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书慧
摘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是影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教育技术能力作为教师专业能力的组成部分得到广泛的认可。自我国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已有十余年,这期间围绕教育技术能力主题的研究不断增多,主要是对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及培训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研究力量以高等学校、电教机构为主,一线中小学教师仅占3%,且高校研究者与一线教师的合作机会甚少。我国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不够细化,且可操作性差,缺乏有效的活动案例指导,与课程标准融合度不高,这些因素阻碍了教育技术能力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育技术能力;专业发展;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004-04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受到众多国家的重视,教师学习与发展以及教师专业标准建设也是近年来中国教育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催生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新要求,教师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渐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以促进其专业发展。我国教育部在2003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研制”项目;2004年12月,正式发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时至今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相关研究已有十余年,并且随着《能力标准》的正式颁布,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规范性指导,这一主题也受到较多的关注。因此,本文针对2002-2012年有关“教育技术能力”主题的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对十年来我国的教育技术能力研究进行回顾与分析,以期能够对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与标准
(一)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
教育技术能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逐步提出的对教师、学生、管理者等角色的一种素质要求,即作为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作者,应该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和素质,以更好地完成学习、教学和管理工作。我们这里所说的主要是针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是针对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职前教师、师范生、幼儿教师等对象。
《现代汉语词典》对能力一词的定义为:“能胜任某项工作或事务的主要条件。”一般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两类,前者指大多数活动共同需要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后者指完成某项互动所需的能力,如绘画能力、音乐能力等。从这里可以看出,教育技术能力应该属于后者,即特殊能力。教育技术能力只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西方学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有传授知识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等。我国学者孟育群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认识能力、设计能力、传授能力、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其中,传授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教师除了具备常规的教学能力,还应具备在信息化教学环境和社会中胜任教学与学习的新能力——教育技术能力。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地域差异,有的国家将教育技术能力译为信息技术能力或信息通信技术能力。在我国使用“教育技术能力”一词的较多,因为它的内涵和内容更加广泛,不仅包括技术操作上的能力,还包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过程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能力是现代信息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并且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层次变革,教育技术能力在教师教学能力中的地位会日渐凸显,成为一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要求,并对教师其他专业能力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二)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是衡量教育技术能力的准则,有了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方式、培训内容就有了依据和参考。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以美国的研究最具代表,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简称ISTE)在1993年就制定了《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经过两次修改,在2008年6月,正式发布了《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第2版)。在最新版的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中,共有5个维度和20项指标。这五个维度如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创造力;二是设计、开发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经验与评估工具;三是树立数字化时代学习与工作的典范;四是提升数字化时代的公民意识与素养,为学生树立典范;五是参与专业发展,提升领导力。
我国制定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从四个维度展开,这四个维度如下:一是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二是教育技术的知识与技能;三是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四是应用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2010年9月,由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公布的《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将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细化为5个维度、17个一级指标和54个二级指标。这5个维度分别为意识与责任、知识与技能、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科研与创新。面向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指南)的制定已基本完成。
教育技术能力标准面向不同的对象,其内容与等级也有所不同,并且标准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的实际需要不断做出修订。美国的教育技术标准是面向教师、学生与学校管理者等三个群体,这三者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美国的《面向教师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是在《面向学生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颁布之后施行的,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内容与指标是依据学生的教育技术标准而制定的,充分体现了教师掌握教育技术能力是为了学生发展服务的宗旨。这一点是我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制定与研究所欠缺的。
二、研究工具与数据来源
近年来,信息的可视化为数据分析和文献综述提供了支持与方便。本文采用由美国德雷克赛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并结合Ucint6.0、Excel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应用其中的作者共引网络分析、主题词共引网络分析等功能对我国十年来教育技术能力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者、文章及热点、重点进行呈现。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为CNKI数据库。它是目前国内发展技术发展最为成熟、文献记录也最为全面的数据库。笔者以“教育技术能力”为主题词,文献类型限定为期刊,级别为核心期刊或CSSCI来源期刊,时间截止为2012年。初步检索到文献记录393条,经过筛选,剔除访谈、通知、会议领导讲话等非学术文献,最终得到375条文献记录。这375条文献经过由刘盛博开发的数据转化软件,生成Citespace能够识别的数据格式。
三、十年来我国教育技术能力相关研究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一)主题相关的期刊数量年度分布
2002年以来,我国发表的有关教育技术能力这一主题相关的期刊数量呈上升趋势,在2009年达到顶峰,相关的研究论文为73篇。2010年后,关注这一主题的研究论文趋于平缓,如图1所示。
