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黄伟
9月7日至9月10日,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提琴及琴弓制作比赛在中央音乐学院隆重举行。该项赛事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北京市平谷区政府、中国乐器协会、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研究中心与中国乐器协会提琴制作师分会承办。比赛旨在促进国际提琴与琴弓制作界的交流,提高中国提琴与琴弓制作的技术水平。
比赛分为提琴制作和琴弓制作两大类别7类参赛项目,其中提琴制作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制作,琴弓制作包括小提琴弓、中提琴弓、大提琴弓、低音提琴弓制作。比赛严格依照国际提琴比赛的规则进行,对参赛作品以编号的方式进行评比,以保证比赛的公平与公正。
本届比赛评委会由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英国的10名评委和中国的8位评委组成,分别是:评委会主席:郑荃(中国);提琴制作工艺评委:大卫·伽塞特(美国)、让·雅克·兰珀(法国)、普里莫·皮斯多尼(意大利)、杰罗姆·凯斯特勒(德国)、华天(中国);提琴制作声音评委:黄滨(中国)、乔万尼·安格雷利(意大利)、吕思清(中国)、罗兰德·格拉斯(德国)、亚历山大·舒莱曼(德国);琴弓制作工艺评委:伯纳德·米兰特(法国)、秦嵘(美国)、彼得·奥克斯利(英国);琴弓制作声音评委:王昌海(中国)、陈子平(中国)、娜木拉(中国)、申东文(中国)。评委会成员中,有多位都担任过多项国际提琴制作大赛的评委,赛事评审经验非常丰富。
本届赛事共吸引来自意大利、法国、美国、加拿大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245名选手参赛,参赛作品约399件,由参赛者完全采用手工技艺并独立完成。其中50多件为琴弓作品,国外参赛提琴作品约为50多把。从参赛作品数量上来看,规模大大超过首届,仅次于意大利国际提琴制作比赛,名列世界第二。
提琴和琴弓的比赛均分为两轮进行。提琴比赛的初赛和决赛,均由提琴制作家评委与提琴演奏家评委组成制作工艺和声音两个评审小组,分别对参赛作品的工艺、艺术品质和声学品质评分,两轮比赛的得分相加,为该参赛作品的总成绩。而琴弓比赛第一轮,由琴弓制作家评委对参赛作品的工艺、艺术品质评分,第二轮比赛增加了对琴弓的声学品质评分,两轮比赛得分相加,为该参赛作品的总成绩。
郑荃教授介绍,对于提琴作品的艺术品质来说,琴型的轮廓设计是接近瓜奈利提琴风格,还是接近斯特拉迪瓦里提琴的设计风格,亦或是完全来自于设计师自身的独创风格,大赛评委都有严格的评判和界定。对于产品的外型和弧度,包括全琴设计的艺术感觉和个性表现,都体现出制作者对提琴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综合艺术修养。对于提琴的制作工艺,包括提琴琴码、弦轴、指板的制作,所有参赛作品都要符合国际提琴制作工艺标准,最大限度地方便艺术家的舞台演奏和艺术表现。尤其是提琴油漆,不仅会对提琴外观艺术审美产生影响,同时会对提琴的声音表现产生影响。
对于提琴的声学品质,评委将根据提琴的低音、高音的声音表现,四根琴弦声音的均衡度等方面进行评分。提琴和琴弓声学品质的比赛对公众开放,采取幕后盲听声音的评选机制,评委在幕后对提琴的声音品质进行评分。并且,所有听众在幕后也可根据自身的听觉审美体验对作品进行评分。
本届比赛的另一个亮点是第一次在亚洲地区举办琴弓制作比赛。琴弓制作貌似简单,却变化无穷。琴弓主要包括弓头、弓杆、马尾库、螺丝、弓毛等部分,一个高质量的琴弓能发出优质的音响,满足演奏中的各种需要。琴弓品质对于表演的重要性,只有演奏者才会有最深切的感受。我国的琴弓制作者对琴弓文化了解甚少,亟需在这方面加强与世界琴弓制作界的交流,这次参加琴弓比赛有来自法国、德国的作品,这些国家有制作琴弓的悠久历史和传统,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
据悉,本届比赛,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共9把提琴分别荣获金银铜奖,小提琴弓、中提琴弓、大提琴弓、低音提琴弓共12把荣获金银铜奖。
比赛结束后,2013年9月12日至22日,在国家大剧院的水下长廊会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提琴及琴弓制作比赛作品展》,同期在大剧院还举办了20场作品音乐会,由不同的演奏家试奏不同的获奖提琴和琴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