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杏 应建芬
(1.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2.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非正式学习是西方国家新兴的一个研究领域,对于深刻认识人类学习的本质具有重大价值。EDC(Boston-based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调查显示:人们了解关于他们工作中知识的70%是通过非正式学习的方式获得的。[1]教师的知识中大部分知识是缄默知识,这一特点更决定教师的学习应加强同侪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通过观察、模仿、请教他人等非正式学习方式,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国家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来做专门的教师培训。我们自上而下更多关注教师由组织统一安排的正式学习,如培训,各种会议等,但却忽视了教师学习的主动性,漠视了非正式学习对教师知识和技能提高所起的巨大作用。非正式学习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赋予学习以新的内涵。它打破了学校的禁锢,拆除了课程与教材对学习的阻隔,使人们可以在更辽阔的世界中进行学习。本文拟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师非正式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旨在使大学英语教师更好地把握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要求,努力更新观念,在终身学习思潮的影响下更多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通过非正式学习的形式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更快地发展。
国内对非正式学习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对非正式学习理论的研究。如非正式学习的概念、特点、理论基础、典型形式及事实策略等。尚茹对教师的非正式学习的界定是从教师工作场景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来进行的。[2]研究指出非正式学习是指个体或群体在工作场所和社会场所通过共同探讨、互相观摩、相互交流、自我反思、网络、媒体、读书、朋友聚会、购物和旅游等形式主动提高自身的技能、知识和综合素质的活动。终身学习、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是非正式学习的坚实理论基础。二是对非正式学习的作用和价值的探究。随着终身教育和学习理念的深入人心,学校以外的场所也成为同样重要的学习舞台,可以说,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因此非正式学习在人们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个人、社区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部分。终身学习体系的建构必须涵盖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有必要通过非正式学习来构建一个完善的终身学习体系,[3]且各种形态的学习具有弹性,以满足不同阶层民众的需要。类似的研究涉及到非正式学习对教师职业发展的意义和促进教师非正式学习的途径,以及通过由学习者以自我独立的方式和透过人际网络间互动式的学习两个向度对社教人员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方式进行研究。
国外对非正式学习研究的领域更为宽广,对其理论的探讨也更深入。首先从对非正式学习的价值研究表明,在工作中,学习的70%是非正式的,30%是由单位出钱进行的正式培训。同时非正式学习对人们记忆学习的知识影响巨大,研究显示合作学习中人们得到70%的记忆率,实践中达到80%,而与同事分享知识时自身记忆率高达90%。个体的非正式学习还对整个组织的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如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技能和知识的有效沟通等。[4]其次,就工作场所内非正式学习的研究,Michael Eraut在其《工作场所中的非正式学习》一文中重点研究工作场所内非正式学习的理论框架。文章探寻了非正式学习的概念,认为经验中学习,默会知识,学习的转换和直觉练习都包含在非正式学习之中。[5]Anne William的《在工作场所中的非正式学习:新教师的实证研究》一文利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英格兰就职期的新教师在工作场所的学习情况,得出的结论是“他们的专业学习是非正式的而不是正式的,是反应的而不是目的的,是合作的而不是独立的”。[6]Lohman Margaret C在《在工作场所中非正式学习的环境限制因素:公共学校教师的实证研究》一文中对22位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了采访和观察,通过数据分析在工作环境方面找出限制教师非正式学习的四个因素:时间的不足,附近学习资源的缺乏,学习的有意义回报不够,管理决策的参与受限。[7]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看到:非正式学习研究至今既有理论的思考,又有实践的延展和突破。然而总体而言对非正式学习的研究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理论依据的探究,对各个群体非正式学习现状的探究以及造成某种现状的因素的探究和相对应的对策探讨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和深化。本文的研究就是基于上述情况来探讨教师非正式学习的现状和对策,力图丰富教师非正式学习的相关研究结论。
在调研对象选择方面,主要考虑到数据可获得性问题,笔者选取了所在H学院的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且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之上,对20名英语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的时间从2012年3月开始,一直持续到2012年6月。平均每人的访谈时间在20-40分钟左右。在调研的过程中,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91份,剔除随意填写或漏答的问卷,有效问卷为85份,有效率93%。
问卷设计方面,本文同时参考的相关问卷有:李志厚博士的论文《教师校本学习》所用的问卷“教师学习问卷调查表”[8],孙福海的硕士论文《关于教师学习的理论与调查研究》[9]所用的“‘教师学习’问卷调查”等。并且从非正式学习的态度、非正式学习方式、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文化等几个方面对量表进行了问题设计。该问卷一共设置了30个问题。其中关于非正式学习的态度设计了7个问题,关于非正式学习方式方法设计了11个题目,关于非正式学习环境设置了7个题目,关于非正式学习文化方面设置了5个题目。
