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俊
(南京审计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210029)
学科交叉研究是当前的大趋势,要使翻译研究得到深入持久的发展,就必须把翻译和别的学科紧密联系起来,弥补其自身理论的不足。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翻译作为一种语言转换活动,本质也是语言的使用,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研究翻译有着重大意义和借鉴作用。语用学研究范围很广,礼貌现象是其中的热点之一。Verschueren 动态顺应论的提出不仅丰富了语用学研究的内涵,也为礼貌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更为翻译活动中的礼貌现象提供了阐释的依据。
衡量翻译作品的好坏,必须考虑很多因素。翻译本身就是一种顺应和选择,其中就包含了礼貌的动态顺应和礼貌策略的选择。《红楼梦》中的“老太太”是对贾母的中文礼貌称谓,杨宪益在翻译时使用了6 种不同的英文称谓。分析研究其选择过程中对各种语境的礼貌顺应,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礼貌是人类社会的共有现象,是社会成员间的交往得以正常进行的基础。语用学框架下的礼貌研究一直是热点,不同的学者对其定义有着不同的理解。Lakoff 把礼貌看作是一种行为准则,目的是为了“减少人际交往中的摩擦”。[1]64Leech 认为礼貌是以“建立并维持一个礼让的社会”为目的的行为准则,能使社会成员的交往在“相对和谐的氛围中”进行。[2]104Brown 和Levinson 于1978年发表了《礼貌现象——语言使用中的普遍原则》一文,就面子和礼貌问题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于1987年再次提出补充和完善。在他们的理论框架中,礼貌被认为是一种补救策略,用于抵销面子威胁活动(FATs)所带来的破坏作用。[3]62
基于不同的理解,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礼貌的语用研究。其中Brown 和Levinson 的“面子理论”,Leech 的“礼貌原则”和Scollon 的“礼貌系统”各具重要意义。
Brown 和Levinson 相关理论中最重要的核心观念就是“面子”,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将之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想要为自己诉求的公众自我形象”。[3]61在实际的交际活动中,这种自我形象可能被损害,也可能得以保持或增强。根据他们的观点,面子分为“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 和“消极面子”(negtive face)。“积极面子”指希望得到他人的赞赏和认可;“消极面子”则是希望维护自己的空间、行动自由及不受他人的强加,尤其是自己的行为不为他人所干涉或阻止。[3]62礼貌交际的目的就是要保留双方的面子,可以通过5 种礼貌策略来实现:直言策略(bald on record strategy)、积 极 礼 貌 策 略(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y)、消 极 礼 貌 策 略(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y)、婉言策略(implicating/off record strategy)和回避策略(refraining from the act)。其中积极礼貌策略也叫关联礼貌策略(involvement/solidarity strategy),消极礼貌策略也称作独立礼貌策略(independence/deference strategy)。
在Grice 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的基础上,Leech 经过归纳和整理,提出了礼貌原则,主要包括以下6 条准则:
1.得体准则(tact maxim):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让别人多得益。
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尽量少让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尽量少贬损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
4.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损自己。
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根据Scollon 的观点,根据是否存在三个变量:权力(power)、距离(distance)和强加程度(the weight of imposition)的差异,交际过程中有三种不同的礼貌系统,即:尊敬礼貌系统(deference politeness system)、一致性礼貌系统(solidarity politeness system)、等级礼貌系统(hierarchy politeness system)。[4]33在尊敬礼貌系统中,交际双方具有同等社会地位,不存在权力差异(–P),但是相互之间却有一定距离,彼此独立(+D),常常使用独立礼貌策略。在一致性礼貌系统中,交际双方既无权力差异(–P),又无距离(–D),往往使用关联礼貌策略。而在等级礼貌系统中,则是交际双方存在权力差异(+P),但之间不一定有距离(+D/–D),通常高位者使用关联礼貌策略,而低位者使用独立礼貌策略。
