor&E.Usó-Juan(eds.),Speech Acts Performance:Theoretical,Empirical and Methodological.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0.

[7]国外建议行为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3).

[8]Blum-Kulka,S.,J.House&Kasper,G.(eds.).Cross-cultural Pragmatics:Requests and Apologies[C]∥Norwood,N.J.:Ablex Pub.Corp.,1989.

[9]Heritage,J.&Sefi,S.Dilemmas of advice:Aspects of the delivery and reception of advice in interaction between Health Visitors and first-time mothers[C]∥In P.Drew&J.Heritage(eds.),Talk at Work:Interaction in Institutional Setting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10]Waring,H.Z.The advising sequence and its preference structures in graduate peer tutoring at an American university[C]∥In H.Limberg&M.A.Locher(eds.),Advice in Discourse.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2.

[11]Pudlinski,C.The pursuit of advice on US peer telephone helplines:Sequential and functional aspects[C]∥In H.Limberg&M.A.Locher(eds.),Advice in Discourse.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2.

[12]于国栋.产前检查中建议序列的会话分析研究[J].外国语,2009,(1).

[13]申智奇,刘文洁.心理咨询师建议言语行为的语用探讨[J].外国语言文学,2012,(1).

[14]Waring,H.Z.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accounts in advice giving[J].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2007,(11).

[15]Liu,Y.&Zhao,J.Suggestions in teacher-student conferences[J].Arizona Working Papers in SLA&Teaching,2007,(14).

附录:

本文中语料转写规范参照Holger Limberg(2010:XII-XIII)。为了满足本研究的需要,我们对部分转写标记稍做了修改:

[] 重叠话语

=话轮间的紧随话语

:声音或音节的延续

(1.0) 停顿时间(1秒)

(…) 由于录音质量问题而难以转写出来的话语

(不容易) 转写中不太确定的话语

→标示所重点讨论的话轮

(()) 转写者注释

X,XX,XXX 人名或机构名称

另外:

T 专家建议者

S做陈述的博士生

猜你喜欢
开题语料理由
十二星座上课迟到的理由
可比语料库构建与可比度计算研究综述
南阳市教科所召开河南省级课题开题观摩会
我喜欢NBA的理由(随笔)
中古汉语分期研究所涉及的语料问题
迟到的理由
材料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思路与实践
如何使用第二外语学习者语料
迟到理由
如何在毕业论文开题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