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明霞,郑连斌,杨 茜,周好乐,张三润,布仁其其格
(1.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呼和浩特010059;2.天津师范大学a.生命科学学院,b.天津市动植物抗性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7)
判断肥胖的标准很多,适用于大规模族群调查的主要有BMI法、腰围臀围比、皮褶厚度法、标准体重法、体脂率法、生物电阻抗法[1].
在世界范围内已普遍采用BMI(bodymassindex,kg/m2)作为判断成人全身性肥胖的指标.随着BMI的增加,肥胖相关疾病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世界卫生组织以BMI为分类标准,作为判断西方人群超重、肥胖的标准:BMI 25.0~29.9为超重,BMI≥30为肥胖[2].2000年亚洲国家学者建议亚洲人群超重、肥胖的标准:BMI 23.0~24.9为超重,BMI≥25为肥胖[1].我国学术界目前采用的适宜我国成人的BMI标准是:BMI﹤18.5为体重过低,BMI 18.5~23.9为体重正常,BMI 24.0~27.9为超重,BMI≥28为肥胖[3].如果要检出腹型肥胖,还需考虑腰围值.
由于皮褶厚度和X线测得的皮脂厚度相关系数为0.85~0.90[4],且测量方法简单、经济,所以适用于大范围的族群调查.肱三头肌皮褶(triceps skinfold,TS)、肩胛下皮褶 (subscapular skinfold,SS)之和与体密度的相关系数在-0.75~-0.90之间[5],因此用TS+SS估算体脂、判断肥胖与否是可行的.1977年,长岭晋吉[5]提出用TS+SS计算体密度的经验公式,并提出用这2个部位皮褶厚度值之和作为判定肥胖的标准(文中称之为长岭晋吉标准).他提出的标准是:成年男性TS+SS的值在35 mm以上和成年女性在45 mm以上为肥胖;成年男性体脂率在20%以上和女性在30%以上为肥胖[5].季成叶等[6]利用大学生的TS+SS资料,为男女大学生建立了百分位数正常值,并广泛应用于对中国大学生营养状况评价、肥胖筛查和营养不良诊断等方面.
由于各族群体质特征又有一定的差异,目前学术界常用的长岭晋吉皮褶厚度法、体脂率法[5]判定肥胖的标准是否适用于中国成人,适合中国族群的判定标准是什么尚未见中国族群资料的详细分析.课题组拟采用江淮地区汉族的测量资料,对建立中国江淮地区汉族的肥胖判定标准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2010年在安徽滁州和江苏淮安调查了1 426例(城市男性309例,乡村男性414例,城市女性312例,乡村女性391例)江淮汉族成年人的身高、体重、肱三头肌皮褶和肩胛下皮褶4项指标.被测者为世居当地3代以上的汉族居民,身体健康.取样方法为在路边设立调查点对过往的行人进行随机取样,按照20-、30-、40-、50-、60-岁组样本量基本一致的原则取样.考虑到当时城市化水平,城、乡样本量比例大约在3∶4.
使用江西南昌青云谱计量仪器厂生产的人体测高仪(精确到1 mm)测量身高,清华大学研制的电子秤(精确到0.1 kg)称量体重,使用仿荣研式皮褶厚度计(常熟华仪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制造)测量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测量严格按照Martin[7]和《人体测量方法》[8]规定的方法进行.
用长岭晋吉体密度(D)回归方程计算体密度[5]:男性体密度D=1.0913-0.00116X,女性体密度D=1.089 7-0.001 33X(X=TS+SS);采用 Brozek公式[9]计算体脂率:体脂率=(4.570/D-4.142)×100%.