上述的面子理论、礼貌原则和礼貌系统一直是语用学的研究热点,引发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深化了人们对礼貌现象的理解,但是这些理论中也明显存在不足之处,遭到了一些质疑。波兰语言学家Wierzbicka 指出这些理论都是以英语文化 (盎格鲁文化)为基础的,陷入了“民族中心主义”的困境,从而使得“仅限于一个言语社区的言语行为(或礼貌)的普遍性原则形成绝对化”。[5]1207方宗祥指出“面子理论的提出是基于英语语料,研究的也仅仅是英语文化的礼貌现象,因此该理论深受盎格鲁文化价值影响,带有浓厚的盎格鲁中心主义思想,不能全面解释其他文化中的礼貌现象”。“Brown、Levinson 和Leech 都是把礼貌当作一种策略的运用来研究的”。[6]78朱小美认为“这种视角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她看来,“Leech 的礼貌原则主要论述的是绝对礼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语境,显得过于理想化”。而Scollon 礼貌系统探讨的三个核心变量,即权力、距离和强加程度,也显得过于单薄和简单化。[7]84
从上述的分析可见,随着礼貌研究的深入,脱离东西方文化背景差异现实的面子观、礼貌原则和礼貌系统等理论遇到了发展中的瓶颈,难以成为跨语言、跨文化的普遍性行为准则。在这种情形下,顺应理论的提出为现有的礼貌研究提供了突破樊篱、打破自身局限的契机。
Verschueren 的顺应论认为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是所有语言都具备的三种基本特性。[8]59-61言语交际行为可以从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动态顺应、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四个方面来描述和解释, 其中以动态顺应为核心。
言语交际行为中的礼貌现象既包括语言礼貌,又包括话语礼貌,而顺应理论在为整个语用学提供新的理论框架的同时,也拓展了礼貌研究的视野,为礼貌现象展示了新的描述和解释途径。礼貌是一种动态的顺应和选择,具体而言,是言语行为的主体在交际过程中具有礼貌交际的主观能动性和显著意识,通过选择不同的礼貌策略对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结构客体进行动态的顺应,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这就是礼貌顺应的内涵。不同的语境可参照Verschueren 顺应论中的语境观,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前者是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的总和;后者则指具体的语言渠道(linguistic channel),主要由篇内衔接(cohesion)、篇际制约(intertextuality)和线性序列(sequencing)三方面构成。任何礼貌现象的发生及礼貌策略的使用都是对不同层面语境的顺应。礼貌现象顺应的结构客体则是指礼貌交际中使用的语言及语言的各个层面。礼貌顺应不是某种单一而固定的选择过程,相反却是一种动态的顺应,既要考虑时间的顺应,又要考虑不同语境对礼貌语言和礼貌策略选择的制约,同时还要兼顾语言线性结构的灵活变化。而礼貌顺应得以实现的主观前提则是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即前面所说言语行为的主体在交际过程中具有礼貌交际的主观能动性和意识显著程度。不同的交际者主观能动性不同,礼貌意识显著程度有深有浅,直接影响到礼貌语言和礼貌策略的选择和使用。
礼貌研究和顺应论的结合克服了传统礼貌理论主要以英语为语料并局限于英语文化的不足。如同所有语言都具备的三种基本特性,礼貌也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乃至不同的言语个体,其礼貌言行的准则都不是单一或绝对的。相同的国家、民族和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也会有不同的礼貌准则。只有顺应了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结构客体,礼貌才不会空泛和抽象。而礼貌系统探讨的三个核心变量,即权力、距离和强加程度也只有顺应了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语境才具有实际意义。礼貌顺应的探讨弥补了现有礼貌理论的不足,在动态顺应的框架下考察礼貌有助于实现礼貌现象的跨语言和跨文化研究。
根据Verschueren 的顺应论,所有的语言使用都是动态顺应和选择的过程。涉及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翻译无疑也是一种顺应和选择。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过程是多层次全方位的顺应,礼貌顺应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如上所述,礼貌研究和顺应论的结合使得礼貌顺应具有了强大的阐释力和包容性,其作用不再局限于言语行为,采用礼貌顺应的视角来分析篇章翻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便以杨译《红楼梦》[9]中“老太太”一词的不同版本为例,参照顺应论中的语境观,来阐释翻译中不同语境下的礼貌顺应。
贾母,《红楼梦》中的主要角色之一,贾赦和贾政之母,宁、荣二府中辈份最高的尊长,贾府各级主子和奴仆皆尊称其为“老太太”。对于这样一个在书中不断出现的高频词,杨宪益和戴乃迭没有从头至尾都使用单一的英文对等词,而是根据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语境选择了不同的翻译方法。
(1) 贾政笑道:“到底是老太太,一猜就是。”(Chapter22)
“Trust you, mother, to get it right first time.”Jia Zheng smiled.