最早发表的有关教育技术能力相关的期刊文章是在1998年,在名为《跨世纪教师素质结构论》的文章中,作者指出新世纪的教师必须具备言语组合能力、课堂驾驭能力、新知涉取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情感智慧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作者将教育技术能力理解为:“教师必须正确地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驰骋、检索信息、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并具有熟练的相应操作能力、改进信息系统的教学能力,以及一专多能、通晓数个学科领域、指导学生多门学科学习的能力。”2004年,在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后,有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在此标准基础上,探讨有关中小学教师、师范生、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等研究日趋丰富。
(二)刊物及研究单位分布
对这375条文献记录进行筛选,选取文章数量发表在10篇以上的期刊,结果如表1所示。
教育技术能力这一主题的相关研究仍然以教育技术领域的核心期刊为主,如《中国教育信息化》、《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研究》等,在其他领域的教育研究中还未受到关注。
笔者对这375条期刊文献的作者单位进行分类,将作者所在单位性质分为四类:一是高等学校研究者,主要包括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教育院校的教师或学生;二是中小学教师,主要是指在一线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和其他教务人员。三是电教机构工作人员,主要指来自各省市地区的电化教育馆、电化教育中心等。四是其他人员,这里主要指各地教育局、进修学校等。经过筛选,研究教育技术能力的主要人员为高等学校研究者,占80%,其次为教育局、进修学校等人员,比例为9%,电教机构人员为8%,而中小学教师所占比例仅为3%。
我国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是面向中小学教师的,主要的实践场所也是在中小学校,而一线中小学教师为主力的研究队伍还比较薄弱,并且高校与中小学问的合作关系也并未得到充分体现。
(三)具有关键影响力的作者及文章
将转化好的数据格式导入Citespace软件,进行作者合著网络分析(co-authorship network),得到具有关键影响力的作者及代表文章,选出被引频次较高,其具有关键影响力的代表作者有赵呈领、沈书生、郭绍青、何克抗、张一春等人。他们从有效的培训方式、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国外经验的借鉴、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师专业发展、绩效等多个角度对教育技术能力进行研究。
赵呈领提出了应从观念、政策管理、学习环境、实践等四个层面来促进教师的有效参与,利用Moodle平台的网络学习和传统课堂教学的混合学习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他所提到的有效参与、混合学习、评价与激励机制都是有效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途径。
袁莉从项目介绍到资格认证过程、培训效果检验、课堂教学实践对英国“新机会基金”培训进行了全方位的详细分析,为我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农远”资源能不能进入课堂,进入到教学活动中,进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哪些资源能够发挥作用,实际的控制权在教师手中,提高教师的应用水平与能力是远程教育能不能得到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研究也一直是我国的重点和热点。
张一春是较早提出制定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学者之一,他提出了教育技术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这一观点,教育技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渗透教师专业发展各个层面的核心内容。在随后的研究中,他对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模型建构及培训策略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成为教育技术能力相关研究中被引频次较高的作者之一。
(四)共现主题词分析
利用Citespaee软件的主题词共引网络分析功能,对处理过的375条文献记录进行分析,首先对被引频次较高的主题词进行筛选整理,得到如表2所示的主题词列表。教育技术能力出现的频次最多,其中心影响度也是最高的,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主题词如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培训、中小学教师、师范生、教学设计、专业发展等主题词出现的频次较高,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我国教育技术能力研究的相关主题词反映出多年来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情况:一是面对的对象,包括中小学教师、师范生、高校教师、农村(中小学)教师等。说明教育技术能力不只局限在中小学领域,而是面向全体教师的。二是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需要相应的培训,有效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是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国外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非常重视,在所有的教师培训中都会加入技术的相关培训,如PT3项目计划,英国的“新机会基金”培训等。我国教育技术能力研究除了引入国外的培训经验,还在积极探寻适合我国的培训模式,如出现的参与式培训、混合学习、行动研究、绩效技术等主题词。三是教育技术能力的研究还有较多一部分是对现状的调查和问题的分析,仍缺乏实际的培训案例与成熟的培训模式、教材等,而这些还未形成我国教育技术能力的主流。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与水平是影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育技术能力。通过上述对2002-2012年“教育技术能力”主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分析,可以看出随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颁布,关于教育技术能力的研究逐年增加,且面向的对象呈现多元化趋势,从高校教师到中小学教师再到师范生、免费师范生、幼儿教师等多元化的研究主体。从标准内容的解读、国外经验的借鉴到有效培训模式的构建,教育技术能力的相关研究从理论探讨转向实践应用,注重培训效果的提升。对教育技术能力的关注不再仅局限于教育技术学领域,也开始引起教育学其他学科领域学者的认同和研究,如学前教育领域中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等。
但同美国相比,我国的教育技术能力研究与实践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出台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是直接借鉴了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美国的教育技术标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除了面向全体准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还针对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教育技术与英语语言艺术、数学、科学和社会等各学科的整合提供丰富的学习活动案例,这些案例以课程标准和教育技术标准两个标准体系经纬互见、交叉编码,为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实施提供可操作性。而我国的《能力标准》颁布已有十余年,并没有随着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和教学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也没有建立起丰富的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使得一线教师在实践操作中没有明确的引导。前文显示2009年有关教育技术能力研究的期刊数量达到顶峰,在紧接的三年中,研究数量呈下滑趋势,也反映出对教育技术能力的研究遭遇了瓶颈。
教育技术能力与标准是衡量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指标,对深化教育信息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教育技术能力研究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在今后对《能力标准》做出新的修订与完善,不仅更具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更能适应地区差异;要加强高等学校等研究机构与一线教师的合作,逐步构建起丰富有效的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活动案例库,为一线教师提供直接指导;同时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不是孤立的,它要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我们对教育技术能力的研究要结合课程改革与相应的课程标准进行创新融合,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适当地使用技术工具,做到把技术作为促进学习的工具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来,让课堂教学同时符合课程与教育技术两个标准。
回顾十多年间我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研究成果,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认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肯定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也要充分注意到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负面作用和影响,只有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利弊,才有可能发挥教育技术的正面作用,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