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宝 臧凯波 吴海涛
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作为劳务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对中部地区这样的劳务输出地具有重要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就全国而言,2011年选择省内就业的农民工首次超过出省就业的农民工;就我国三大区域而言,东部地区省内务工的农民工占据绝大部分,西部地区农民工省内外就业人数相差不大,而中部地区农民工省外与省内就业则超过了2:1,因此,中部地区省份是名副其实的劳务输出大省。根据本调研组对河南、安徽、江西的农民工调研,这三个省份外出农民工就业地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省份,分别达到了55.7%和20.5%,可以说中部地区的农民工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表1 不同地区外出农民工在省内外务工的分布 (单位:%)
由于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上农民工的技能水平与企业需要的技术员的技能存在差距,因此缺乏技术型人才成为限制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中部地区虽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转移了大量的农民工,然而由于普遍缺乏技能,只能从事一些对技能要求较低的工作。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可以有效缓解这一“瓶颈”,而农民工培训的关键又在于培训机构,因此研究农民工培训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评估体系的思考、职业学校应该成为农民工培训的主体以及要建立起适合农民工职业发展的教育制度等三个方面研究职业教育机构和农民工培训机构。
一是对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评估体系的思考。Tsang的研究表明,培训费用受到培训的技术、师资成本、项目长度、未充分利用的培训投入和经营规模的影响。孙志河、刁哲军认为学生素质与社会声誉是评价中等职业教育的两大指标,同时职业学校除了提供正规的学历教育外,还应该向社会提供短期培训。张晨、马树超认为中职教育基本办学条件存在系统风险,因此需要加强监测和预警;并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构建起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的“预警机制”。
二是职业学校应该成为农民工培训的主体,政府应给予职业学校多方面的支持。胡娇、洪俊提出要遵循以职业学校为培训主体的原则,形成学校、社区、企业的联动培训体系。王明伦认为,政府应该营造适合高职教育和谐发展的政策环境,构建公平的教育财政政策。
三是要建立起适合农民工发展的职业教育制度。刘国永认为应该建立起与义务教育相接轨的职业教育制度;要改变中等职业教育在招生年龄上的限制,同时实行弹性学制,打破全日制教学模式。米红、陈钱敏认为,中职的发展与第三产业的相关性最高,因此中职机构应该重点预测第三产业发展趋势,主动参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国家要注重发展灵活自主的社会职业培训机构。
以上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但是对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发展现状、受培训者的基本情况等方面的研究还显得不足,特别是对于中部地区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分析中部地区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发展现状和受训者的基本情况,试图为中部地区的劳务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所用的数据和资料来源于调研组2011年1-2月在中部地区的河南、安徽、江西三省进行的培训机构调研与访谈。调研地点为三省15个地级市(每省5个)26个县(区、县级市),每个地级市选取1-2个县,其中河南省9个,安徽省8个,江西省9个;再根据实际情况从每个县选取2-5个共90个培训机构进行调研和访谈,其中河南省36个(40.0%),安徽省28个(31.1%),江西省26个(28.9%),访谈内容包括该机构的受培训人数、培训设施、师资情况以及对于相关问题的看法及评价等。样本无论是县市或者培训机构均为随机抽样产生。
所选取的样本点无论是在地理位置、经济状况以及该地农民工输出现状等方面都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在地理位置上,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带,靠近北京;安徽省紧邻长三角,受其辐射影响大;江西省毗邻珠三角,是“泛珠三角”的组成部分。在经济状况上,河南省GDP一直处于中部第一,经济实力较强;安徽省和江西省GDP则处于中部地区中下游,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就该地农民工输出现状而言,河南省人口众多,自1997年后人口数一直位列全国之首,近年来对外输出的农民工数量一直在1200万左右;近年来,安徽省农民工输出也在1200万左右;江西省农民工输出相对较少,2011年为780万。上述三省在各方面既有相似的地方,同时也存在着差异,适合本文的研究。
1.培训机构受训人数情况。表2列出了河南、安徽和江西中部三省2008—2010年培训机构受培训人数的基本情况。由于有5个培训机构创办于2009年,2个培训机构在2010年开业,因此不能单一比较每个年份的总受培训人数,但从平均数来看,2009年平均受培训人数远低于2008年和2010年,这主要可能是由于2008年底发生的金融危机致使2009年东部地区农民工返乡,中部地区向外输出劳动力减少,因此2009年培训机构总体受培训人数和平均受培训人数都低于2008年和2010年。从表中可以看出,公办培训机构与民办培训机构数量之比低于1:3,但在受培训人数上公办机构多于民办机构,2010年甚至达到1.75:1;同时每年受培训人数的最高数为公办培训机构,超过20 000人,最低数为民办机构,低于40人。
2.培训机构规模状况。公办和民办培训机构在规模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表2已经从总体上说明了公办和民办机构的差别,而从表3中则可以看出在个体上存在的差异。公办培训机构培训规模在0-1000人这个区间数量不到总数的一半,且人数基本在500人以上,有两个只有200人左右规模的培训机构是该县农委“阳光工程”设在两个乡镇的培训分部,因此规模较小;其他区间的分布则比较分散。民办培训机构在0-500人这一区间的数量占到了总数的一半以上,且以100-300人规模的培训机构居多,有的培训机构甚至只有几十人;民办类机构0-1500人这一区间的数量占到了总数的80%以上,2009年甚至超过了90%,这一区间构成了民办类培训机构的主体。