(2)林黛玉道:“……,老太太和舅母那日想是才拜了影回来,……”。(Chapter31)
“…,”put in Daiyu.“….I believe my grandmother and aunt had just come back from bowing to the ancestral portraits,…”
(3)宝玉道:“有些疼,还不妨事。明儿老太太问,……。”(Chapter25)
“….”Baoyu assured her.“Tomorrow if grandmother asks, ….”
(4) 王夫人见贾政不自在了,便替宝玉掩饰道:“……。”贾政道:“老太太如何知道这话,一定是宝玉。”(Chaper23)
….(Jia Zheng retorted)“Such a name would never occur to the old lady.This must have been Baoyu’s doing.”
(5)林黛玉道:“也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Chapter28)
“Not much,”the girl answered.“The old lady wants me to try Doctor Wang’s medicine.”
(6)王夫人道:“凭老太太爱在哪一处,就在哪一处。”(Chapter 38)
“It’s up to you to choose, madam,”said Lady Wang.
(7) 王夫人忙又笑道:“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Chapter35)
“….”put in Lady Wang.“The old lady’s often told me privately how good Baochai is.…”
(8)探春宝钗等都笑道:“老太太不用急,……”(Chapter70)
“Don’t you worry, madam,”said Baochai and Tanchun.“….”
(9)宝钗一旁笑道:“……,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Chapter35)
…Baochai said playfully,“…, however clever Cousin Xifeng may be, she’s no match for the old lady.”
(10) 凤姐儿笑道:“我倒不派老太太的不是,老太太倒寻上我了?”(Chapter46)
“I haven’t said a word against you, madam,”retorted Xifeng laughingly,“ but now you’re trying to put the blame on me.”
(11)薛姨妈只答应“是”,又说:“老太太偏心,……。”(Chapter46)
Aunt Xue murmured agreement, then added,“I wonder if you’re not, perhaps, rather partial to the wife for your younger son, madam?”
(12)周奶娘笑道:“老太太没有看见衣服都带了来,……?”(Chapter31)
“Your Ladyship hasn’t seen all the clothes we’ve brought,”replied Nanny Zhou with a smile.“….”
(13)……茗烟包着书,又得意道:“……,当着老太太问他,岂不省事。”(Chapter9)
The page did so, saying exultantly,“…, and you can question her in the Lady Dowager’s presence.”
(14) 紫鹃刚拿进茶来,……,便道:“……,老太太那里叫呢。……”(Chapter81)
“…,”she said to Baoyu.“The old lady’s been asking for you, ….”
以上例子中杨宪益共使用了6 种不同的英文称谓来翻译同一个中文称谓语“老太太”:mother、grandmother、madam、Your Ladyship、the Lady Dowager以及the old lady。这些英文称谓语之间的差异以及杨宪益翻译中做出不同选择的原因是什么呢?把顺应论引入礼貌研究,用礼貌顺应的概念来进行阐释,这个疑问就能得到比较满意的解答。
具体而言,礼貌言语对交际语境的顺应包括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的礼貌顺应。
1.社交世界的礼貌顺应
顺应论中的社交世界是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7]82《红楼梦》 这部小说的时代背景处在封建社会制度下,贾母和两府众人之间的社交世界遵循着“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10]12的礼仪规范。原著中所有人在谈及贾母时,不论当面还是背后,也不论是主子还是奴仆,均使用了“老太太”这个称谓。哪怕亲近如贾政、宝玉、黛玉等,也都是如此。这一称谓反映的不是亲属关系,而是贾母的年龄、性别和社会等级,充分地顺应了宗法社会的等级制度要求和礼仪准则。
而在将“老太太”这一中文称谓翻译到英语的过程中,杨宪益对“老太太”一词做出了不同的处理,揭示了在贾母和两府众人之间的交际语境中存在显著的权力差异(+P/–P)和距离差异(+D/–D),具体而充分地阐释了翻译中社交世界的礼貌顺应。
图:贾母与府中众人在礼貌系统中的变量差异
