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特性与多样化教学模式

2013-11-11 01:59黄艳林婧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特性

黄艳 林婧

[摘要]针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政治关联性、历史关联性以及宏观指导性,教育界已经相当注重采取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然而多样化教学模式的运用中还存在诸多把握不到位的地方。面对教学模式选择与教学内容不完全匹配、新型教学模式利用率不高、忽视地方史实践教学以及疏忽对教学模式负面影响的控制等问题,应从为教学提供充足的软硬机制保障、平衡教学模式规范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保持一致、鼓励研究式教学以及提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效性五个方面完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多样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特性 多样化教学模式 教学实效

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设置一来,教育界的各方人士都在积极探寻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期更好地达到其教育目的。这些教学模式或多或少都体现并围绕课程特点加以涉及。然而各个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除了发挥其积极作用,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同样需要在课程特性的指导下对其进行纠偏,这才能够更好地选择与把握《纲要》课的教学模式。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特性

《纲要》课程具备了政治关联性、历史关联性以及宏观指导性,因此它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一门历史课,还是一门思维训练课。

(一)政治关联性

政治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发生和发展的首要的和基本属性,立足政治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规律;能否立足其政治性,可以说决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育人、思想育人工作的成败。[1]《纲要》不是从专业角度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各个层面,而是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其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这决定了《纲要》特点之一其首先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和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起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整体,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功能。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担当的政治任务。

(二)历史关联性

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之二在于使同学们明史知今,这决定了《纲要》课具有突出的史学特性。立足史实、寓教于史是《纲要》授课之根基,因为只有做好更广阔历史背景的铺垫和历史演进史的讲述,才能让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全景式的了解,对每一阶段中国的社会状况、面临的挑战、急迫的任务和完成的方式、历史的经验教训等有清醒的认识。这种大历史观教育是进行深刻的国情教育和社会发展观教育的前提,同时也实现了这门课的政治教育作用。

(三)宏观指导性

针对绝大多数学生对历史事实、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已有基本的了解,但对历史发展的脉络、规律性和主要经验还不能完整地掌握的情形,所以此课程又一目标是重在对同学们进行宏观指导,培养同学们的历史辩证思维,使其能够从历史变化发展的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即是让同学们养成将历史问题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定性的好习惯。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纲要》课的特点还在于其是宏观指导课,应与其他思想政治课相衔接并注重区别,与“纲要”课相比,“原理”课是基础,与“概论”课相比,“纲要”课是基础。“纲要”要尽量从历史背景出发,讲清楚历史产生的来龙去脉,不要纠缠于历史本身,也不急于对历史作出预设的评价。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多样化教学模式

《纲要》课程教学模式的运用必须围绕其课程特性进行,在普遍大量运用重点讲授、专题讲授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也针对课程特点采取更加多样化、新颖的教学模式,如情景还原教学、实践教学、互动教学等,使多样化教学模式与课程特性能够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一)情景还原教学模式

所谓情景还原教学模式是指在《纲要》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观看与课程教学密切相关的影视作品、图片等资料或者让学生进行历史人物与场景模拟,甚至是体会《黄河大合唱》等革命歌曲中所反映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以期向同学们展示生动形象还原的历史情景,能够起到更加发人深省的作用。之后要求学生结合影片、图片、情景剧的内容就有关的中国近现代史的问题口头抒发自己的感想或撰写观后感,这样能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实践教学模式

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不能拉近中国近现代史同学生们之间的距离的,不过大部分的史实总会在现实生活中留下痕迹,亦或是对现实的政治经济社会产生源远流长的影响,不从现实中找答案就不足以把握《纲要》课历史关联性的特性。只有令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互为补充,才能激发同学们的“感同深受”。因此,实践教学模式要求《纲要》任课老师积极拓展教学空间,充分利用地方史和本地的革命教育资源,在现实生活中挖掘历史遗痕,使学生贴近真实的历史,激发其求知欲,进而提高学生了解社会和观察事物的能力。

(三)互动教学模式

网络时代,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已经不局限于授课老师,教师所讲述的理论和学生自己在网络上、社会上了解到的知识、信息有时可能存在矛盾,一味向学生灌输自己的想法或者断然驳斥学生的观点,都是不合时宜且压抑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同《纲要》课宏观指导性的特性不相符合。面对这种情况,互动式教学模式引导老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将近代史与时事热点、难点问题甚至是不同的见解收集起来,以观点相同的同学自发组织为一组,引导他们查找资料,充实自己的论点,在班级进行探讨、辩论,之后将自己的观点整理成一篇小论文,只要论据充分、言之成理都不应当予以赞赏。这种模式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对重大历史现象以及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阐述,也是任课老师再学习与再思考的机会。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多样化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教育界已经相当注重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但在多样化教学模式的运用中还存在诸多把握不到位的情况。

