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光一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
严歌苓是当代知名华人作家,同时也是好莱坞专业编剧。从20岁发表处女作起,她先后创作了《少女小渔》《天浴》《扶桑》《人寰》《白蛇》《一个女人的史诗》《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等一系列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或有着对东西方文化的独特阐释;或有着对社会底层、边缘人物的悲悯关怀;或者有着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折射出人性、哲思和深刻批判意识,其文学价值在学界已有共识。然而,本文关注的则是严歌苓作品在文学产业中的产业开发与商业意义。
关于文学产业,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学术定义。其中,《文学艺术产业:趋势与前瞻》一书曾提出“文学艺术产业”的概念,认为“文学艺术产业属于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而文化产业在国际上是消费主导性社会的产物”。[1]《中国文化产业史》则提及中国宋代已出现文学产业,指出“只有将功利因素引入文学界,才能出现真正的文学产业。而润笔的常规化和印刷业的迅速发展,更为宋代文学市场提供了新的活力。”[2]然而,这些研究都未对文学产业给出清晰定义。
在当今新媒体时代,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出版开发模式的成熟,文学显而易见已成为独立的产业,有着自身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有必要给予清晰的界定和归类。根据文学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参考相关产业的界定,本文将文学产业定义为从事文学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学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行业总称。其中,文学产品的生产包括作品文本撰写、编辑包装以及与作品有关的影视、网游、电子书籍的制作。换句话说,文学产业整合了与文学作品有关的出版产业、影视产业、旅游产业等相关产业,是这些产业基于文学作品的“交集”产业。文学产业的特点在于以产业作为手段来推动文学事业,向社会提供文学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在性质定位上,由于其“以产业作为手段来发展文学事业,向社会提供文学产品和服务”,文学产业本质上应属于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分支。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是由文化产业而来。文化产业最早由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Theodor Adono)和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在1947年出版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他们认为,文化产品在工厂中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标准化、规格化的方式被大量生产出来,并通过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给消费者,最终使文化不再扮演激发否定意识的角色,反而成为统治者营造满足社会现状的控制工具。[3]相对于文化产业原初意义上对后工业时代文化的批判以及其后对产业本身的强调,“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更为鲜明地打出了“创意”的旗帜。2012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是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文化产业分类标准。[4]从其所列出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可以看出,“创意”都是其必不可少的核心元素。在当前的实践中,为了强调当代文化产业所负载的“创意”特质,一般在具体使用时将其称为“文化创意产业”。可以说,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在当代的表现形态。
文学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分支,既蕴含着传播思想的社会价值,又显露出文化消费的广阔前景。以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为例,其被翻译成近70种语言,在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累计销量达三亿五千万册,创造了持续十多年不衰的销售神话,被评为最畅销的四部儿童小说之一。而且十年来,围绕着作品本身,形成了一个囊括书籍、电影、DVD、电视节目、游戏、服装、文具、哈利·波特主题公园、哈利·波特主题旅游在内的庞大文学产业链,创造出了上千亿的商业价值和巨大的文化价值。[5]可见,文学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中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分支。
当今时代,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已从整体上进入了后工业时代,与之相适应的后现代主义便随之解构与重新定义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社会现象与文化形态。反映到文学产业中,便是“读图时代”的到来和作品影视化需求的不可抑制。严歌苓的许多作品自从介绍到中国,便迅速进入视听开发领域,成为影视开发的宠儿。
早在1980年,年仅20岁的严歌苓就发表电影文学剧本《心弦》,次年便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影片。此后,她的作品一直是以产业开发的模式与大家见面,甚至许多小说一经问世便被改编成影视剧,并且反响不俗。例如李安凭借其《少女小渔》获得了亚太地区国际电视节最佳影片奖,陈冲凭借其《天浴》获台湾金马奖七项大奖并独得编剧奖,陈凯歌则凭借其《梅兰芳》挽回了《无极》所带来的票房颓势。尤其是,2011年年底,张艺谋凭借其《金陵十三钗》在上映两周后即获得了3.2亿元票房。[6]
虽然严歌苓认为:“文学用影视剧来宣传,这很悲哀。”[7]甚至更为尖锐地说道:“我一直希望影视和文学是分开的,把我看成影视的供应者,是把我贬低了。如果文学向影视挂靠,那么文学就是在边缘化。”[8]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下,没有任何作家可以抵制文化创意产业对文学的巨大影响,也没有任何努力能抗拒文学产业的发展与成熟。即便严歌苓自身,最终也不得不承认:“现在已经不是一个纯文字的时代,很多人更愿意接受直观刺激的图像信息。”[9]据初步统计,严歌苓作品通过产业运作所延伸的影视剧见表1。
从大背景来看,文学产业的繁荣及严歌苓作品影视开发的成功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其中就目标受众而言,文学产业的目标群体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底层大众,文学产业很大程度上也并不是为了推动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所谓的Mass Culture(含有“乌合之众的文化”之意)。大量事实证明,无论国内外,除了受消费主义影响而进行超前消费的群体以外,当代文学产业所面对的目标受众主要是经济无忧之后渴求精神满足、愉悦的群体,即中高阶层,正如有学者所说:“普通百姓还是为柴米油盐忙活,哪里顾得上什么精神?”[10]从属性上来说,文学创意属于优质稀缺资源,负载着文学创意的文学产品自然也就成为了一种与大众用品相区别的“奢侈品”,“文化创意产业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满足了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对于消费者而言往往是一些奢侈品,而不是生活必需品。”[11]126因此,社会中高阶层才是文学产业的目标群体、才是有能力并且有意愿消费文学产品的主体。严歌苓作品影视之所以开发成功,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中国经济的繁荣及中高阶层的崛起。
