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乐萍 王金环
(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产业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海洋产业的安全。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我国的海洋产业的发展经受了严重的冲击,2009年成为海洋产业发展最为艰难的一年。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海洋产业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重要议题。
我国的国民产业安全研究贯穿于外贸和外资政策制定的各个历史阶段,但是产业安全问题真正成为理论和政策研究的热点,还是在外资大量进入的20世纪90年代,由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的比重和影响速度提高所引起的。[1]5-6由于国外尚未形成系统的产业安全理论,同时国内的有关实践也刚刚开展,对于产业安全的概念界定尚有许多争议。顾海兵认为,“产业安全是经济安全的组成部分,经济安全是指由于外国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对我国经济实行渗透而产生的威胁”。[2]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认为,“产业安全意味着民族资本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内行业掌握着控制权”。[3]于新东认为,“产业安全是指一国对某一产业的创始、调整和发展,如果拥有相应的自主权或称控制权的话,即可认定该产业在该国是安全的”。[4]何维达和李冬梅对产业安全概念进行了综述,并以研究角度的不同分成了四类,并给出了产业安全的一般定义,即“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在内外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一国重要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不受损害或威胁的状态。”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业安全是经济发展中的动态问题和常态问题,具体表现在某国重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对重要产业的持续发展所拥有的控制能力。[5]
近20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对海洋产业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大,海洋产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海洋产业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专辟一章要求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明确提出要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等大政方针。[6]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7]由于海洋产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又面临着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所以海洋产业发展的风险性很高,海洋产业安全问题需要全面分析和深入研究。目前,对于海洋产业安全的研究相对较少,大多集中于对于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忽视了对于海洋产业自身发展的中观、微观层面的描述。依据产业安全涵义的界定,从中观角度出发,笔者界定海洋产业安全概念为:“海洋产业安全,是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海洋产业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海洋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不受损害或威胁的状态。”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大趋势下,海洋产业安全面临着动态与静态影响因子的影响,使得海洋产业问题更加复杂多变。
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丰富且低廉的劳动力资源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条件。但是目前来看,该产业发展优势不再突出,海洋产业安全发展不断受到挑战。一是海洋自然资源的约束性凸显。如我国海洋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平均探明率不足15%,远低于世界平均60~70%的水平。二是涉海劳动力严重不足。海洋产业升级遇到了技能型劳动力资源短缺的问题,产业的转移进一步加大了沿海地区用工荒现象,进而加重了相关企业的劳动雇佣负担。三是海洋自然灾害频发。与大多数陆地产业相比,海洋产业在生产运营中可能遭受到的风险更大,台风天气对于某些海洋产业造成的损失可能是致命的。
随着我国海洋油气的勘探与开采规模扩大,海底石油开采的负面效应也不断加大。海底油气开采加重了海洋产业安全发展的环境负担,溢油事件造成了海洋产业的重大损失,成为海洋产业安全发展的重要隐患。海洋油气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噪音会干扰周围区域的海洋动物,开采过程影响海水质量,使得海底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不利于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突发性的溢油事件具有性质复杂、发生突然、危害严重、处理处置困难等特征,严重影响了溢油地的生态系统及各涉海产业。近年来相继出现了大连漏油事件和渤海漏油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极大,为沿海产业安全带来了不小的威胁。
我国与海上周边地区的经济依存度不断增大,但也面临一些周边国家争夺海洋权益和外部势力介入的挑战。我国海陆兼备,但海洋权益保障不足,在海洋国土争端中不能掌握主动权。目前海洋权益面临形势复杂,岛礁主权、海洋划界、海洋资源争端、海洋生态环境、大陆架的划界、海上通道安全等多种挑战同时并存。这些主权冲突对我国海洋产业安全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尤其是2012年以来的南海划界争议和中日钓鱼岛争端更为激烈。一些国际势力的介入也增加了我国保障海洋主权的不确定性,未来维护海洋利益、确保海洋经济稳定健康发展还需要制定更多的政策措施。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远未消除,国内改变了原有的财政刺激政策,一系列的变化都对海洋产业安全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随着欧债危机等后金融危机问题的不断凸显,国际贸易环境也开始变得恶劣,我国的海洋风电产品、海洋渔业产品不断受到反倾销的调查,非关税贸易壁垒形式的出现进一步恶化了我国海洋产业环境。国内海洋产业转变生产发展方式的任务同样艰巨,市场环境具有瞬时不确定性的特征,市场体制下的政策支持也是有限的。此外,人民币升值、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及国际投资的新变化等因素,都对海洋产业整体或局部产生一定影响。