在大学英语教师非正式学习情况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对老师非正式学习的态度、非正式学习方式、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文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研,调研结果具体如下。
笔者针对大学英语教师认为非正式学习是否重要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其详细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教师个人学习观
通过这些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9.41%的大学英语教师认为非正式学习非常重要,31.76%的大学教师认为非正式学习比较重要。可见,大部分英语教师已经意识到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但依然有27.06%的大学英语教师认为非正式学习方式并不重要或者一点作用都没有,而把教学水平的提高更多地依托于学校安排的正式学习方式,忽略了方式灵活的非正式学习。
通过上文的统计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教师都能重视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这些大学英语教师如何开展非正式学习也成为笔者关注的焦点。具体结论见表2。
表2 大学英语教师非正式学习情况
通过这些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经常采用的非正式学习方式是与同学、同事以及专家进行沟通,此外有40%的人群经常利用网络资源来查询相关的文献资料,经常采用网络讨论和学习的比例为7.06%。结合访谈,虽然大学英语教师普遍认为参与网络学习对提高自身能力的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但是参与这种方式进行非正式学习的时间却相对较少,大部分教师还是会经常采用查阅网络文献资源以及与学生、专家进行沟通的方式来进行非正式学习。因其操作比较简便,并可以随时随地的展开。
非正式学习是无时不在的,因此外界环境对非正式学习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为此,笔者对英语教师非正式学习的环境进行了分析,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大学英语教师非正式学习氛围情况
通过统计数据表明,有61.17%的大学英语教师认为学校不重视英语教师的终身学习和持续改进,没有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培养机制和共享交流的平台。64.71%的英语教师认为自己学校在凝聚力以及号召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形成积极学习、相互交流的学习氛围。在教师独立发展的尊重情况方面,有63.53%的教师认为学校不允许教师根据主观判断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活动,主要表现在教师参与非正式学术交流的费用无法得到有效的报销,教师自己选择的非正式学习活动得不到学校的相关支持,从而严重影响了大学英语教师进行非正式学习的兴趣。
文化因素作为组织的重要凝聚力在组织内部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中学校的学习文化以及教师文化作为教师内部之间共同持有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对其非正式学习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分析教师非正式学习的文化因素不仅可以了解到当前组织在文化建设方面的现状,同时还可以了解到在该文化影响下其英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非正式学习的特征。笔者对英语教师之间的文化因素进行了统计,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大学英语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调研结果
通过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88.24%的被访者认为同事之间是可以相互信任的,60%的被访者认为同事之间是可以相互学习的,51.77%的被访者认为同事之间喜欢相互交流和分享知识,并且愿意和同时进行知识的分享,但是依然有48.24%的大学英语教师认为同事之间在知识交流和分享中有所保留或者不喜欢进行知识交流和分享。这说明教师之间在进行非正式学习过程中有所保留,其知识共享和交流的程度较低。并且在同事之间遇到问题是否愿意相互帮助时,有11.77%的同事选择了不会相互帮助。进一步证明了同事之间的相互学习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之间的知识流动和相互学习的文化没有完全形成。结合访谈结果可以看出,在大学英语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教师工作的绩效是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核定的。这种评价机制客观上铸就了英语教师内部的相互竞争,使得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存在一定的保留,严重影响了其相互非正式学习的效果。
教师可以将学习过程划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过程,并且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帮助教师培养学习习惯。从宏观角度分析,事前学习指的是主动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可以采用搜索、调研以及观察法实现掌握信息搜索技巧、阅读技巧和访问专业网站等目标。事中学习可以看作是积累实践经验的学习,因为实践是学习知识的最好方式。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个人教学实践的总结,与同事和专家一起研究教学实践中逐步暴露的问题,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而事后学习则是根据实践反思进行理论学习,如定期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都是事后学习的主要体现。通过事后学习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实现质的飞跃。