表1 严歌苓作品通过产业运作所延伸的影视剧
严歌苓作品作为产业开发的成功典范,给予华文文学如何融入文学产业以有益借鉴。尤其是,伴随着影视剧等延伸产品的成功,严歌苓作品形成了完整的文学产业链,也进一步确立了严歌苓作品在文学产业中的品牌地位。在文学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严歌苓作品产业链的形成,不仅对其他华文作家,也对整个文学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深刻的启示。
首先,当今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是最具前景的产业之一。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学者、被誉为创意产业之父的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12]目前,美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约四分之一,成为仅次于军工行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而韩国2010年文化产业总值也已占到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2%左右。[13]我国同样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2011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14]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朝阳分支的文学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其次,华文文学只有进入文学产业,通过产业手段进行开发,才能获得巨大的影响力。当今全球化时代,文学产品的消费心理、消费动机和消费行为与传统工业社会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与传统消费形态相比较,现代消费更突出知识、心理等文化内涵,经济与文化、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其发展趋势将越来越明显”[15]。只有进入文学产业,将作品转化为影视剧、主题公园等“形象可视化”产品,才能更有效地吸引“读图时代”的受众,尤其吸引在当今文化活动中越来越活跃的青年新锐群体的关注,因为“青年新锐群体则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创造者和引导者,同时也是重要的消费群体”。[16]单纯靠传统模式发展,华文文学作品将难以避免逐渐成为特定群体自娱自乐的小众文化。
再次,文学产品的价值重在产品附加值。就文学产品而言,其产品价值主要体现为产品所负载的附加值,而不是文学产品本身,甚至在当前消费主义文化弥漫的情形下,文学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了一种体现、表征或隐喻某种价值规范的符号系统,正如英国学者西莉亚·卢瑞在《消费文化》中所指出的那样:“(消费文化中)商品成为提供社会身份信息的来源和社会意义的载体。它们能够创造或规定文化意念和信仰”。[17]在全球消费主义文化兴起的氛围中,文学作品更是演化为一种被建构、同时又自我重塑的符号象征,为目标受众界定出一系列关于生活品质、社会品位、美好生活的表征。例如在2011年的圣诞档期,能否到影院看一场《金陵十三钗》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区分“成功阶层”的认证载体,这情景体现的就是当前社会心理对文学产品附加值的推崇。在文学产业的逻辑中,受众即使完全看不懂《金陵十三钗》,但由于“观看”这一“行为本身”已经给予其“标示阶层”等社会收益,所以其依然会愿意消费、乐于消费。正如有论者认为:“文化经济时代人们不关心产品本身,而在意产品的意味,在哪买的?怎么买的?与谁一起买的?”[11]38-39基于这一视角,严歌苓作品之所以受到市场追捧,很大程度上是与其作为社会品位的某种代表密不可分,正是这种“附加值”帮助其在中国文化市场中攻城略地。
最后,文学产业未来的发展亟需文学产品的经营管理人才。从长远来看,制约文学产业未来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已不是资本和制造力,而是将作品本身转化为一系列文学产品的相关专业人才,正如20世纪初德国经济思想家熊彼得所声称的那样:“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18]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在《创意阶层的兴起》一书中也指出:创意在当代经济中的异军突起表明了一个职业阶层的崛起,而这个阶层具有一个“超级创意核心”(Super-creative Core),其由来自从事科学和工程学,建筑与设计,教育,艺术,音乐和娱乐的人们构成,这些人的工作则是创造新观念、新技术和(或)新的创造性内容。[19]从文学人才的培养方面来看,虽然像严歌苓一样的原创文学人才需要自身的天赋与资质、难以大批量培养,但文学产品的经营管理人才却可以规模化产出。因此,为促进今后文学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应统筹与文学产业有关的高校、科研院所、协会社团等,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明晰人才目标定位,一方面要引导原创文学人才的成长,另一方面更要重点突出对文学产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只有拥有充足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文学产业才能持续快速发展,推动文学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1]袁勇麟,李薇.文学艺术产业:趋势与前瞻[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311.
[2]李向民.中国文化产业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181.
[3]阿多诺·霍克海默.启蒙的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4]国家 统 计 局.文 化 及 相 关 产 业 分 类(2012)[EB/OL].(2012-7-31).http://www.stats.gov.cn/tjbz/t20120731_402823100.htm.
[5]张世韬.哈利·波特10年赚了上千亿[N].中山日报,2011-08-08(A10).
[6]周南焱.《金陵十三钗》票房破3亿[N].北京日报,2011-12-26(15).
[7]南方独家.严歌苓:文学用影视剧来宣传很悲哀[N].南方日报,2009-11-17(A19).
[8]秦华.身不由己做影视——访作家严歌苓[N].郑州日报,2012-02-24(8).
[9]兰春玉.严歌苓:读文学别怕费大脑[N].信息日报,2010-05-21(6).
[10]张晓晶.当经济学不再时髦[C]//经济学家茶座:第45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5.
[11]李宇红,赵晶媛.文化创意的人文理论和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38-39,126.
[12]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13]张梦娜.美国文化产业仅次于军工[EB/OL].(2011-11-25).http://it.people.com.cn/GB/16383742.html.
[1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1-10-2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c_122197737_6.htm.
[15]李宇红,赵晶媛.文化创意的人文理论和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28.
[16]尚光一.海西文化创意产业的挑战与机遇[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2(1):40.
[17]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
[18]金元浦.创意产业理念的提出与发展[J].社会观察,2005(2):24.
[19]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兴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