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长梅
(安徽省桐城市文化馆 安徽 桐城 231400)
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是对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势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促进群众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渠道。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自产生后便受到人民群众的接受和喜爱,并一直传承下来。虽然岁月久远,但各种群众文化的习俗仍然保持了古老的风格特点。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中华各民族的群众文化一直在蓬勃发展中。群众文化犹如历史长河中色彩斑斓的长绸,一脉相承又丰富多彩,永不停息又奔涌向前。如赛龙舟习俗的沿袭就是文化传承现象的一个例证。如今,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在中华大地上如鲜花竞放, 甚至传向世界各地。充分挖掘与传承民间文化资源,是繁荣文艺创作,打造文化精品,铸造文化品牌和繁荣乡村文化生活,建设乡镇民间文化阵地,为旅游经济服务及理论探索等方面的创新,从而促使民间艺术达到繁荣之目的。
首先,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必要途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为世界人类文化作出的贡献,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各个名族创造群众文化的历史年代不同,群众生存居住的地理区域不同,同时各个民族文化艺术创造的精妙程度各异。因而,任何一个民族民间民俗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群众文化价值和高雅程度之分。因此,我们对待各个民族的群众文化都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究其根本,群众文化来源于人民群众,是社会人文文化本质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追求。因而,我们要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就必然要发展群众文化事业。
其次,传承民族民间民俗特色文化是发展群众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群众文化既是各地群众的一种地方文化,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性文化,因而它贯穿于人民群众生活、生产活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广泛性。我国拥有56个不同的民族,有13亿人民的大国,各民族群众文化覆盖范围广,群众文化全民参与率最高,也是其他文化无法比拟的。这个特殊的国情,多姿多彩的群众文化决定了我们要想全面建设好我们伟大的新时代的国家,就必须高度重视群众文化,重视群众文化的建设,利用文化的力量,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人们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
此外,不断创新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内在动力。群众文化创新不是凭空创造的过程,它需要有一个传承的基础,只有在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创新。传统文化中有很多闪光的因子,这些因子都是推动民族民间文化建设的动力,是我们必须传承的民族瑰宝。尤其是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我们更要强调各民族的新一代对于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就是要弘扬其中富有生命力的先进文化成分,抛弃其落后成分,坚持批判、创新、继承、弘扬的鲜明态度,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的同时,着力探索和创造民族民间文化建设的新形式、新方法、新手段,把继承传统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寓个性、特色于共性和发展进化之中。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看待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
对待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群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我们同样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面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习俗,要辩证地认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这样群众文化才能更加健康发展。
2.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有利于发展地方经济。
我们社会生活的共同目标,就是要创造人民群众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发展经济一直是个硬道理,任何工作都必须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中心来开展,民族民间群众文化传统的传承也是如此,否则就会失去其意义。显然,民族民间群众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地方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当前许多地方政府利用当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提高地方知名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成功例子并不鲜见。这种地方特色群众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传承和保护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有利于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实现。
3.根据地方经济实力和轻重缓急原则,采取不同的传承和保护措施。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才能更好地传承民族民间群众传统文化。显而易见,个别地方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都不能解决的地方,是不能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中做出卓越成绩来的。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品的传承保护要不拘一格,最大限度地为现代化服务,而不是为现代化经济建设制造障碍和阻力。这样群众文化才能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健康发展、繁荣昌盛。
[1]甘淑红.新形势下如何开展群众文化工作.青年文学家,2006,10.
[2]陈勤建.周晓霞,《略论民俗与民族精神》[N].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