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彬城 张圣浩 陈秀华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可伴有耳鸣、耳堵塞感、眩晕、恶心、呕吐等,其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循环障碍、自身免疫以及膜迷路破裂等因素有关[1]。临床上除给予改善内耳局部微循环的西药及运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外,常常需辅助给予针灸治疗,本文将探讨针刺配合热敏灸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及对改善患者电测听的结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12年3月至2012年12月本院突发性耳聋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突发性耳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2]。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气滞血瘀型的相关内容制定[3],符合暴聋属气滞血瘀型者[3],且发病3 d 内未接受其他针对本病的治疗。同时排除经检查证实由外伤、肿瘤与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耳聋。年龄在14岁以下或80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确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1~71岁,病程5~30 d,单侧耳聋34例,双侧耳聋6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18~67岁,病程8~40 d,单侧耳聋35例,双侧耳聋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 静脉滴注,然后给予注射用血栓通粉针(广西梧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5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 静脉滴注,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进行3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及热敏灸疗法治疗,针刺主穴取患侧耳门、听宫、听会、翳风。配穴:肝火上扰证配太冲、丘虚、中渚;痰火郁结证配丰隆、大椎、劳宫;肾精亏损证配肾俞、太溪、昆仑;脾胃虚弱证加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常规消毒穴位进针后,不捻转,耳内沉胀为得气后留针,而后热敏灸取患侧耳门、听宫、听会、翳风进行艾条热敏化悬灸,按下述步骤分别进行回旋、雀啄、往返、温和灸四部法施灸操作:先行回旋灸1 min,温热局部气血,继以雀啄灸1 min 加强敏化,循经往返灸1 min 激发经气,再施以温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此时在穴位处出现的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或微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或微热)深部热、或其他非热感(如酸、胀、压、重等)等感传时,即为腧穴热敏化,施灸至感传消失、皮肤灼热为度,每次施灸30 min 后出针,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进行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电测听检测,记录0.25~4 kHz 各频率的听力水平,取平均值。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和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1997)疗效分级标准[2]:(1)痊愈:0.25~4 kHz 各频率听阈恢复至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2)显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 dB 以上;(3)有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 dB;(4)无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改善不足15 dB。痊愈+显效+有效=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 统计软件。采用t 检验及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两组患者经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脱落3例,其中2例为中途自动退出本课题研究,1例为治疗中未按医嘱规律治疗而剔除。对照组脱落4例,均为治疗中途自动退出本课题研究。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电测听结果比较 见表2。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电测听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电测听降低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电测听结果比较(db,±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电测听结果比较(db,±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暴聋”范畴,常因肝火上扰、痰火郁结、肾精亏损、脾胃虚弱等导致耳窍闭塞,耳不受音而卒聋。多数研究认为,针刺可活血化瘀、改善局部或全身的缺氧状况,并且针刺能通过神经途径调节内耳和脑干微循环,改善内耳神经功能,促进内耳毛细胞损伤的恢复,并对突发性聋患者血液流变有明显改善作用[4]。本研究采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上针刺配合热敏灸治疗突发性耳聋,针刺选取患侧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等耳周穴位治疗突发性耳聋,配穴按辨证取穴,肝火上扰证配太冲、丘虚、中渚;痰火郁结证配丰隆、大椎、劳宫;肾精亏损证配肾俞、太溪、昆仑;脾胃虚弱证加脾俞、足三里、三阴交,以上选穴遵循中医针灸经典理论,并吸收了历代医家的经验,使局部取穴、循经取穴和辨证取穴有机地相结合。热敏灸取患侧耳门、听宫、听会、翳风进行艾条热敏化悬灸,热敏灸是一项全新的艾灸疗法,其临床操作强调探敏施灸,并对热敏腧穴施行艾灸疗法,使穴位出现的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或微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或微热)深部热、或其他非热感(如酸、胀、压、重等)等感传现象,从而提高临床疗效[5]。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电测听结果降低水平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
[1]刘博.突发性耳聋研究热点[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07,22(2):78-80.
[2]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突发性耳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32(2):7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1.
[4]王萍,骆文龙.突发性耳聋治疗进展[J].吉林医学,2012,33(19):4179-4180.
[5]陈日新,康明非.一种新类型的疾病反应点——热敏点及其意义[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18(2):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