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平 (陕西省靖边县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陕西 靖边 718500)
腺样囊性癌又称圆柱瘤或圆柱瘤型腺癌,是浸润性恶性肿瘤的一种类型[1],好发于腮腺、颌下腺等处,多起源于导管上皮和肌上皮细胞,在口腔、咽部和鼻窦等处的腺体也有发生,原发于外耳道者罕见。我院近期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51岁,以“左耳疼痛3个月”之主诉就诊。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耳疼痛,无流脓、耳鸣和听力下降,无头痛、头晕,在医院按“慢性中耳炎”的诊断给予抗炎治疗,疼痛暂时减轻,停药后疼痛再现。查体见左侧外耳道口前上壁,有一约0.3 cm×0.4 cm大小表面不平肿物堵塞外耳道,质硬,触痛明显,无异常分泌物,鼓膜完整,标示清晰,乳突无压痛。颞骨CT提示:左侧外耳道肿物位于耳道前上壁,外耳道骨质未见明显破坏,见图1和图2。行外耳道活检病理报告为:左外耳道耵聍腺瘤,经进一步免疫组化染色诊断为腺样囊性癌。无淋巴结转移及肺转移。于全身麻醉下行外耳道肿瘤切除术,术中见外耳道骨壁光滑,仍行外耳道扩大切除术。切缘送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报告未见肿瘤生长。术后辅以放疗,剂量约为50 Gy。
图1 外耳道腺样囊性癌颞骨CT平扫轴位(箭头所示)
图2 外耳道腺样囊性癌颞骨CT平扫冠状位(箭头所示)
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是临床上发生于外耳道的较少见的一种恶性肿瘤[2]。大部分起源于腺样囊性癌涎腺、泪腺、上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腺体,原发于外耳道的腺样囊性癌不多见。因外耳道腺样囊性癌在临床上不多见,临床医师缺乏对外耳道腺样囊性癌相关知识的认识和了解,所以误诊误治时有发生[3],通常情况下很容易与疖肿、肉芽、息肉、乳头状瘤等多种疾病相混淆,所以临床上需要仔细、认真鉴别。另一方面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活检标本如取材于肿瘤不典型区域,很容易造成误诊。所以鉴别诊断时需要结合组织学诊断、CT扫描、X线摄片等多种方法对肿瘤的原发部位及侵犯范围进行判断,以便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治疗方式通常情况下会首选手术切除,手术切除宜充分、彻底,多数情况下会选择颞骨次全切除术,根据具体情况行腮腺部分切除术,行姑息性手术时复发几率较大,放射治疗一般会成为晚期患者进行姑息治疗的选择,或是当成手术治疗时选择的辅助治疗[4]。外耳道腺样囊性癌容易复发,评价该肿瘤的预后应该随访10年以上,因此该病例需继续随访。
[1]杜 强,王正敏.外耳道腺样囊性癌6例[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20(4):158.
[2]白云波,尹金淑,张丽琴.外耳道腺样囊性癌[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8(4):202.
[3]Lassaletta L,Patron M,Oloriz J,et al.Avoiding misdiagnosis inceruminous gland tumours[J].J Auris Nasus Larynx,2003,30(3):287.
[4]周 梁,刘少锋,王正敏.外耳道耵聍腺源性恶性肿瘤(附13 例报告)[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3,9(6):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