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历史必由之路与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统一

2013-10-26 06:42:48蓝蔚青
观察与思考 2013年8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共产主义恩格斯

□ 蓝蔚青

习近平总书记在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①“中国梦”,这是对近代以来多少代中国人的共同理想的精辟、深刻、凝练、形象的概括。她是国家富强之梦、民族振兴之梦、人民幸福之梦,是中华民族的“最大公约数”,是形成社会共识的基石。她鼓励和支持每个公民在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引导下,以合法手段追求个人和家庭的幸福生活,并努力为这样的理想追求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它用“大我”的梦引导、提升“小我”的梦,又用无数人实现“小我”的梦的实践支撑“大我”的梦的实现,两者相辅相成,体现了中华文明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倡导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相统一的价值导向。总之,“中国梦”亲民,包容,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和吸引力、凝聚力、号召力、整合力,在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华侨华人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正确理解和阐释“中国梦”,必将对凝聚中国力量发挥巨大的作用。

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的追梦史证明,实现中国梦必须有正确的路径选择。经过曲折的探索,我们终于找到了这条正确的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主席又对“中国梦”的内涵作了明确的阐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①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第1版。

实现中国梦,必须处理好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所体现的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性,与各国发展道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的关系,做到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相统一。如果只讲多样性,不承认人类文明的普遍规律,自说自话,我行我素,那就只有中国特色,没有社会主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了一个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的“筐”,社会主义就变成没有规定性的东西,实践中就会“脚踩西瓜皮,滑到那里算那里”。当然,我们也可以把目标定为纯粹中国话语的“小康社会”。但要进一步走向天下大同,那又要涉及到普遍规律,除非这个“天下”只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其实,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百年目标中,“社会主义”和“现代化”都是有参照系的。我们的几代领导人一以贯之的怕被“开除球籍”的焦虑,并不是担心中华民族被灭族,而是担心过于落后沦为“异类”。这说明他们心目中都是有“参照系”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词是“社会主义”,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并且把它作为一项根本原则。其立论依据就是: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进步的社会制度,人类社会必然走向社会主义并进一步走向共产主义,这是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普适性的客观规律。承认这种客观必然性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哲学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结论。

所以,讲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决不能排斥和否认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个普遍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哥达纲领批判》中讲的很明确,而且这一发展趋势已经在发达国家的社会生活中愈来愈多地显现出来,证明它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如果还想自称是马克思的学生,就决不能忽视现实生活中的这些客观事实。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而不是空想,就是因为恩格斯所说的:“我们关于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9-420页。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再次强调了马克思主义预测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这一科学方法。他说:“究竟根据什么材料可以提出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发展问题呢?这里所根据的是,共产主义是从资本主义中产生出来的,它是历史地从资本主义中发展出来的,它是资本主义所产生的那种社会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丝毫不想制造乌托邦,不想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问题,正象一个自然科学家已经知道某一新的生物变种是怎样产生以及朝着哪个方向演变才提出该生物变种的发展问题一样。”③《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6-187页。因此,我们需要对发达国家的社会现象作科学研究,分清哪些是属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属于马克思所说的“自然历史过程”,哪些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弯路、邪路,哪些是人家曾经走过弯路、邪路后来又改邪归正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决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混为一谈,把西方的特殊当成一般,把反对照搬那些受制于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具体做法,歪曲成反对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把已经被实践证明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三个代表”要求的改革措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应做法简单类比后加以否定。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非常明确地讲过:“工业较发达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页。这些话应该说属于马克思主义的ABC。但是这些年来我们在强调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的同时,对普遍规律讲少了,有些人甚至以前者否定后者。例如有的论者把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里反对“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解释为马克思认为他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规律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不适用于东方社会,这最起码是对马克思这份信稿的误读。这份信稿的主要观点是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把他对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分析机械地套用到一切国家。同时他又在信稿中一再强调“那些铁面无情的规律的支配”作用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1-342页。。在现实生活中,忽视普遍规律在不少人头脑中激发了跳过或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的幻想,以致于把那些不可避免的痛苦归咎于我们党的过失,特别是归咎于改革开放。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应该承认,我们过去在参照系的选择上是有过失误的。这个失误不在于按照普遍规律选择参照系,而是误解了普遍规律。一是把特殊和偶然当一般,把苏联的具体做法甚至错误做法作为参照系,照抄了苏联的许多不正确或有很大局限性的具体做法;二是时间坐标错位,超越阶段,不承认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决定作用,急于求成;三是忽视了价值理想,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当成制度理想。对于这一点教训,过去总结得很不够。

