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红
摘要: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城乡一体化发展给苏州农村社会格局带来了巨大变化,农民集中居住、土地集约使用、产业布局优化以及就业社保并轨,对农村成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农村社区教育、加强产业技术、经营等技能的培训,有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长效发展。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成人教育;需求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015-02
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它更多地是面向成人的教育活动,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继续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继续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在我国迈向基本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现代化是关键。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抓手。2008年,苏州市成为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率先进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探索。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农村社会格局的变化,为了推动农村社会的这种变化,使农民适应发展的步伐,应该重视发挥农村成人教育的作用。
一、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基本情况
2008年至今,苏州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中,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形成了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发展格局。在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探索出一条以“三置换+三集中+三合作+三统筹”为主要特征的城乡一体化“苏州模式”,城乡之间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已初步形成。
1 各项规划全面实现城乡对接。按照一体化、全覆盖的要求,全面推进规划修编和自然村落优化归并,城镇空间规划得到优化,镇村布局规划加快完善,工业、农业、居住、生态、水系等重大专项规划实现城乡全面对接,初步形成了城镇、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四规融合”的规划体系。
2 城乡产业一体化布局基本形成。按照集聚集约、合理布局的思路,有序推进“三集中”,即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优化城乡产业布局。
3 城乡基础设施全面联通。城镇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全市行政村班车通达率100%,实现所有乡镇15分钟上高速公路;区域集中供水入户率超过9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过99%;全市90%以上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53.5%,实现创建全国优美镇“满堂红”。
4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向农村覆盖,全市98%的行政村建成集党员活动、就业社保、商贸超市、卫生计生、教育文体、综治警务、民政事务、环境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社区服务中心;农村小学、初中全部达到市教育现代化学校评估标准,所有公办高中达省三星级办学标准;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加快联动,镇、村建成卫生服务中心(室),基本形成“15分钟健康服务圈”;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达标率分别超过90%和95%,实现农村公共文化全覆盖。
5 城乡就业社保加快并轨。形成了城乡统筹的就业机制和基本对接的社保机制,91.5%的农村劳动力实现稳定非农就业;农村基本养老覆盖率达99.9%,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覆盖率达92.9%;城乡低保实现全面并轨,张家港、太仓、昆山、吴江市和工业园区、高新区实现农村医疗保险向城市转轨。
二、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的突出特点
在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中,苏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群众合力创造了“三集中”、“三置换”、“三大合作”等鲜活做法,促进了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积极变化;在全市选择23个经济实力较强、产业特色鲜明、领导班子坚强有力的镇(区),作为改革先导区,鼓励先行先试,取得经验后全面推开,起到了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积极效果。
“三集中”即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三置换”是指根据政策,农民可将其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经济组织中的资产所有权置换成商品房、城镇社会保障和合作社股权,带房、带保、带股进城进镇。以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社保和城镇住房“三置换”落户城镇,不断完善农民变市民转换机制。大胆创新农村股份合作改革,探索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新途径,大力发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等“三大合作”经济组织,加快构建富民强村长效机制,以土地股份合作,推进土地流转;以产权制度改革再造集体经济;以新型合作经济引导农民抱团发展。
三、城乡一体化发展后农村的主要变化
城乡一体化发展给农村带来的变化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一是社区化居住使农村生活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农民从分散居住变为集中居住,很多生活行为方式从个体性物征为主变化为集体性物征为主。二是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的变化。土地集约使用后,农业生产以规模生产为主,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越来越普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程度大大提高,农业的工业化程度不断提升,农民也向职业化发展,这些变化集中体现在各级各类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上;与之相呼应,农产品合作营销也成为主要的经营模式。三是就业需求的变化。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了传统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也从传统农业中释放出来,工业在农村的渗透不断扩大,工业园区向农村驻扎,使农民的就业需求和就业方式也随之改变。上述变化都只是外在形式上的变化,其深层次的变化更在于城乡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等经济社会领域的一体化。
四、城乡一体化发展后农村成人教育的需求
农村经济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素质的提升关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推进了农民社会身份的转变。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长效、常态化发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政府必须重视农村成人教育。通过农村成人教育,使农民适应社会格局的变化、自身身份的变化以及社会对劳动者技能要求的变化,这就形成了农村成人教育在社会层面的要求。而这种社会要求演变成农民自身的感知后,又成为农村成人教育的需求源。在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农村成人教育的需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区教育的需求;二是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及规模经营培训的需求;三是第二、第三产业从业能力培训的需求。
综上所述,政府应该主导推进农村成人教育,使之成为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支撑。
五、农村成人教育建设的创新思考
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农村成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农村成人教育需要创新思考、创新发展。
1 从制度层面保障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英、美、法等发达国家都通过立法支持农村成人教育,使之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良性发展道路。而我国的农村成人教育主要停留在农民培训工作上,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事随人走、培训跟着项目跑的现象,随意性较大。
2 从规划着手构建长效机制。要把农村成人教育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优化整合资源,以社区学院为抓手建设教育平台。目前开展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往往由政府各职能部门各自实施,主要涉及农业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也包括教育部门、财政部门等,合作性不强,不能突出整体优势;教育培训的实施主体也较分散,有职业院校、职教中心、农广校及社会培训机构等,培训项目的设计缺乏长期性和针对性,影响了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培训实效不突出。
3 以考核评价推进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以保障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稳定、有效地开展。制定标准,科学实施,考核评价各级政府及农村成人教育机构,促进农村成人教育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