调查数据采用Excel 2003、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由于皮褶厚度值是非正态分布资料,所以文中3项皮褶厚度值的均数为非算术均数,而是对每一位被测量者的皮褶厚度值先进行对数转换,再统计出几何均数.文中先对年龄组的指标、指数值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对不齐性的指标、指数值先取对数值进行转换,再采用方差分析方法研究年龄组间指标、指数值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判断指标之间是否具有线性关系.采用卡方趋势检验来判断随着体脂率的增大,BMI是否上升.当p≤0.05,判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江淮地区汉族成人7项指标、指数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江淮地区汉族7项指标、指数的年龄变化(x±s)Tab.1 Changes in 7 indexes with the increase of age in Jianghuai Han
由表1可知,江淮汉族男性的体重、TS、SS、TS+SS、BMI、体脂率等指标均在20-岁组最低,30-岁组明显增长,而且达到极值.此后略有下降,但只有小幅波动.身高最大值在20-岁组,30-岁组明显下降,60岁以后再次下降.文中资料是横断面资料,7项指标、指数的变化除年龄因素以外,与不同年龄组成长阶段的营养状况也有关系.除BMI和身高外,女性的各项指标同男性一样,也是在20-岁组最低,30-岁组有明显增长,但极值出现在50-岁组,随后略有下降.身高最大值在20-岁组,此后呈逐渐下降趋势.女性BMI也是在20-岁组最小,30-岁组出现明显的增长,随后呈逐渐增加趋势.
方差分析显示,江淮汉族男性、女性的身高、体重、TS、SS、TS+SS、BMI值、体脂率在年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线性回归分析中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显示,除男性体重外,其余男女性指标、指数值回归系数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这些指标和指数值均出现了线性变化.男性的体重值并不随年龄增长出现线性变化(p>0.05),女性体重随年龄增长呈线性增加,这与男性成年后劳作强度变化不大,而女性劳作强度逐渐下降有关.总的来说,随着年龄增长,成人的TS、SS、TS+SS、BMI值、体脂率增大,身高下降.BMI值增大的原因,女性是因为体重增加而身高下降所致,男性主要是身高下降所致.
在测试人员熟练掌握测试技能的前提下,皮褶厚度法是国外推广测试中的优选方法[10-11].课题组对江淮地区汉族的样本以TS+SS值进行分组,每组又按照BMI值分成4个小组,各组BMI与体脂的情况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男性TS+SS≥35 mm的共288人,其中有197人的BMI≤28,即有68.4%的男性用皮褶厚度值可判断为肥胖,但用BMI判断则不属于肥胖.在BMI>28的104例男性中,有13人的TS+SS<35 mm,即有12.5%的男性用BMI可判断为肥胖,用皮褶厚度判断则不属于肥胖.女性TS+SS≥45 mm的共214人,其中有121人的BMI<28,即有56.5%的男性用皮褶厚度值可判断为肥胖,但用BMI判断则不属于肥胖.BMI>28的女性共99例,她们的TS+SS>45 mm,即用BMI可判断为肥胖的女性,用皮褶厚度判断也属于肥胖.
综合分析,江淮汉族男性723例被测者中BMI值在24.0~27.9的共251例,BMI≥28.0的共 103例,即超重率为34.72%,肥胖率为14.25%;703例女性被测者中BMI值在24.0~27.9的共 216例,BMI≥28.0的共93例,即超重率为30.73%,肥胖率为13.23%.不同皮褶厚度组的BMI值与体脂率的方差分析和回归系数检验显示,随TS+SS值的增大,江淮地区汉族成人的BMI值、体脂率呈线性增大,并且在不同皮褶厚度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江淮汉族不同皮褶厚度组的BM I分布Tab.2 BM Idistributions for different skinfold thickness in Jianghuai Han
对江淮地区汉族样本以体脂率值进行分组,共分为7组,每组又根据BMI值分为4个小组.各组的BMI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江淮汉族不同体脂率组的BM I分布Tab.3 BM Idistributions for different body fat ration in Jianghuai Han
由表3可知,男性体脂率>20%的共324人,其中有217人的BMI≤28,即有67.0%的男性用体脂率可判断为肥胖,但用BMI判断则不属于肥胖.在BMI>28的104例男性中,有8人的体脂率<20%,即有7.7%的男性用BMI可判断为肥胖,但用体脂率判断则不属于肥胖.女性体脂率 >30%的共37人,其中有23人的BMI<28,即有62.2%的女性用体脂率可判断为肥胖,但用BMI判断则不属于肥胖.BMI>28的女性共90例,其中有76人的体脂率<30%,即有84.4%的女性用体脂率可判断为肥胖,但用BMI判断则不属于肥胖.
不同的体脂率组BMI值的方差分析和回归系数检验显示,随体脂率值的增大,江淮地区汉族男性和女性的BMI值增大,并且在不同体脂率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表明,用体脂率来判断肥胖也是可以的.
