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人份血浆悬浮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对比研究

2013-11-11 03:55赵凤绵孙晓红孟趁乔王丽莎冯雪陈红霞牛宏伟韩卫李玉秋陈筱麟
河北医药 2013年5期
关键词:献血者全血白细胞

赵凤绵 孙晓红 孟趁乔 王丽莎 冯雪 陈红霞 牛宏伟 韩卫 李玉秋 陈筱麟

临床应用的血小板有手工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我国临床以单采血小板为主,随着临床对单采血小板需求量的飙升,血小板的供需矛盾越来越凸出。因从单袋全血中提取单人份手工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低、输注过程繁琐、含有的白细胞多,反复输注易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等,限制了手工血小板在临床应用。欧洲国家普遍输注混合浓缩血小板,甚至有些国家混合浓缩血小板在临床占有绝对的比例[1]。为满足临床输注血小板的需求,综合利用手工采集全血中的血小板资源,进一步提升血小板的质量和更理想的提高手工血小板的治疗效果,我们开展了利用汇集白膜层方法、用单人份男性献血者血浆作为悬浮介质、制备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研究,并与单采血小板的输注疗效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2年9月至12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和石家庄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患者74例,患者均有输血史,排除有可能严重影响血小板计数的因素如发热、感染、脾脏肿大、骨髓移植、弥漫性血管内出血(DIC)。输注单采血小板患者44例(单采组),其中男20例,女24例;年龄19~80岁,平均年龄40.7岁;白血病1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9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5例,外伤消化道出血2例,外伤大出血3例。输注前血小板计数(3~48)×109/L,均值为17×109/L。输注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患者30例(混合组),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33~80岁,平均年龄60岁;脑外伤2例,肠梗阻2例,肺癌5例,血小板减少症6例,急性白血病8例,冠心病1例,骨髓异常增生4例,外伤大出血2例。输注前血小板计数(4~50)×109/L,均值为10.5 ×109/L。

1.2 设备与试剂 (1)美国COULTER/AC.TC 5diff A血细胞计数仪;(2)美国血技MCS+血小板单采机。

1.3 血小板来源 河北省血液中心2012年8月至2012年12月,选择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2011版)102例随机单采献血者捐献的单采血小板、441例随机全血献血者捐献的400 ml/袋全血制备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单采血小板102袋,

项目来源:国家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分项目(编号:200902008-03),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重点课题(编号:20110270)每袋为1个治疗量(容量为250~300 ml,血小板含量≥2.5×1011)。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63袋,每袋约为1个治疗量(容量为250~300 ml,血小板含量≥2.5×1011)。

1.4 方法

1.4.1 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备:将采集的400ml/袋新鲜全血,在4~6 h内重离心,分离白膜层(BC),BC在(22±2)℃条件下静置,次日将7袋核酸检验合格并且同血型的BCs通过无菌导管接口机汇集在一起并加入其中1例男性献血者的血浆200 ml,轻轻混合均匀后离心,分离出混合浓缩血小板并用PF型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去除白细胞,即得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

1.4.2 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计数:参照文献[2]。

1.4.3 输注效果评价:ABO血型同型输注血小板制品,以患者可以耐受的速度尽快输注。在患者输注血小板前、输注后1 h和24 h分别测定患者的血小板浓度,同时记录采样时间。根据患者身高、体重、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输注总量计算血小板计数增高值(CCI)。CCI=血小板计数的绝对增加值(×109/L)×体表面积(m2)/输入的血小板数(×1011)。当1 h CCI>7.5、24 hCCI>4.5 时为输注有效。当1 h CCI<7.5、24 h CCI<4.5 时为输注无效[3]。

1.4.4 症状评价:对每例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记录输注前6 h和输注后6 h的出血情况。8个部位(皮肤、鼻子、口咽、胃肠道、泌尿器官、肺部、视网膜和穿刺部位)作为观察点,每个出血部位被规定上分数(0=不出血,1=轻微出血,2=较多出血)。通过计算每例患者每次输注血小板前后各个出血部位的总得分,计算每例患者的平均止血分数,当输注后的止血分数小于输注前的止血分数时,说明出血症状得到控制或改善,即使CCI<4.5 也被认为输注有效[4]。

1.4.5 不良反应:主要观察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注血小板期间或输注后1 h:体温升高≥1℃、寒战、颤栗、荨麻疹、皮肤瘙痒、头痛、恶心或呕吐,而输注前无这些症状。

1.5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9.0统计软件,止血分数以±s表示,组内之间的数据作成组样本t检验,组间的数据作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血小板质量比较 单采血小板和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符合标准要求,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的白细胞残留量比单采血小板的白细胞残留量少数10倍。见表1。

表1单采血小板与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比较±s

表1单采血小板与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比较±s

项目 单采血小板(n=44) 去白混合血小板(n=30)260±25 294±37血小板含量(×1011/袋) 2.52 ±0.34 2.62 ±0.26 WBC 混入量(×106/袋) 6.94 ±4.33 0.15 ±0.14容量(ml)无菌试验 无细菌生长 无细菌生长

2.2 组内输注血小板前后血小板计数比较 组内组患者输注后1 h和24 h的血小板计数与输注前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采组分别是 t 1=3.123,P <0.05;t 24=2.709,P < 0.05。混合组分别是 t 1=3.242,P <0.05;t 24=2.940,P<0.05);单采组和混合组之间比较,输注前、输注后1 h和输注后24 h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注前,t=0.106,P >0.05;输注后1 h,t=1.273,P >0.05;输注后24 h,t=1.711,P >0.05)。见表2。