(一)教学模式选择与教学内容不完全匹配

《纲要》课多样化教学模式中存在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不完全匹配的问题,教学模式不能准确地展示、表达教学内容,反而异化了教学内容。《纲要》课教学模式的选择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大纲以及教学特性,保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充实以国内外大量历史影像资料作为生动丰富的教学素材,并且还应当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侧重不同的教学模式。但不是每位任课老师都能有选择性地针对教学大纲、教学特性以及海量的教学素材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只有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奇闻轶事、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戏说的历史剧存在的情况下选择情景还原教学模式。

(二)新型教学模式利用率不高

例如情景还原教学模式,很多时候必须依赖大量的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意在“克服过去教学上视觉和听觉上的单一性,弥补单纯语言表达的不足,实现从抽象到具体、化繁琐为简洁及提高课堂的知识容量”[2]。然而目前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利用效率仍不是很高,大多数教师只是停留在把过去传统教学模式的板书搬到电脑、投影仪上或者播放视频等这些最基本、最简单的操作,这无疑无法达到新型教学模式所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忽视地方史实践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不仅是整个中国的历史,也是中国每一个地区的历史集合。在提高同学们爱国情操的同时,不应忽视同学们的乡土情怀。《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国情教育要同省情、市情、县情的教育结合进行”,但大部分高校的《纲要》教学都忽视了这一极有意义的教学模式,认为地方史实践教学是可有可无的。但事实上地方史实践教学的积极作用有许多,例如它可以增进学生与中国近现代史的亲近感,提高学生深入当地搜集材料以及同基层民众沟通交流的能力,使区域近代史为更广泛的人群所熟知等等。

(四)疏忽对教学模式负面影响的控制

每一种教学模式并非对《纲要》课教学都能产生百分百的积极作用,也会暗藏一定的负面影响。专题讲授教学模式安排各个授课老师负责讲解其最精通的部分,虽然能够发挥每位老师之所长,但也可能人为割裂各专题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们讲知识点串联起来、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系统理解。再如互动教学主要是让同学们尽可能地各抒己见,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尤其容易滋生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狭隘的民族主义是一种极端主义,表现为一些极端分子为示对自身民族的忠心与认同,不惜以各种手段损害其他民族的利益,容易发展成民族沙文主义和复仇主义。例如911袭击事件在美国掀起一阵表达民族主义的浪潮。在我国国人的印象里,清末和民国时期的中国外交丧权辱国、一塌糊涂,简直就是一部“国耻史”、“卖国史”,这种悲情的近代史理解,是近代中国狭隘民族主义的源头,到今天仍然深刻影响着国人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3]在情景还原以及互动教学模式之下,同学们必然会了解到更多这方面的信息,如果不加以疏导,就有可能使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转变为狭隘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也不符合1994年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成果,也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指示。

四、完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对策

面对上述问题,《纲要》任课老师应从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的史学论证、以辩证探究的态度对待历史四个方面提升自己的教学技术。

(一)为多样化教学提供充足的软硬机制保障

重视从设备更新等硬机制层面以及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管理制度等软机制以及为《纲要》课各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和科学运用提供充足的保障措施。尤其是诸如情景还原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等对多媒体、网络、外出考察等对电脑设施、经费、教学管理的要求,互动式教学对教师个人素养的要求,都必须由政府、学校尽可能地给予支持。教学单位要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加强同学校的教育技术部门的合作,积极开发和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提升本课程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各级教学管理者还应将多样化教学模式的运用作为教学质量考核的标准之一,督促每位任课教师承担适量的教学研究任务,鼓励老师教研并举,在实践中琢磨出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二)平衡教学模式规范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模式的运用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性,这要求授课老师必须将正确的政治导向贯穿其中。尤其在互动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更是需要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以免偏离正确的教学方向。此外,《纲要》任课老师还必须谨记“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注意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不要把学术探讨中出现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倾向性问题当作一般学术问题。[4]故而应在《纲要》课教学中平衡教学模式规范性与个性之间的辨证关系,在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基础上,承认、尊重并鼓励广大青年学生发展其个性,承认、尊重并鼓励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发展其教学个性。[5]所以《纲要》任课老师在鼓励青年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的同时要给予适当引导,切忌放任自流。

