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嵊州市教研室 浙江嵊州 312400)
一道三角考题的编制与思考
●施哲明
(嵊州市教研室 浙江嵊州 312400)
浙江省的数学高考连续多年在解答题的第一题考查解三角知识,主要考查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面积公式、三角公式恒等变形的技能与运算能力.这类问题在已知条件、所求结论中往往会涉及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三角形的面积以及有关最值问题.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充分利用三角形的几何特征,画出图形进行分析;其次,在边、角混存的等式中,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以达到边或角的统一.这已经成为师生的一种共识.然而,在2012年3月份参加一次高三数学模拟考试的命题中,笔者经历了一个三角试题的产生过程及由此带来的一些思考,与广大同行分享.
(2012年浙江省嵊州市高三数学模拟考试试题)
所以
由余弦定理,得
又已知c=1,故
再由sin2C+cos2C=1,得
从而
a=1.
说明在用面积公式的时候,用任何一个内角都可以作为夹角.
解法2由面积公式,得
又由余弦定理,得
消去a2,得
即
c2=a2+b2-2abcosC,
b2=a2+c2,
因此
如图1,设想在△ABC中,边c的长度给定,若面积又给定,则△ABC的高就为定值,从而点C就在与AB平行的直线l上运动.若再添加a与b的某种关系,那么这个三角形可解,这样就有了最初的题型(例2).
图1 图2
第(2)小题的设想过程:在c=1的前提下,若角C也是定值呢?如图2,由正弦定理可知,△ABC的外接圆就确定了,这样就可以求出这个外接圆的半径,即
设外接圆半径为r,则由正弦定理,得
进一步思考:若边c的长度不定,而角C是定值呢?
当角C确定时,CA,CB就成射线状.若再限制a,b之间的关系,则角A,B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这样就有了例3:
思考1本题的设置过程是通过几何图形得到的,那么能不能通过几何的方法来完成这个题目的解答呢?经过思考之后,笔者又给出下面的解法.
解(1)如图3,过点C作AB的垂线,垂足为D,则由面积可知,
设BD=t,则
b2=(1+t)2+h2,a2=t2+h2,
图3 图4
(2)如图4,在AC上取一点E,使得EA=EB,则
cos(B-A)=cos∠CBE.
过点B作AC的垂线,垂足为D,则
设DE=t,则
即
整个解答过程中没有用到任何三角公式,只是利用最原始的三角函数定义,结合几何图形来完成.或许教师在之前就有这种想法了,但是学生很难想到.
思考2学生平时习惯模仿,教师习惯运用题海战术.可遇到这样的问题,几乎没有学生会从几何的角度来思考,这是为什么呢?这对教师来说,是成功还是失败呢?至此,读者可能会问,是不是仅对这个题目而言可以用这种方法呢?我们再看2012年浙江省数学高考理科卷中的三角试题:
(1)求tanC的值;
先给出参考答案,显然这是一种常规解法.
即
从而
说明解法1利用平时教师所教、学生所学,通过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面积公式所得.但是,若从几何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是否可行呢?
图5 图6
其次,△ABC的3个角都已经固定,但是边长不定,因此可以作一系列与直线BC平行的直线(如图6所示).若把BC固定,则三角形的3条边都确定,从而面积也为定值,这样也就有了第(2)小题.
基于上述分析,得到下面的几何解法.
图7
解法2(1)在图7中,过点C作AB的垂线,垂足为D;过点B作AC的垂线,垂足为E.
又设BD=t,则
在△ABE中,可得
从而在△BCE中,
在△CDB中,
故
说明(1)运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几何图形均可解答此题,从避开解法的繁简而言,解法2恰好是此题的本源所在.
例5在△ABC中,角A,B,C对应的边分别为a,b,c,且2acosC=2b-c.求角A的值.
(2013年浙江省嵊州市高三数学模拟考试试题)
图8
解如图8,作BD⊥CA.设CD=t,则
t=acosC,AD=b-acosC,
而
例6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B=60°.
(2)若b=1,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2013年浙江省绍兴市高三数学模拟考试试题)
解(1)如图9,作AD⊥BC于点D.由已知B=60°,得
tanA= tan(30°+∠CAD)=
故
A=45°.
图9 图10
(2)若b=1,B=60°(如图10所示),可知点B在以AC为弦的圆周上运动.当点B在AC的中垂线上时,即△ABC为正三角形时面积为最大,且最大值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