海洋产业安全的静态问题分析,是指一国对国内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控制能力,是对海洋产业安全的一种常态问题的描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控制力的实质是对外资业控制力和东道国产业控制力两种力量的对决博弈能力。海洋产业安全的静态影响因子可以分为外部影响因子和内部影响因子两部分。[8]如图1所示。
图1 海洋产业安全静态影响因子分析
外部因素是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推进及市场开放条件不断扩大双重作用下,海洋产业发展所面对的来自国外的资本、技术和产品等因素。具体来讲,这些因素主要是通过资本运输和跨国公司战略来实现的。外国资本对海洋产业安全的影响主要通过国际债务、投机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FDI)三种方式来实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外国资本对于汇率的搅动严重影响了海洋产业的安全。[1]135-149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由于汇率变动,我国海洋产业投资、进出口以及一些主要海洋产业的发展(如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等)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外国技术因素即国外对于先进技术的控制与核心技术的封锁。我国海洋产业整体的科技水平有待提高,发达国家对于先进技术的掌控限制了我国海洋产业技术引进的水平,以海洋船舶制造业为例,国际化的技术要求与标准化削弱了我国海洋船舶制造业的竞争力。外国产品的影响主要涉及产品贸易领域,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以各种形式推出非贸易壁垒,阻碍了正常贸易活动的进行,对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以海洋渔业为例,由于技术壁垒的出现,我国海洋渔业产品的出口贸易和贸易纠纷明显增多。
内部因素是指在经济开放条件下,海洋产业所面临的生存环境与竞争环境。海洋产业是一个包含诸多具体行业的复合产业,其对生存环境要求各有侧重,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金融环境、生产要素环境和市场需求环境。[9]我国海洋产业包括传统海洋产业、新兴海洋产业及未来海洋产业等,目前整体上处于基本安全状态,但这种安全的程度并不高。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并未得到彻底改变,海洋产业自我保障能力依然不足,正面临着“寻找新能源、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和“改变生产模式、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双重要求。现有的金融环境难以满足海洋产业发展的需求,资金、人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投放力度需不断加强,现有的市场需求与我国海洋产业发展地位也不相匹配。因此,海洋产业的生存环境亟需改革。
海洋产业的竞争环境一方面是指海洋产业要素承载力,特别是自然资源总量衰减和海洋环境的局部恶化,使得海洋产业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另一方面是指海洋产业过度竞争问题,过度竞争导致海洋产业布局的混乱,影响了海洋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进而影响到海洋产业的安全。以我国海洋渔业为例,陆域污染导致水生野生动物栖息场所被严重破坏,部分水域渔场出现“荒漠化”现象;新海洋渔业制度实施之后,渔船非法捕捞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捕捞强度并未得到根本控制,影响了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产业安全的动态问题分析,是指一国海洋产业在国际比较意义上的发展能力,是对海洋产业安全的一种动态问题的描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的发展力的实质是指在目前产业安全平稳存在的基础上,考虑时间搅动因子的介入对产业未来发展的影响因素。海洋产业安全动态影响因子主要包括产业政策的动态调整(其中包括产业开放政策、产业保护政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国际政治环境变动等。
海洋产业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复合性产业,不同的产业发展环境及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都需要不同的产业政策的支持。在海洋产业处于不安全状态时要保护,而当海洋产业处于过分安全状态时要开放。产业安全政策本身是产业的保护、支持政策与市场开放政策两方面有机组成的对立统一体。[10]在产业处于不安全状态时,产业安全政策在外资引进和进口两个方面对产业状态进行调节保护。外资引进方面主要通过税收、市场准入、股比限制、投资期限、国有化及征用等方式调节外资流入的数量和结构;进口调节主要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影响一国的进口数量。在产业处于过分安全状态时,产业安全政策起到开放的作用,使产业状态与一国的产业承受能力、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充分考量产业开放的风险性,选择产业开放的领域、产业开放的深度、产业开放的地域、产业开放的时机等。海洋产业内部各产业发展需求侧重不同,产业政策的制定也要有所侧重。以海洋渔业为例,其属于资源依赖性产业,需要产业保护政策的制定实施。可以说,海洋产业安全发展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而我国海洋产业政策的制定尚处于探索阶段,从而使得我国海洋产业安全对于动态产业政策敏感度极高。
海洋产业并不是处在封闭的产业发展环境中,尤其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海洋产业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成为保障海洋产业安全发展的重要内容。产业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变化的,产业发展的要素条件、发展优势也是不断变化的,产业竞争力大小也取决于国民产业的开放状态。要提高产业竞争力,就要使产业在国内市场的权益总量和份额能自行接近最佳状态,从根本上改进产业竞争力的各个构成要素。产业国际竞争力优势正是在竞争资产与竞争过程的相互转换中形成,以价值链为分析工具,从产品和企业、产业、国家层次来分析产业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11]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产业品牌化战略的实施,成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目前来看,我国海洋产业发展迅速,海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开始形成独立的产业发展体系,海洋产业政策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海洋产业链条交错发展,海洋产业价值链不断延伸,可以说海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正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使得我国海洋产业安全的临界点也处于动态变化中。