从权力的差异来看,上述例句中出现的宝玉、黛玉、贾政、王夫人、王熙凤、探春、宝钗和薛姨妈都处于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上层,属于统治阶级。因此,他们和贾母之间并无权力差异(–P)。
虽然权力差异不存在,但上述众人和贾母之间的距离却有所差异,亲疏关系并不相同。对《红楼梦》有所探究的细心读者不难发现贾母在整个家族中最为溺爱的就是宝玉,黛玉虽然是外孙女,在诸多亲孙女中也是贾母最关心最疼爱的一个。根据中国的家庭传统,老年人和孙辈之间总是隔代更亲。因此宝玉和黛玉在上图中能越过王夫人和王熙凤,和贾母的距离更为亲近。同时,贾母也是一个比较偏心的母亲,在长子贾赦和次子贾政之间,她显然偏疼次子。由此可以看出,在荣、宁二府中,就交际语境中的心理世界而言,上述3 人是贾母最亲近的家庭成员。也可以理解为在面对贾母和其展开的交际活动中,这3 个人态度最为亲密(–D)。
相比之下,王夫人和王熙凤虽是贾母所看重的儿媳、孙媳,探春虽是贾母的亲孙女,但与贾母的关系比起来并不及宝玉3 人亲近,也即是和贾母之间存在距离。宝钗和薛姨妈等只是贾母的亲戚,距离更大(+D)。
而例子中的鸳鸯、紫鹃、刘姥姥、茗烟、张道士等人都处于社会的下层,并不属于封建贵族统治阶级,和贾母之间即存在权力的差异,又存在距离的差异(+P,+D)。
根据上图的总结,并参照Scollon 对礼貌系统的划分,可以看出贾政、宝玉及黛玉3 人和贾母之间的交际属于一致性礼貌系统(–P,–D),上述例(1)、(2)、(3)中的“mother”和“grandmother”使用了表示血亲关系的亲属称谓称呼贾母,采用了关联礼貌策略,也即积极面子的言语策略,体现了3 人和贾母之间的亲密关系,揭示他们同属一个圈子。
王夫人、薛姨妈、王熙凤、探春及宝钗5 人与贾母之间的交际属于尊敬礼貌系统(–P,+D),上述例(6)至例(11)中的“madam”、“Your Ladyship”以及“the old lady”使用了不能表示亲属关系的尊称,采用了独立礼貌策略,也即消极面子的言语策略,既表明了她们对贾母的尊重,同时揭示了其与贾母之间的距离。
而周奶娘、紫鹃和茗烟则代表了贾府众多的各级奴仆,他们和贾母之间的交际明显属于等级礼貌系统,上述例(12)、(13)、(14)中的“YourLadyship”、“the old lady”以及“the Lady Dowager”都是尊称,其采用的独立礼貌策略体现了他们和贾母之间的等级差异。
综上,英文译本中上述众人对贾母称呼的不同体现了杨宪益对原著的精确理解,顺应了他们与贾母之间的社交世界。
2.物理世界的礼貌顺应
“物理世界指绝对和相对空间和时间等,包括事件、说话、指称的时间和空间以及交际双方在物理世界中所处的位置、体态语、交际双方的生理特点和外表形象等”。[7]82在杨宪益的译文中,贾府众人在和贾母当面进行言语交际时使用的称谓语与他们在贾母不在场时所使用的称谓语通常不大相同。对于言语行为中的发话人而言,直接受话人不同,交际语境中的物理世界就不相同,必须采用不同的语言策略和礼貌策略,如上述例(1)和(3)中贾政对贾母的称谓。例(1)中贾政和贾母面对面直接进行言语交际时称其为“mother”,使用的是亲属称谓和关联礼貌策略,目的是体现儿子对母亲的亲情。而在例(3)中,贾政和王夫人谈起贾母时称其为“the old lady”,使用的是尊称和独立礼貌策略,目的是维护贵族之家的礼仪和封建宗法制度。例(2)和例(5)中黛玉对贾母的称谓也在近似的情况下从“grandmother”变成了“the old lady”。对比(6)、(7)中王夫人对贾母的称谓和(8)、(9)中宝钗对贾母的称谓,也可发现从“madam”到“the old lady”的转变。虽然都是尊称,采用的都是独立礼貌策略,但是一个是直接称谓用于第二人称,一个是间接称谓用于第三人称,在不同的物理世界中动态地实现了礼貌顺应。
3.心理世界的礼貌顺应
交际过程中的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双方的个性、情绪、信念、愿望和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7]82是交际行为的内在推动因素。上文已经分析过例(2)和例(5)中杨宪益选择了“grandmother”和“the old lady”两个不同的称谓来顺应不同的物理世界,事实上这种选择同时也顺应了黛玉的心理世界。作为父母双亡,不得不投奔亲戚的黛玉来说,寄人篱下的境遇使得她的心理世界极其敏感,言行举止处处谨慎。贾母是其在贾府中最大的依靠,因此在和贾母直接交际言语中使用的“grandmother”采用了亲属称谓和关联礼貌策略,顺应了其需要亲近贾母的心理世界,以在“男男女女都是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红楼梦》,第七十一回)”的贾府中立足自保。同样是为了自保,在和第三方进行言语交际谈到贾母时,杨宪益让黛玉选择了“the old lady”的第三人称尊称和独立礼貌策略,不仅表示了对贾母的尊重,同时也顾及了其谨言慎行、避免招人嫉恨的心理世界。
事实上,交际语境中的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并不是相互孤立、彼此隔绝的封闭领域,而是互相交织、互相影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对交际语境中的礼貌顺应也不能进行孤立地分析。如上述例子中,林黛玉所处的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必定会对她的心理世界产生影响,所以她对贾母的称谓是对三种世界多层次全方位的顺应。