(三)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保持一致

教学模式的选择应当满足《纲要》课的政治关联性、历史关联性以及宏观指导性,应该经过教研组集体讨论后方可确定,形成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案。例如在运用地方史实践教学模式的时候,无论任课教师还是学生,在搜集使用地方史素材时,应同《纲要》教材内容的大框架和课程特性保持一致,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复如在选择互动教学模式的时候应注意历史联系时政。历史不仅仅是历史,它还投射在当下。如果《纲要》授课没有现实发展作为依托,就无法令学生真正信服。只有联系实际,才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国史、国情的了解,以古鉴今。如将民众关心的焦点钓鱼岛争端与南海争端现状同近现代历史背景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能够让同学们更清楚地了解争端的来龙去脉,更同《纲要》倡导理性爱国的内容相契合。

(四)鼓励研究式教学模式

《纲要》教学不是一般的历史介绍,不意味着单纯理论灌输,也是辩证思维的训练。《纲要》课教学应指导学生以辩证的态度对待历史,如此才能以同样的态度对待现在,清醒认识我国现状,客观判断我国今后的发展走向。同时任课教师应当注意,《纲要》课教学要注意引导大学生用“治史的眼睛”来学习它,“不为历史现象所迷惑,不为议论家捉弄,要有一双治史的眼睛,不但要看到客观事实,还要能说明为什么会这样”[6]。授课老师的任务不是向学生们灌输一套既定的理论,而是引导学生从理论体系出发进行合理推演,帮助其就中国近现代史中感兴趣的问题搜集资料、分析判断,不预设结论,而是通过对具体史料的考证,最后形成自己的结论,允许不同学生持有不同看法,这才是研究创新的真谛。同时《纲要》课任课老师本身也应做到“不仅从政治方面研究历史,更重要的,还要从社会领域掌握和研究历史”[7],努力从史实的角度出发,要求自己和同学们先了解历史实况,然后才是回顾历史、反思现状。在辨析历史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现代古史辨学派创始人顾颉刚先生“大胆假设,小心论证”的方法,论证观点时必须以信史加以佐证,而不能用道听途说的“野史”,这样才不致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沼。当然,任课老师也有责任抑制泛学术化的滋生发展,在研究和讲授历史时引导学生做出一定正确的价值判断,理智处理政治与学术的关系。

(五)提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效性

任课老师应当将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运用真正落到实处。应当跳出全方位、无重点的史实堆砌和知识灌输以及主要讲述历史“是什么”的旧式框架,避免大量的时间放在历史事件的阐述上,而是注意理论分析,运用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有更为立体的把握,理清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为什么”,达成“由低到高、由知识积累到认识升华的层级递进关系”[8],从而更好地进行史论结合。与此同时,鉴于课时所限,加之《纲要》所涵盖的内容庞杂浩繁,因而任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注意“宜粗不宜细”,对于历史细节的详略与否理应拿捏妥当。任课老师应时刻谨记,《纲要》重在帮助学生以一个宏观的、全局的观察视野来看待问题,如果对历史的细枝末节探求得过于艰深,容易限制自己的视野,以致“管中规豹”、误解历史,模糊了授课的目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效性也会大打折扣。

五、结论

在《纲要》课的改革与建设过程中,教学模式的设置与选择都应当紧紧围绕《纲要》课政治关联性、历史关联性以及宏观指导性来进行,任课老师首先应当着力提升自己的理论功底和历史修养,令其所出之言能够为学生所信服,并且以自己的教学能力甚至教学团体的集体智慧掌握整个教学节奏,控制某些教学模式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真正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充分发挥《纲要》课知识传播和教化育人的功能,注重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求知欲,力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导向以及良好的思辨能力。

基金项目:重庆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多样化教学模式研究”(编号2010207)。

[参考文献]

[1]何景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探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8,(5):40.

[2]尹建华.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经济,2009,(9):137.

[3]狭隘民族主义与外交政策[EB/OL].[20011-08-04](2012-03-16)

http://news.ifeng.com/society/5/detail_2011_08/04/8174521_0.shtml

[4]王进.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正确处理思想理论领域问题的一项重要原则[J]重庆社会科学,2004,(1):9.

[5]前注1,第43页。

[6]前注5,第1136页。

[7]参见陈旭麓.发挥史学家的良知[A].陈旭麓.陈旭麓学术文存[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135-1136.

[8]沈成飞.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3):96.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 重庆)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特性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Quick Charge 4:什么是新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巧妙运用微课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中国十八大名酒的度数和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