由以上结果可知,用BMI法判断,江淮汉族男性肥胖率为14.3%,女性为13.2%;用长岭晋吉皮褶厚度法判断,男性肥胖率为39.8%,女性为30.4%.后者得出的肥胖率远远高于前者,表明皮褶厚度法判断男、女肥胖率的标准定得均偏低.二者存在较大差异,这并非说明皮褶厚度法不能作为判断肥胖的标准,而是皮褶厚度法作为判断中国人肥胖的标准不合适,有待改进.本文认为用TS+SS值来判断中国人是否肥胖,男性以35~45 mm之间的某个值、女性以45~55 mm之间的某个值为宜.
用体脂率判断,江淮汉族男性肥胖率为43.3%,女性为5.3%.同BMI法判断结果相比,体脂率法中将成年男性体脂在20%以上作为肥胖标准,标准过低;将女性在30%以上作为肥胖标准,标准过高.二者也存在很大的矛盾.本文认为,如果长岭晋吉的体脂率标准改为男性体脂率24%以上,则肥胖率为14.4%,标准改为女性体脂率大于28%为肥胖,则女性肥胖率为13.2%.这样用体脂率和BMI判断江淮成人肥胖的出现率就极为接近.这提示用体脂率来判断中国成人肥胖,男性以大于24%、女性以大于28%为宜.该数据是否适合中国成人,还有待于大规模样本证实.
综上所述,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按照BMI值标准,江淮汉族男性BMI值为(24.1±3.6)kg/m2,超重率为 34.72%,肥胖率为14.25%;女性 BMI值为(23.8±3.6)kg/m2,超重率为30.73%,肥胖率为13.23%.
(2)随年龄增长,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值、BMI、体脂率增大,身高下降.BMI值增大的原因,女性是因为体重增加而身高逐渐下降所致,男性则主要是身高下降所致.
(3)用长岭晋吉皮褶厚度法判断,江淮汉族肥胖率男性为39.8%,女性为30.4%.皮褶厚度法得出的肥胖率远远高于BMI法.皮褶厚度法和BMI法判断肥胖存在较大矛盾.研究认为用肱三头肌皮褶与肩胛下皮褶之和判断中国人群肥胖的标准,男性标准应在35~45 mm之间,女性应在45~55 mm之间.
(4)用长岭晋吉体脂率法判断肥胖的标准,肥胖率男性为43.3%,女性为5.3%.用体脂率和BMI法判断江淮汉族成年人的肥胖存在较大矛盾.长岭晋吉体脂率法男性标准定得太低;女性标准定得太高.用体脂率来判断江淮地区汉族肥胖,本文认为男性以大于24%、女性以大于28%为宜.
根据以上结论,课题组认为,若要建立适用于中国人群科学的皮褶厚度法、体脂率法评价成人肥胖标准,还需要进行大样本的测试,采用双能量X线吸收法[12]测定实际的身体脂肪含量,同时测定血压、血糖、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生化指标以确定超重、肥胖的切点.
[1]陈晓云,杨庚明.肥胖测量方法的评估及治疗现状[J].医学综述,2003,9(4):234—235.
[2]WHO Consultation on obesity.Obesity: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global epidemic[R].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Geneva,2000:894.
[3]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5—10.
[4]唐锡麟.儿童少年生长发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72—280.
[5]長嶺晋吉.肥満の判定法[J].医学のあゆみ,1977(101):404—409.
[6]季成叶,廖文科,刑文华,等.中国11省市大学生皮褶厚度测定与体成分分析[J].体育科学,2000,20(2):60—64.
[7]MARTINR,SALLERK.Lehrbuch der Anthropologie[M].Stuttgart:Gustav Fischer Verlag,1957.
[8]席焕久,陈昭.人体测量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45—156.
[9]BROZEK,J.Densitometric ananlysisof body oomposition:Revision of somequantitativeassumptions[J].Ann NYAcad Sci,1963(110):113—140.
[10]BUISON A M,ITTENBACH R F,STALLINGSV A.Methodological Agreement between Two-Compartment:Body-Composition Methods in Children[J].Am JHum Biol,2006,18(4):470—480.
[11]HELBA M,BINKOVITZ L A.Pediatric Body Composition Analysis with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J].Pediatr Radiol,2009,39(7):647—656.
[12]王自勉.人体组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3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