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艺术研究所 黄适远
在丝绸之路的所有绿洲中,库车、吐鲁番、和田是最具有文化魅力的地方。这三地出土的古代各个时期的文字多达三十多种,是新疆文字的博物馆,当然也包含了古代新疆不同时期的宗教信仰和人种的交汇。库车的最大魅力自然是众所周知的龟兹乐,在此一带流传的库车木卡姆、赛乃木和库车民歌被视为解密唐代龟兹乐的一把金钥匙。而说到库车的音乐,弹拨尔是至关重要的乐器。
古代龟兹地处天山南麓,是东西方交通要冲上的城邦国,位于今日新疆阿克苏地区的库车、新和、沙雅、拜城一带。汉唐时代这里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大约在汉代,随着佛教的东传,琵琶逐渐进入中原地区,特别是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龟兹乐舞大盛于中原,是当时西域诸国乐舞中的佼佼者,在宫廷乐部中居首要位置。龟兹琵琶又是演奏龟兹乐的主要乐器,在乐队中是协律的标准。于是从上层宫廷到社会基层,人们喜爱琵琶、习练琵琶。数百年间,龟兹音乐大师,琵琶高手们随着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大潮流纷纷东进长安,来到中原大地上传播着琵琶的技艺,仅史籍中留下姓名的就有南北朝时期的苏婆、白智通、白明达、曹妙达、曹刚、裴神符、裴兴奴、康昆仑等名噪一时的著名琵琶弹奏家。
日本著名西域学者、音乐家岸边成雄先生在《琵琶渊源》一文中写到,“日本正仓院中有三种琵琶:四弦琵琶、五弦琵琶和阮咸。四弦曲颈梨型琵琶源于伊朗,是汉初由西域(新疆)传入中土,流行于唐代的乐器;五弦棒状直颈琵琶源于印度,北魏前后流入中国;阮咸则是由中国固有乐器弦数发展演变而来的乐器(也称秦琵琶)。”
古代龟兹人接受了“曲颈”这样的外来乐器,并且为之进行了千百年的调整和改造,大量注入了龟兹文化的因素,经过长时期的应用,完全成为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龟兹系统乐器。在附近的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上就有被史籍记载的“龟兹琵琶”、“胡琵琶”。
公元9世纪以后,西域这片土地上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伊斯兰教的传入带来了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原居住在漠北的回纥人大举西迁改变了民族成分,于是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字都有了重大变化,原有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像琵琶这样的古老传统乐器也逐渐地退出了西域历史舞台。
但是,直至如今,伊朗和中亚等国的琵琶还被泛称为“乌德”。据笔者的同事和前辈周菁葆先生考证,在古代波斯,“长颈乌德”,被称为“Sentar”,在阿富汗则被称为“Tambur”,大体可以音译为“萨塔尔”、“弹拨尔”——与维吾尔族两种乐器名称基本相同。由此似乎可以佐证:琵琶和维吾尔族的弹拨尔、萨塔尔、都塔尔、热瓦甫等弹拨乐器同源,只是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影响下各自的形制都发生了改变。
弹拨尔在清代列入宫廷回部乐,清《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二)载:“丹不尔(弹拨尔)刻桐为体,以大匏为槽,……直柄,面平背圆,……铁弦四,上二轴,左右各一绾之。……柄上设二铁为山口,近上一片穿孔纳弦,下一片承弦,柱用角。”清代《新疆图志》(卷四十八)也载有:“铜弦谓之弹普”。 弹普即弹拨尔。这种乐器最初流行于南疆,正式记载见于1854年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撰写的《乐师史》(古维文手抄本)中。
弹拨尔是维吾尔乐器中最长也是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乐器长达l m多,琴体像半个水瓢,琴体和琴头由桑木或红木做成,面板与琵琶极为相似,有钢丝弦五根,内二弦和外二弦调成同度音,与中弦成四五度关系,音色明净,悦耳动听。
乌恰镇的班社在库车享有盛名,这里居住的维吾尔族吐拉普·司马义·萨塔尔一家三代都擅长乐器制作和演奏,爷爷萨塔尔为笔者演示了弹拨尔的制作。萨塔尔老人说:“有些高档的新疆民族乐器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乐器的装饰图案采用的牛骨、牛角等材料,需要逐一镶嵌到琴体上,这个传统工艺是机器无法代替的。制作一把弹拨尔,最快也要10天才能完成。”
弹拨尔制作的第一步是选料。把选好的杏木用冲子或劈眼榫裁切成4块~6块。第二步是共鸣箱制作,需要把每块木料都刨平,然后在木料上画出弹拨尔头部正面样式,然后再刨平另外模板上的侧面,同时画出侧面样式。
乐器制作的第三步是琴杆和琴柱的制作。这个过程依然是要在木料上画出琴杆和琴柱的样式,锯好后用小刀削出琴柱的基本形状,用锉刀锉平、锉光。
弹拨尔制作的第四步是组装共鸣箱的顶部,同时在琴杆上作榫和安装琴杆,再将琴杆后部刨成椭圆形。这些半成品的制作过程虽然很快,但准备过程漫长而要细心,不如此的话,那么到制作时很可能事倍功半、前功尽弃。安装好五个琴柱,下面一步是粘接面板、护板和托手的安装。最后的步骤就是嵌花。至此,意味着弹拨尔的制作大功告成。
琵琶和弹拨尔同源不同流,堪称兄弟姐妹,在伟大的汉朝和唐朝,它们曾经走到中原,留下“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曼妙声音。如今琵琶温润着江南的茉莉,而弹拨尔则依然坚守在西域家乡,在维吾尔音乐中如同天山清泉滋润着无数儿女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