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太明 郑旭光 狄海冰 刘红梅
手术切口感染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后可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且手术切口感染多发于高龄患者。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高龄冠心病患者需要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将有助于改善预后。本研究旨在了解高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并总结有效的治疗策略。
1.1 一般资料 我院心脏外科200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冠心病患者438例,其中单纯性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12例,按年龄分为高龄组(≥70岁)148例和对照组(<70岁)264例,其中高龄组发生切口感染患者21例,对照组手术切口感染患者14例,2组患者围术期资料见表1。2组患者均采用胸部正中切口,在体外循环或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桥血管为左侧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均采用6根钢丝固定胸骨,手术切口采用逐层缝合。术后发生感染时表现为发热,伤口红肿、疼痛,切口处有脓性分泌物溢出,均行分泌物培养,所有胸骨切口分泌物培养均为阳性结果,以金葡菌、表葡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1例,阴沟肠杆菌1例;下肢切口感染患者中4例为阳性,均为高龄患者,3例为表葡菌,1例为金葡菌。
表1 2组患者围术期资料
1.2 方法
1.2.1 胸骨切口感染:对于胸骨切口感染的患者,诊断明确后均行敞开切口,去除线结,通畅引流,清除失活组织,填塞高渗氯化钠溶液纱布引流,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充分引流后1~4 d治疗行二次手术,高龄组胸骨钢丝松动9例,对照组4例,2组患者中各有2例有明显的骨蜡自骨缝排出,均在全麻下行拔除钢丝,刮除骨蜡,清除纵隔脓性和坏死组织,用过氧化氢溶液和甲硝唑液反复冲洗,然后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距切口上端1 cm处切口,置入多孔细硅胶冲洗管于胸骨上中段后方,同时更换或重新安置心包纵隔引流管,外接负压引流瓶。然后再次钢丝固定胸骨,采用8根钢丝加强固定胸骨,胸壁采取全层缝合,胸带固定胸骨。术后行甲硝唑和0.9%氯化钠溶液冲洗5~8 d,引流液变清澈,全身症状和白细胞计数趋于正常后停止冲洗,拔除冲洗管,待引流量较少后拔除引流管。其中1例高龄患者于引流后5 d体温升高,再次出现伤口渗液,再次于全麻下行上述清创过程,术中发现左侧胸骨下段部分坏死,用咬骨剪剪除坏死胸骨,将左侧胸大肌覆盖缺损处,术后更换抗生素后痊愈。其余切口感染患者均为浅表感染,未侵及胸骨,经敞开引流3~5 d后局麻下行全层缝合后加压包扎,每天更换敷料并查看伤口,均愈合良好。
1.2.2 下肢切口感染:患者中高龄患者发生下肢切口感染明显增高,对于下肢切口感染,如无明显裂开,采取加强换药,并抬高下肢促进深静脉回流,控制血糖水平,维持较高的白蛋白水平,给予利尿处理,避免过早活动膝关节。对于1例效果不佳和1例切口明显裂开的高龄患者,采取局部切开引流,待好转后行清创缝合术,延长拆线时间,该2例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合并严重的低蛋白血症,下肢动脉狭窄较显著,其中1例有深静脉通畅障碍。
1.2.3 全身支持治疗:全身营养支持对于高龄患者很重要,采取早期脂肪乳、氨基酸等营养支持治疗,根据白蛋白水平补充人血白蛋白,维持白蛋白水平在40 g/L左右;给予维生素的补足。所有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水平,行胰岛素泵入或皮下注射控制血糖。
胸骨切口感染患者中,仅1例患者行3次手术,余患者经2期清创缝合后均愈合良好,痊愈出院;下肢切口感染的患者经对症处理或清创缝合后亦愈合良好。定期随访,所有患者无切口再次感染、纵隔炎等相关并发症。
随着社会老龄化及医疗技术的发展,高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越来越多[1,2],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多次手术甚至死亡。本组高龄患者切口感染率为14%,较非高龄组患者5%的发生率和国内外报道心脏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高[3-5]。对于高龄组患者,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众多因素中,肥胖、糖尿病、下肢动脉狭窄、白蛋白水平更为显著。我们认为这与高龄患者血运差、血糖水平波动大、体内的蛋白储备相对较少有关。对于高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行择期手术前,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并增加患者营养储备,术前行下肢动脉超声,选择动脉狭窄较轻的大隐静脉做桥血管。
根据切口感染的类型,我们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胸骨切口感染患者,感染未深达胸骨时,我们采取单纯清创缝合。有胸骨松动、坏死时,可导致纵隔炎、骨髓炎,累及心脏,导致严重后果[6],我们采取全麻下清除纵隔内坏死组织,清创后再次固定,胸骨去除后行胸大肌填充覆盖,这与国内外处理胸部切口深部感染处理方法相似[4,7]。因胸骨松动和清创后血运差,我们采取增加钢丝固定,并加强冲洗和引流。除1例患者因胸骨坏死再次清创去除死骨外,其余二次手术患者均愈合良好。对于下肢切口感染患者,高龄患者发病率明显增高,大隐静脉桥血管制备后,周围组织液的回流障碍导致下肢切口感染,高龄患者的动脉狭窄率增高,血供减少,故我们采用增加营养,控制血糖,增加换药后效果不佳再行清创缝合术。
对于高龄患者,全身营养储备较正常人差,在切口感染时,营养消耗增加,术后肠道吸收功能较差,这与本组高龄患者切口感染时的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相符。我们采取补充白蛋白达到40 g/L,并增加静脉营养支持。对于血糖控制,口服降糖药效果常不理想,静脉泵入或者皮下注射胰岛素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对于高龄冠心病患者,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尽量控制血糖平稳和增加营养储备;一旦发生切口感染后,根据不同的感染部位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并辅以全身支持治疗,这将有利于高龄冠心病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后的康复。
1 王东文,张永,姚建民,等.80岁以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临床分析.中国医药导刊,2011,13:972-973.
2 Baskett R,Buth K,Ghali W,et al.Outcome in octogenarians undergo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MAJ,2005,172:1183-1186.
3 伍冀湘,李夏明,束冬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切口感染44例病历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2001,11:36-37.
4 李斌,朱贵军,王立新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胸部切口感染的治疗.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08,6:843-845.
5 Kluytmans JA,Mouton JW,Ijzerman EP,et al.Nasal carriage of Stap hylococcus aureus as a major risk factor for wound infections after cardiac surgery.J Infect Dis,1995,171:216-219.
6 Lu JC,Grayson AD,Jha P,et al.Risk factors for sternal wound infection and mid-term survival follow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03,23:943-949.
7 Sofer D,Gurevitch J,Shapira I,et al.Sternal wound infections in patients after coronary bypass grafting using bilateral skeletonized internal mammary arteries.Ann Surg,1999,229:585-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