从微观层面分析,做中学指的是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所开展的学习,即将每一个活动都划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过程,包括从任务开始之前的准备工作的进行过程中的具体措施以及任务完成后的反思和学习。在培养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应当对自身的心智模式做出总结,要从不同的视角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实现形式上看,教师非正式学习平台可分为两种:传统的面对面的学习平台和基于媒体技术的(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学习平台。要实现面对面的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学校需要创设条件,首先应该给予时间上的保障,大学英语教师工作繁忙,如果学校不能给教师提供群体交流的时间,教师非正式学习就无从谈起。学校可以每周安排一两次固定的时间让教师交流讨论,当然讨论主题最好是半开放的,或者是基于问题解决的—系列教学实践中发生的问题,探讨解决的办法,也可以分组讨论不同的主题;另外,学校应该经常组织教师娱乐活动,加强不同学科、不同年级教师间的非正式交往。其次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各种形式的面对面交流与分享的机会,如可以定期召开优秀教师经验分享传播会,举办各种学术报告会、课题研究报告、专题讨论、优秀教师公开课观摩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非正式学习的发生。要实现基于媒体技术的知识共享,学校需要搭建校园网(校园局域网也可以),然后利用数据仓库、文件管理系统建立知识共享的数据库。知识共享平台的数据库可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部分。正式的部分用于公布和接受结构化的知识,这是可以直接共享的显性知识,非正式部分则主要以论坛或BBS的形式,给学校员工一个交流的空间,成为教师非正式学习的虚拟平台。
共享是教师合作文化的核心理念,教师是合作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如何在教师群体中打造共同愿景是学校教师合作文化建设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提出具有吸引力的共同愿景,从而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的近期规划和长期规划的制定工作,使教师能够认识到学校是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对学校的未来充满期待并愿意为实现这一长期目标付出努力,并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加强与其他教师的合作以带动个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此外,学校应当对教师开展创新工作给予支持,鼓励教师之间的沟通合作,促进教师的信息共享与交流,使教师在思想、工作态度和教育理念等方面能够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另外,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其他同事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合作实现个人成长与发展。
信息社会的典型特征是信息资源规模的爆炸式增长,这对人类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新的挑战,终生学习理念逐渐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教师是人类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应当在终生学习实践中以身作则。教师在参加工作之前并没有足够的培训,因此必须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并且不间断地学习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同时由于信息时代知识发展速度极快,教师面临的教育实践也更加复杂,教师所接受的职前教育根本无法适应这些变化。因此,教师要想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提升学习能力,因为只有不断提升学习能力才能帮助其在更广阔的领域内高效率的学习,运用更多的学习方式特别是非正式学习方式提升个人能力。
综上所述,非正式学习己成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工作环境中,英语教师已经有意或无意地实践着大量的非正式学习,从独立学习的维度到群体间交互学习的维度均有涉及,而且与同事交流分享、共同成长的非正式学习形式对英语教师专业成长作用较大。英语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英语教师的学习不可能完全采取脱离学校的正规培训方式,而基于工作场所的以“做中学”为特征的非正式学习能够满足日常工作情境下的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1]VICTORIA J M,KAREN E W.Informal and Incidental Learning[J].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2001(89):25-34.
[2]尚茹.非正式学习与中小学教师成长[D].郑州:河南大学,2007.
[3]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26(10):18-23.
[4]MARILYN M,RONA B.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2001(4):288-299.
[5]ERAUT M.Informal Learning in the Workplace[J].Studie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2004(26):114-131.
[6]WILLIAM A.Informal Learning in the Workplace:a case study of new teachers[J].Educational Studies,2003(29):259-313.
[7]LOHMAN M C.Environmental Inhibitors To informal Learning in the Workplace:A Case Study of Public School Teachers[J].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2000,50(2):83-101.
[8]李志厚.教师校本学习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
[9]孙福海.关于教师学习的理论与调查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