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佳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 300387)
让·保尔·萨特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戏剧家,他一生勤于著述,在汗牛充栋的作品中,无不表达着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其中“人与人的关系的本质是冲突”就是他的一个重要观点,这在戏剧《隔离审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部内涵丰富的哲理剧,充分表现出紧张、冲突的人际关系,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释《隔离审讯》中紧张、冲突的人际观。
在萨特看来,他人与我是同等重要的两个独立的个体,我不能阻碍他人的行为,更不能控制其思想,“我唯一能遇到的是我的意识,但是他人是我和我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1]。我因做一个笨拙的动作而被人发现,这使我感到羞耻,其原因是我向他人显现,而通过他人显现的本身,我对我自身做出了判断。“而人的存在不是一个纯粹的孤立的环境中,人们总处于一种处境之中,它包括存在在这个世界所必须对付的所有材料,即包括世界上的各种物、人、自己的过去的存在,他人的存在等”[2],那么以自由为本质的自我与他人在发生关系时,势必会产生冲突。萨特指出“人与人的关系的本质是冲突”,“冲突是为他存在的原始含义”[3]。这种复杂又紧张的人际关系在其戏剧《隔离审讯》中得以充分地展示,正如文中流传至今的名句“他人即地狱”。
作品中描写了一男二女加尔森、伊奈司、埃斯泰乐,死后被打入地狱,然而他们未被用刑,也没受任何皮肉之苦。在地狱即第二帝国时期风格的客厅里,没有尖头桩、铁皮架、皮漏斗,它仅仅是被灯光照得日夜通明,让人永无睡意,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最终伊奈司指出这场互审的性质:“咱们每个人都是其他两个人的刽子手”。地狱不在别处,地狱便是他人,人与人紧张、冲突的关系,足以将人万般折磨,如受地狱之苦。
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审视且互为独立的,他人既可以把我当作一个客体来审视我,我也可以把他人当作一个客体,恢复我的独特性。若每个人都力图保持他自己的主体性而把他人当作客体,当作对象,在双方不能互为主体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是“主奴关系”。在他人眼中,我是万物中之一物,我是他的奴隶;而在我的目光中,他是我的奴隶,我则是主人,我与他人都在竭力奴役彼此。“一切对我有价值的对他人都有价值,然而我努力把我从他人支配中解放出来,反过来力图控制他人,而他人也同时力图控制我”[4]。如此他的存在于我是一种永久的威胁,人与人的交往总会处于一种紧张、冲突的状态。
加尔森是逃避兵役的叛徒,为了在地狱中不被揭短,保持缄默,对于埃斯泰乐的示爱他无动于衷,唯一对他有价值的东西仅仅是想从伊奈司口中听到自己是英雄的话语。而对于犯有溺婴罪的狠心母亲埃斯泰乐,她一方面要摆脱伊奈司的纠缠,一方面要想方设法控制加尔森,三人之间处于一种相互控制、争夺、摆脱的状态中。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总被他人夺走,自己既要从他人的支配中解放出来,又要力图控制于己有价值的东西,人们周围处处有陷阱,每个人都是对付他人的陷阱。
该剧中地狱里每个人的所作所为永远逃离不了其他另两个人的视线。“我是他人注视和评判的对象,他人也是我注视和评判的对象,他人的注视对我赤裸裸的身体,把我的身体制造,为如其所是的东西,并且是把我看做是我永远看不见的东西,在他人掌握了一个秘密:我所是的东西的秘密”[4]。然而我不知道他人如何审视我,我只能活在别人的审视的目光里,通过别人对我的审视、评判、看法,来认识自己。
加尔森明明是个逃避兵役的叛徒却吹嘘自己是个高贵的和平主义者,明明是个胆小如鼠的懦夫却做了三十年的英雄大梦。他已是死人,任由活人评说,世人对他的所有看法已统统收入脑袋里去,事已成定局,加尔森无力改变人们的看法。然而在只有三个人的地狱中,伊奈司又抓住了他,伊奈司“其实多软弱无力呀,不过是一口气;不过是一道看着你的目光,一种想着你的惨淡的思想,就让加尔森永远逃脱不了地狱。”[5]加尔森力图改变伊奈司将其视为懦夫的思想,可是思想用手抓不到,除了说服之外,别无他法。这种完全依附于他人对自己的评判的行为,其后果是自己不再自由,事事受他人束缚,且生活度日如年,如受地狱之苦,备受煎熬。人与人之间本就是一个相互审视,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他人我便失去了依托和参照,他人使我存在,并且正是因此占有了我,并且这种占有不是别的只是意识占有了我。我无法逃离别人对我的审视,只能围绕着各种有着不同思想的人们生活,同样别人也是我注视和评判的对象。故而,人与人之间相互批评、审视、猜忌,这种不和谐的关系于己于他都是一种威胁,他人于我,“地狱是他人”,我也决没有资格说:“天堂就是我”。
以上三个方面充分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冲突、紧张的关系。然而尽管人们之间有冲突,但人是社会性的存在,想完全割断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不现实的,唯有将自己融入集体之中,在维护个人自由的同时,为集体的共同自由而奋斗,才能尽量减少彼此冲突,达到和谐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