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雪松
【摘 要】近几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工程管理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工程管理不仅对施工期限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对于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关系着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本文将对建筑行业施工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管理;现状;对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建筑行业的工程管理也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建筑企业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地改进工程管理措施。建筑工程管理是工程项目实践的指导,只有以高效的管理模式为基础,才能促使企业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应当对工程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确保工程管理符合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的要求,从而保证建筑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1.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
1.1缺乏建筑工程安全机制上的保障
我国许多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企业之间都未能建立相对完善的组织机构和项目管理体系的监督机制,从而与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相对应。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导致企业承包三方与工程总承包方以及项目管理之间缺乏联系,造成相互脱节,不仅影响工程管理的效率,而且也给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埋下了隐患。
1.2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管理体制不健全。健全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需要完善的项目管理部门和机构与之相适应,并能够从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做出不同部门人员的合理安排,以保证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然而,我国大部分工程项目为了节省开展,往往盲目削减管理人员数量,以及工作人员的数量,从而造成严重的人员不足,以致出现管理人员身兼数职的现象。管理体制不健全,必然会影响工程管理的质量。
1.3缺乏专门的管理人才
在建筑环境以及传统建筑管理理念的影响下,相较于其他行业,建筑工程管理无论是在人员安排方面,还是资金投入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管理水平难以提高。在建筑企业管理层中,往往存在一种错误的观念,即在过去及时没有现金的设备,也依然能够盖起房子,因此先进的设备并不是提高施工效率、提高工程效率的必要条件,从而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方法比较落后。我国大部分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建立单位都未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项目管理手册,而且在信息管理方面也相对欠缺,以致工程管理质量不高。
1.4工程质量存在问题
近年来许多工程施工的发生都是由劣质材料引起的,由此可以看出,工程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材料的质量。而造成劣质材料进入施工场地的原因有许多,主要包括了,材料进入施工场地的验收不严格;没有办理许可证而擅自开工;施工图纸未经审查;施工监理人员等不具备相关资质。这些原因都给工程质量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2.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发展
2.1树立科学的施工工程管理观念
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当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并结合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不断加强思想观念的创新,努力实现企业的创新。首先,要大规模的引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并不断加大创新思想的宣传,在员工之间树立牢固的创新意识;其次,要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做到有的放矢。树立科学的施工工程管理理念,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而且要将这项工作放在优先的位置,切实做好创新工作。而对于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工作,不仅仅只是局限于一种模式当中,而是要结合市场需要,对管理模式不断进行改革与完善。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建筑企业的创新措施要符合本企业的真实情况与施工要求,切忌盲目模仿或照搬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
2.2对组织机构进行创新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负责项目管理的部门应当具有统筹全局的意识,站在整体利益的高度,将本部门的运作与整个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项目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应当与企业订立责任书,确定明确的职责,并在各部门之间形成制约关系。对组织机构的创新,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顺应市场的需求。对于跨地区经营的建筑企业来说,如果过分的将管理权限集中于企业总部,将会影响决策的及时性与准确性,而且会增加额外的成本。因此,企业应当审时度势,及时根据市场的发展需求,对组织机构进行创新,使管理模式更具创新性,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并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2)坚持弹性生产力与刚性产业结构的原则。建筑企业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将作业职能与施工管理分离开来,从而为用工制度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3)降低行政成本。降低行政成本对于组织机构创新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能够使得建设投资预算更加精确。
2.3对管理体制进行创新
完善工程管理制度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当前,作为建筑工程投资的主体,建筑企业对于工程质量的控制与项目的履约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中普遍存在着企业、项目与员工之间权责不明确的问题,以致不能协调这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难以形成完善的制约机制,从而限制企业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只有加强建筑工程管理体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在三者之间形成稳定的利益关系,化解矛盾。建立创新型管理体制的目的就是在使得已有的市场份额稳固的基础上,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增加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而实现这一目标,要求企业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动向,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4对企业技术的创新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施工技术是其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技术创新对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项目部门不仅代表着企业的实力,更代表了企业的形象。而且,技术创新在节约施工成本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就必须对技术进行创新。另外,建筑工程管理的顺利实施,也需要以现金的技术为依托,从而保证施工进度,提高工程质量,促进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
2.5对施工现场加强安全管理
为了保证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加强施工的安全管理势在必行,特别是对高危作业必须加强安全监督与管理。首先,在项目施工前,要对工地进行认真的考察,并将施工环境的地理特征做仔细勘察与详细记录,制定出防范安全隐患的措施;第二,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并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安全技术培训,通过考核后,方可上岗,切实将施工安全工作作为重点工作。
2.6对企业文化进行创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能够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因此企业文化的创新是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只有对企业文化进行创新,才能让企业充满活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其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企业文化的创新,需要做到两个方面:第一,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对企业的价值观机制进行创新。具体来说,就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做到奖罚分明,即对有突出贡献的员工,采取激励措施,而对工作不积极甚至有损坏企业利益行为的员工应当采取惩罚措施。将企业的利益与员工的个人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最终实现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张耀文.建筑工程管理体系漏洞及其规范化建设[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6):178-179.
[2]项民生.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3):256-257.
[3]雷勇.浅谈房屋建筑工程的经营管理[J].技术与市场,2012,(07):88-89.
[4]龚升乾.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15):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