语言礼貌是言语交际行为中礼貌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涉及两种语言间的转换,必须考虑到语言语境中的礼貌顺应。根据顺应论的观点,语言语境即上下文,“包括对所使用语言掌握情况和对语言交际上下文的了解,它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11]141这就意味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对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差异了如指掌,在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无论是篇章结构、句式语气,还是字词感情色彩,其选择必须考虑到语言语境变化及特征”,[11]141从而实现语言语境上的礼貌顺应。
汉语是意合 (parataxis) 语言而英语是形合(hypotaxis) 语言。从词汇层面上看,汉语重重复(repetition),英语重替换(substitution)。《红楼梦》书中无数次重复“老太太”这一称谓,而杨译中则根据上下文语境不断进行替换,针对目的语语言结构客体的特征做出了主动顺应。
“The Lady Dowager”是杨宪益译文中使用较多的一个称谓语。贾母是荣宁二府的老祖宗,地位尊贵,在封建宗法制社会中,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长。根据Cambridge Dictionaries Online 的解释,“dowager”即“a woman of high social rank whose husband is dead but who has a title and property because of her marriage to him”。对《红楼梦》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个定义与贾母的身份地位完全匹配。她是荣国公贾源的长子贾代善之妻,原为金陵世家史侯的小姐,精明能干,居于贾家最高统治者的地位。杨宪益译文使用的这一称谓顺应了贾母的真实身份,体现了翻译中的篇内衔接。
在杨宪益提供的6 种英文替换中,还有一个“Your Ladyship”。按照英语语言的语法规则,既然面对面的直接交际中能称贾母为“Your Ladyship”,那么在和第三方的言语交际中间接提到贾母时便可称其为“Her Ladyship”。但是杨宪益的整个译本都没有出现用“Her Ladyship”间接指称贾母的情况。原因是王夫人的地位也可以被称作是“Her Ladyship”,所以为了避免歧义,杨译全文只用了“Your Ladyship”直接指称贾母,而所有的“Her Ladyship”都是间接指称王夫人。这种看似与语法相悖的言语行为实际上就是篇际制约的结果。
礼貌是一种人类社会普遍共有的行为,但现有的礼貌观点和理论则多以英语言文化为重心,不具有普遍规范力。只有把礼貌研究和顺应理论结合起来,才能使礼貌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翻译本身就是动态的、多维度、多层次的顺应和选择,礼貌顺应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只有顺应了文本中的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才能动态地实现翻译中的礼貌顺应。以杨宪益《红楼梦》译文中“老太太”这一称谓语为例,具体阐释翻译中礼貌对各种语境的顺应,以期对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产生积极的作用。
[1]Lakoff, Robin.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 [M].New York:Harper and Row, 1975.
[2]Leech, 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London: Longman Group Ltd.,1983.
[3]Brown,P.& Levinson,S.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Ron Scollon&SuzanneWongScollo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5]Wierzbicka, A.Australian Cultural Scripts–Bloody Revisited[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2(34).
[6]方宗祥,彭珊.面子理论及其局限性新探——基于盎格鲁中心主义思想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7]朱小美,阚智文.顺应性理论对礼貌的构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8]Jef 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9]Cao Yueqin and Gao, E.A Dream of Red Mansions[M].Yang Xianyi, Gladys Yang,trans.Beijing: Foeign Languages Press,1994.
[10]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11]钟文.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