表2 2008—2010年中部三省培训机构受训人数情况(单位:人)
3.培训机构受训者性别及年龄情况。在性别构成上,受训者男女人数相差不大,男性人数的比例从2008年至2010年分别为56.6%、55.5%和53.9%,总体上男性人数略多于女性,但相差数也在逐渐缩小。在年龄构成上,40岁以下的受培训者占主导,16-25岁的受培训者略多于26-40岁的受培训者。16-25岁的受培训者主要是中职高职的学生,他们大多是初中或是高中毕业后进入职业学校学习,25-40岁的受培训者主要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他们觉得自身技术不足而参加由政府人力资源部门或是其他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
1.培训机构所属行业划分。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对学生就业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90个培训机构中,电脑技术类和综合类培训机构数量最多,分别占到了总数的40%和35.56%。综合类培训机构培训的人数占到了总数的67.77%,可以说略超总数1/3的综合类培训机构培养了超过2/3的技能人才。综合类培训机构主要是由直属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的劳动与就业培训中心和职业技术学校组成,这些培训机构培训设施比较齐全完备,既有电脑技术类的培训,也有机械类、驾驶类等专业的培训;生源稳定,规模都比较大,特别是有些劳动与就业中心,号召力较强,每年能组织上万人培训。其他类型的四个机构是一家农机学校、一家航运职业技校和两家按摩职业学校,所占比重和受培训人数均比较少。
2.受训者就业去向。受训者在培训机构所学到的技能以及市场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受训者的就业去向。从图1中可以看出,从2008年至2010年,受训者去第二产业就业的人数比重均为最高,但也呈现出每年5%左右的下降趋势。受训者在第三产业中就业的人数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在2009年增长幅度较快,这主要可能是由于2008年底的金融危机使东南沿海许多中小制造企业纷纷倒闭,因此许多受训者转向第三产业就业。受训者在第一产业中就业的人数比重最小,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2009年比2008年略有下降,原因主要包括农业产业培训的机构较少,同时近年来由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越来越多的农民参加相关的培训,因此比重呈现上升趋势。
表4 培训机构受培训者性别及年龄构成(单位:人)
表5 2010年培训机构所属行业及受培训人数分布情况
图1 2008—2010年受训者就业去向人数在三大产业中的分布
1.培训机构设施。培训设施是培训机构的基础硬件设施,是受训者需要掌握并能够熟练操作的工具。培训机构拥有的培训设施会随着培训机构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主要包括电脑、电机、机床、实习车间等,特定职业的培训学校还配备缝纫机、挖掘机、灶台、汽车等设施。以专业电脑技术培训机构为例,2010年36家专业电脑技术培训机构共拥有电脑3470台,培训33215人,人均占有量为0.1台;其中公办专业电脑培训机构4家,培训3929人,拥有电脑125台,人均电脑占有量为0.03台,民办专业电脑培训机构32家,培训29286人,拥有电脑3345台,人均占有量为0.11台。
2.培训机构师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对受训者技能的掌握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都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从表6可以看出,在师资构成上,本机构培训师占68.5%,占主导地位;大中专院校老师占11.6%,名列第二;来自其他机构的师资均在10%以下,相对较少。本文用被采访人对各类师资的效果评价来反映培训的效果情况,其中政府部门官员、本机构培训师以及用人单位技术人员分别以87.0%、78.1%和51.3%的优秀率分列第一、二、三位,因为被采访对象为培训机构人员,在评价时可能掺杂感情因素,因此本机构培训师的优秀率可信度并不高,但师资的优秀率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类型师资在培训中的效果。
根据上文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与启示。一,政府在审批培训机构成立与财政支持时,应重点支持综合类培训机构发展,如职业学校、劳动人才中心等;支持有特色的专业类培训机构同步发展,如服装、驾驶类行业培训机构;抑制个别发展势头过猛的专业培训机构,如电脑技术类培训机构。二,要特别注重对女性农民工的培训,鼓励她们参加家政等适合女性工作的职业培训。三,积极引导受培训者产业流向,侧重向第三产业转移;同时也要对更多的农民进行机械、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为推广机械化与技术化扫除障碍,进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四,在师资配备上,本机构培训师稳定,流动性小,应该成为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师资主体,要充分注重这部分师资的再培养与职业发展;同时积极引进政府官员、用人单位技术人员等师资,特别是用人单位技术人员,他们教授受训者更具有针对性,使得受训者学成后更容易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表6 培训机构师资构成与培训效果反映(%)
[1]Mun C.Tsang .The Cost of Vocationa1 Training .Education & Training,1999,(2).
[2]胡娇,洪俊.农民工培训的原则及路径探索——基于长三角地区农民工的调查分析[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3]蓝其高.职业学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思考与实践[J].广西农业机械化,2007,(5).
[4]刘国永.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践与政策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5]彭文胜,舒底清.关于农村职业学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2).
[6]孙志河,刁哲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7]张晨,马树超.我国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评价和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