表2输注血小板前后血小板计数×109/L,±s

表2输注血小板前后血小板计数×109/L,±s

注:与输注前比较,*P <0.05

24 h单采组(n=44) 14±10 37±24* 31±27组别 输注前 输注后1 h 输注后*混合组(n=30) 10±6 43±27* 27±15*

2.3 组内CCI及输注有效率比较 组内患者1 h和24 h的C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1.273,P >0.05;t 24=0.751,P >0.05)。组间患者之间1 h和24 h的 C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 h CCI的 t=0.593,P >0.05;24 h CCI的t=0.347,P >0.05)。2组患者间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3,P >0.05)。见表 3。

表3 组内CCI及输注有效率比较

2.4 2组输注血小板前后止血分数比较 组内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止血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采组输注前后t=5.738,P <0.05;混合组输注前后t=8.503,P <0.05)。组间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的止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注前,t=0.299,P >0.05;输注后,t=0.875,P >0.05)。见表4。

表42组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止血分数比较分,±s

表42组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止血分数比较分,±s

2.0 ±0.8 1.6 ±1.5混合组(n=30)组别 输注前止血分数 输注后的止血分数单采组(n=44)2.4 ±0.7 1.5 ±1.3

2.5 不良反应 单采组有3例患者发生荨麻疹和发热反应,反应率为6.82%,混合组患者未观察到不良反应。

3 讨论

血小板输注在预防或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临床输注的PCs有手工采集全血提取的汇集血小板(汇集-PCs)和通过单采程序提取的单采血小板(单采-PCs)。我国临床以单采血小板为主,欧洲国家汇集PCs的利用率占有绝对比例,2007年德国临床应用汇集PCs占40%,单采-PCs占60%[5],随着去白技术的全面应用,2008年汇集PCs的应用比例达到97%,3%的单采-PCs只用于需要HLA/HPA配型的患者[6],2004年欧洲国家汇集-PCs的应用比率范围为10% ~98%[7]。

本研究制备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工艺与传统制备混合血小板的工艺不同,传统工艺是从单袋全血中提取单人份手工血小板,再将数袋单人份手工血小板混合在一起,混入的各个供体的血浆量几乎相当(每人50~70 ml),单人份制备损失的血小板数量和制备损伤均较大,而且不能在制备过程中过滤去除白细胞。本工艺将数袋全血中的BC汇集,只用其中1例男性献血者的血浆(200 ml)作为悬浮介质,混入的其他献血者的血浆量很少。制备过程血小板损失量少,混合BC在离心过程中有红细胞和白细胞做铺垫,使血小板受到的切割力减少,从而减少了制备损伤,能够在制备过程中过滤去除白细胞。

传统观念认为单采血小板产生同种免疫机会少,纯度高,治疗效果好已成共识,混合血小板的混合因素增加了同种免疫的机会而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本文中由7人份的全血提取的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含量并不比单采血小板的含量低,而残留的白细胞却比单采血小板少数10倍。白细胞是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主要因素,通过观察临床不良反应发现,输注单采血小板的患者组有3例发生发热反应和荨麻疹,输注混合血小板患者组中未观察到不良反应。本研究用1例男性献血者的血浆作为悬浮介质,主要考虑到一般男性献血者如果没有输血史就不容易产生白细胞抗体,而女性献血者往往通过妊娠而产生白细胞抗体,患者输注含有白细胞抗体的血液成分,轻则降低疗效或输注无效,重则产生严重免疫性不良反应。

从输注效果来看,2组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和输注后1 h和24 h的血小板计数和CCI以及止血效果没有差异,但相对来说混合组1 h和24 h的CCI优于单采组,超出了预期。单采组和混合组患者的血小板无效率分别为32%和37%,符合文献报道的30% ~70%的范围[8]。

总之,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与单采血小板质量相当,输注效果也几乎相同,输血不良反应少,达到了提升手工血小板的治疗效果和节约血液资源的目的。考虑混合血小板的混合因素引起的同种免疫反应,对于未产生同种免疫的患者来说完全可以输注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对于产生同种免疫的患者来说需要输注与患者HLA和HPA相匹配的单采血小板。

1 王红,刘嘉馨,雷宇,等.2种国产血小板滤器滤除白细胞对体外血小板功能的影响.中国输血杂志,2011,24:232-326.

2 赵凤绵,孙晓红,张金彩,等.保存5d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质量分析.河北医药,2012,34:3652-3654.

3 付涌水主编.临床输血.临床输血与检验.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55.

4 杨成民,李家增,季阳主编.基础输血学.第1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70-672.

5 Murphy S.Platelets from pooled buffy coats:an update.Transfusion,2005,45:634-639.

6 Schrezenmeier H,Seifried E.Buffy-coat-derived pooled platelet concentrates and apheresis platelet concentrates:which product type should be preferred.Vox Sanguinis,2010,99:1-15.

7 Andreu G,Vasse J,Sandid I,et al.Use of random versus apheresis platelet concentrates.Transfus Clin Biol,2007,14:514-521.

8 阎石,韩平,陈雅勇.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问题.中华血液学杂志,1993,14:659-660.

猜你喜欢
献血者全血白细胞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白细胞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影响单采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应用快速全血凝集试验法诊断鸡白痢和鸡伤寒
分析重复献血者与初次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比较
白细胞介素17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鸡住白细胞虫病防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