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胜祥 丁玉霞(广东省东莞市清溪医院 东莞 523660)
高血压病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积极防治高血压病对于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笔者根据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教授的临床经验,运用益气降浊汤治疗老年高血压病(气虚痰浊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62例高血压病患者均为2012年1月-2013年3月在我院中医门诊及住院治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61-80岁,平均(67.5±5.3)岁;病程1.5-18年,平均(9.3-7.2)年;高血压Ⅰ级17例,Ⅱ级15例;中医证候平均积分值(2.17±0.91)分;合并高血脂症24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60-79岁,平均(63.7±7.8)岁;病程1.7-17.5年,平均(9.5±6.3)年;高血压Ⅰ级16例,Ⅱ级14例;中医证侯平均积分值(2.35±0.87)分;合并高血脂23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中医证候积分等情况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
按WHO在1999年的高血压诊断与分级标准[1],Ⅰ级: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 mmHg;Ⅱ 级 :收 缩 压 160-170mmHg,舒 张 压100-109mmHg;Ⅲ级: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mmHg。中医辨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有关标准,综合确定气虚痰浊型证候为:眩晕头痛,头脑欠清醒,胸闷腹胀,纳呆食少,怠倦乏力或恶心、吐痰,舌胖嫩、舌边齿印、苔白厚或浊腻,脉弦滑、或脉虚大而滑。
符合上述本病诊断属Ⅰ、Ⅱ级高血压以及中医辨证为气虚痰浊型老年患者,可纳入观察病例;排除年龄在60岁以下或80岁以上;合并糖尿病、冠心病、肝肾疾病和精神病以及Ⅲ高血压患者。
治疗组口服益气降浊汤:黄芪30g,党参15g,陈皮6g,法半夏12g,茯苓20g,代赭石30g(先煎),草决明25g,白术10g,甘草3g。随症加减:兼肝肾阴虚加何首乌、女贞子、淮牛膝;兼肾阳虚加肉桂、仙茅、淫羊藿;兼血瘀加川芎、丹参、舒张压偏高者可选加鳖甲、龟板等。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对照组口服松龄血脉康胶囊(成都康弘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20807)1日3次,1次3粒,2组疗程均为4周。
2.2.1 血压测量方法:按照全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和人群防治工作座谈会制订的方法[2],使用标准汞血压计测量服药前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每周测血压2次,并于测定血压前静体15分钟。
2.2.2 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分别观察患者眩晕头痛、胸闷腹胀、倦怠乏力、纳呆痰涎等主要症状并记录计算积分值。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3]中的标准,症状积分方法如下:主动说出4分;问出、显著或持续出现者3分;时轻时重或间断出现者2分;症状轻或偶尔出现者1分;无症状者0分。
2.2.3 高血压疗效判定标准:参照美国第5次高血压合同委员会标准[4]。显效:治疗后收缩压下降至≤140mmHg或较治疗前下降≥30mmHg;舒张压下降>10mmHg,并达到正常范围;舒张压从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mmHg或以上;须具备其中一项;有效:治疗后收缩压降至141~159mmHg或较治疗前下降≥20mmHg;舒张压下降<10mmHg,但达到正常范围;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19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须具备其中一项。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应用Ridit分析。
表1 2组降压效果比较 例
表2 2组血压值变化比较(±s)
表2 2组血压值变化比较(±s)
注:治疗后两组组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不同程度改变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舒张压92.60±8.23 84.28±5.90*93.12±9.26 86.53±7.75*组别n治疗组32对照组3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收缩压165.50±10.56 142.60±8.14※166.32±9.81 145.18±11.22※
表3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x-±s)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血、尿、大便常规和肝肾功能以及心电图等检测指标未见异常变化,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高血压病属中医学“眩晕”、“头痛”等范畴,《内经》最早阐述了“眩晕”的病因病机,如《灵枢》中有“上气不足”、“上虚则眩”等论述。《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丹溪心法•头眩》力倡“无痰不作眩”之说。对高血压病在不同的年龄时期,中医辨证分型有很大的不同,孙氏认为高血压病初期或青壮年多属实热证,晚期或老年性高血压病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证[5]。高血压病病位在血脉,痰浊壅盛是高血压病主要病机,对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6]。由于老年人肺脾肾俱虚、津液输布不畅,易生痰湿为患;痰湿内郁,又致气行不顺,气郁血滞,终见痰瘀同病,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此治疗以益气健脾,化痰降浊为法,重用黄芪合配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君子汤益气健脾,鼓舞清阳,以绝生痰之源;法半夏、代赭石、草决明、川芎、丹参化痰降浊,理气活血,全方补泻并用,标本兼顾,从而达到降低血压、改善临床症状的功效。
目前临床治疗高血压病运用西药越来越普及,因其降压疗效迅速,作用持久,服药方便而依从性高,但在临床症状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方面,中医药有相对的优势。笔者运用益气降浊汤在降低血压的同时,侧重于改善和治疗老年患者眩晕头痛,胸闷腹胀,倦怠乏力,纳呆痰涎等主要临床症状,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和减少靶器官的损害,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特色。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525-1 544.
[2]心血管流行病学及人群防治汇报讨论会.常见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及人群防治工作1979-1985年规化[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79;7(2):81-82.
[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
[4]Joint National Committee.The fif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nal Committee on detection,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Arch Intern Med 1993;153(2):152-154.
[5]孙伯扬.中医治疗高血压病临床体会[J].新中医,19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