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共产主义理想时,所讲的基本上都是价值理想。其实社会主义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与个人主义相对立的价值观、价值理想提出来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使美好的价值追求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有了实现的可能性。同时,科学社会主义没有抛弃不成熟的前辈思想家的价值理想,而是把他们的大部分内容作为思想精华继承下来。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道路的理论,也是最有普世情怀的理论,它始终把人的解放程度作为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尺,人类的彻底解放就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价值理想,它与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内在统一的。《共产党宣言》用一句话概括了共产主义理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恩格斯在逝世前不久写的一封信里说,如果要用最精练的语言来概括未来新社会的特征,那么最合适的就是《共产党宣言》中的这句话。马克思更多的是用“自由人的联合体”,“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这些概念来指他们为之奋斗的新社会。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也把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概括为:到那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7-758页。“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7-758页。上述经典性的论述充分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阐述,主要是价值理想。恩格斯还明确宣布:“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8页。正因为这样,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就没有受到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局限,没有像空想社会主义那样成为乌托邦,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彰显出其思想的深刻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当然,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观,我们反对“制度虚无主义”。但社会主义的制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从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且根据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不断加以修正。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理想则是一脉相承的。在民主革命时期,尽管我们的直接目标并不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但当时的共产党人是有共产主义理想的,这个理想不仅体现在党的最高纲领中,而且更多的体现在为人民服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价值追求中,而这种价值理想是直接指导当时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毛泽东著作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老三篇”,讲的都是共产党人的价值理想而不是制度理想。几百年来,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一直指导着社会主义的制度设计,引导、鼓舞和支撑着一代代社会主义者前赴后继,不懈奋斗,并作为一面光辉的旗帜吸引着愈来愈广大的群众。制度是价值的外化、价值的躯壳,是实行价值理想的保障;而价值是制度的灵魂。制度失去了价值理想就会“失魂落魄”,失去意义,徒具形式。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决不意味着在制度建设上墨守成规,作茧自缚,而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为指导,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改革和完善,推动社会主义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形成和健全。在现阶段,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想,以中国人民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和具体利益冲突的最小化作为价值目标来改革和设计制度,制定政策,建设一个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人人享有美好生活的和谐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第1版。这可以说是深得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们要突出这样的价值理想,因为它是一以贯之的,始终有效的,便于检验的,既难以空谈和忽悠,也不会搞成空想误导实践。

其实,十二年前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已经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了。他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简单。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全面和深刻得多了。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上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以往的经验教训已充分说明,这样做很容易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大家都应该深刻认识这个道理。”②《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页、第272页。他在这里所强调的,也是共产主义的价值理想而不是具体的制度设计。也正是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他总结我们党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页、第272页。“三个代表”本身就是一个价值标准。不少人用制度理想去衡量它,对“三个代表”感到不解,甚至提出了种种质疑。而从价值标准、价值理想的角度去理解“三个代表”,那就顺理成章了。实现中国梦,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更加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

突出价值理想,也是充分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先哲关于理想社会的最有代表性的阐述,见于《礼记·礼运》的《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④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69页。这里并没有具体的制度设计,讲的都是价值理想、道德境界。而且追求这种价值理想,完全可以从当下、从每个人做起,而不应推到遥远的未来,这就是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

社会主义价值理想,也应该成为中华民族对世界的重大贡献。前不久刚刚去世的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一句流传很广的话,“中国不可能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我相信我们完全能打破这一“撒切尔魔咒”。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对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作了很好的概括,要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对这些价值理念的普适性应该有充分的价值自信。只要我们自觉践行并在世界上积极倡导这样一些价值理念,占领价值观的制高点,必定能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使我们在国际交往中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合法权益,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言行,以及我们在国内的道路选择和制度选择,在国际上获得愈来愈多的人民群众的理解和赞同,使我们的朋友愈来愈多,敌人愈来愈少。这是我们最重要的软实力。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大视野来看,凭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方位的巨大成就,推动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全球影响不断扩大,进而对世界各国人民的道路选择提供有益的启示,这是中国这个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的世界性历史责任!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共产主义恩格斯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少儿美术(2020年6期)2020-12-06 07:37:14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抉择
全国新书目(2016年3期)2016-04-20 23:38:10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人民出版社
全国新书目(2014年7期)2014-09-19 20:49:20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探索(2013年1期)2013-04-17 03:3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