海洋资源的特殊属性成为海洋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海洋产业不同于陆域产业,海洋产业对海洋资源的依赖性较高,海洋资源的流动性使得海洋资源的产权变得极为复杂。海洋产业在空间和产权上的难以界定,加剧了海洋产业外部环境的安全危险系数。同时,随着海洋开发利用技术的提高,海洋产业的经济效益不断凸显,世界各国对于海洋资源的掠夺与控制力度不断加大,国际政治环境成为影响海洋产业安全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国际政治环境的稳定,有利于缓解海上激烈的海洋资源产权争端,可以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平稳的环境,促进海洋产业安全发展;相反,海洋产业安全程度会下降。我国的海洋产业起步较晚,海洋权益保证措施相对不足,加之各种国际势力的介入,使得海洋国土权利维护更加复杂多变,海洋国土争端成为我国海洋产业安全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海洋产业体系内部各个产业发展阶段不同,各地区的海洋产业发展也存在差距,因此各地区的海洋产业安全状态也存在较大差别。以海洋产业安全发展的动静态影响因子为切入点,可以更加准确的分析海洋产业安全问题所在,提出更加契合我国海洋产业安全状态的对策建议。
从海洋产业安全发展的外部影响因子来看,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国际事件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也不能够置身事外,海洋活动突出的外部性同样要求海洋管理的全球参与。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中国应该不断增强全球海洋管理的力度,深化与相关国际海洋组织及其他沿海国家的海洋合作,为保障海洋产业安全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中国也要加强对于海洋国土的认识,维护好我国的海洋权益,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安全的海洋国土环境。主动参与全球海洋事务,借机向世界表明中国在海洋开发方面的基本立场,并借鉴国外海洋管理的先进经验,为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努力与更多国家开展实质性海洋经贸合作,突破进出口贸易壁垒的限制,改善海洋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从海洋产业安全发展的内部因子来看,海洋产业的安全发展既需要良好的发展平台,也需要有序的竞争环境。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相对时间较短,生产要素向该领域流动的趋势并不明显,资金、技术、人才等需求缺口很大。为此,应提升海洋产业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创新人才机制、投融资机制及技术引进机制,使得生产要素能够更加顺畅地向海洋产业领域流动。改变现有的海洋产业管理体系,建立专业的管理组织,对我国的海洋产业进行科学的规划,建立有力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改善海洋产业发展的竞争环境,有效地解决产业低度化及产业同构化的问题。提高民间组织的参与程度,提高民众对产业政策参与的积极性,有效的促进社会对于海洋产业发展的认同度,降低海洋产业发展的盲目性与不可持续性。
从海洋产业安全发展的产业政策影响因子来看,海洋产业的复杂性使得海洋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较大难度,而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积累有限,更为海洋产业政策的制定加大了难度,因此,在制定海洋产业政策时需要谨慎,要全面地分析我国海洋产业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充分考量海洋产业保护政策与开放政策的选择风险;海洋产业具有高风险性,对于产业政策的依存度较高,对于海洋产业政策的可实施性要求较高,要重视海洋产业政策与海洋产业发展的协调度以及海洋产业政策实施的现实效果;海洋产业安全与海洋产业政策之间存在高敏感度,因此在制定海洋产业政策时,要充分考量现实与未来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制定的海洋产业政策具备时效性与发展性,不宜经常变换海洋产业政策。
从海洋产业安全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因子来看,海洋产业可以通过加强自身的产业优势积累,以达到海洋产业竞争资本的积累,有利于在海洋产业竞争过程中取得强势地位,进一步又可以增加海洋产业竞争资本的积累,从而实现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我国海洋产业内部发展参差不齐,各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各不相同,依据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条件,实施发展海洋产业战略是保证海洋产业安全的重要途径,因而要扩大现有的海洋产业发展规模,不断向产业链条的前后端延伸拓展,构建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条;要促进海洋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具有是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品牌;要提升整个海洋产业的发展地位,促进海岸、海岛、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实施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
[1]李孟刚.产业安全理论研究[M].第三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张碧琼.国际资本扩张与经济安全[J].中国经贸导刊,2003(6):23-25.
[3]王允贵.产业安全问题与政策建议[J].开放导报,1997(1):35-36.
[4]于新东.中国加入WTO后产业保护和产业安全研究及对策[J].学习与探索,2000(2):36-41.
[5]何维达,李冬梅.产业安全理论评价与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4):92-97.
[6]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EB/OL].(2011-03-16).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103/16/t20110316_22305305_1.shtml.
[7]人民日报全文刊发胡锦涛十八大报告(1)[N/OL].(2012-11-18).http://news.china.com/18da/news/11127551/20121118/17535254.html.
[8]李连成,张玉波.FDI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和对策探讨[J].新东方,2001(6):11-15.
[9]何维达,宋胜洲.开放市场下的产业安全与政府规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50-56.
[10]赵世洪.国民产业安全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8(5):30-32.
[11]陈凤英.全球经济安全问题综述[J].国际资料信息,2004(4):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