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浙江实践

2013-10-26 06:42邢恒超
观察与思考 2013年8期
关键词:组团式村务网格化

□ 邢恒超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这是从政治的高度、全局的高度、战略的高度,指出了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明确了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紧迫性。

群众路线的基本含义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所有工作的生命线。早在20世纪60年代,作为全国社会综合治理样本的“枫桥经验”,就是浙江贯彻“从群众中来”最典型的例子;同样,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开展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背景下的浙江干部参加劳动,得到了毛泽东的直接肯定与大力举荐,他一口气写了约1300字的长篇批语,史称“五九批示”,这也成为浙江贯彻“到群众中去”的一个生动典范。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首要选择、把群众权益作为优先考虑、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形成了许多新的做法和经验。

一、一切为了群众——“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它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必须时时想到群众,事事关注群众,通过了解人民所想、所需、所盼,作出符合法律、政策,合乎社情、民意的决策;通过推进工作,推进项目,夯实造福群众的物质基础;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增进与群众之间的感情,增强广大群众对党委、政府工作的信任;通过与广大人民群众交朋友、结对子,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从而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007年底,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桃花镇党委针对社情民意不明了、干部服务管理不到位、群众诉求渠道不畅通等社会转型时期的新问题,大胆打破传统的基层管理服务模式,将全镇分成40个管理服务网格,所有居民被纳入单元网格中,每个网格配备一支服务团队,团队里有乡镇干部、社工、民警、教师、医生等。他们进村入户,了解民情、倾听民声,解决问题。这就是极富时代气息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其精髓所在就是“一切为了群众”。

2008年8月,舟山市总结了桃花镇的做法,以为民、便民、惠民为宗旨,在全市推广实施“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采用“服务团队+党小组”的组团模式,在每个网格组建一个素质高、业务精、作风好的服务团队,对网格内的居民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动态管理和服务。

桃花镇的创举,引起了浙江省委的高度重视。时任省委书记赵洪祝专程赴舟山市普陀区考察调研“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要求总结完善舟山的改革实践,并在全省推广。2009年8月11日,省委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专门在舟山召开全省“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现场推进会。随后,在全省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电视电话动员大会上进行重点部署,把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作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推进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有力抓手和有效载体,在浙江省全面推行。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在为民服务、平安建设、改进干部作风、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快在全省得到推广,还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杭州市通过深化完善“片组户”民情联系服务制度,在全市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制度,完善了以乡镇(街道)干部驻村联片、村(社区)“两委”干部为片长、村属(楼道)党支部为基础、全体党员为骨干的基层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制度。宁波市建立完善以党建为核心、区域管理服务为依托、团组管理服务为基础、志愿者奉献服务为补充的“区域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志愿者奉献”工作机制。衢州市在全市农村(社区)全面推行以“建立民情档案、定期沟通民情、为民办事全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三民工程”,消除管理“盲区”和服务“真空”,一大批矛盾和问题被处理在萌芽状态。嘉兴南湖区探索建立了由区、镇、村三级共600名干部作为联户干部、一对一联系600中心户的“六六群众工作制”,把群众工作和信访工作融为一体。湖州市深入实施“双千万结对帮扶工程”,由基层党组织、网格团队成员与1525名困难党员、17092名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帮助解决各类困难3382项。诸暨市针对当地工业企业多、外来人口多的情况,建立了常住人员、辖区单位、特殊群体等三本账,并依托“96345”等便民服务中心平台,设立社区信息中心、村级信息网络,业务功能基本涵盖社区(村)常规工作。

一个源于基层的创举,最后上升为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宝贵经验,这就是浙江各级党委践行“一切为了群众”的最生动写实。至2011年6月,全省所有乡镇及98.1%的村、98.3%的社区已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为群众提供了更为直接、高效的服务,被专家形象地概括为“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管,每一户人家都有人服务”。这一创新之举也获得了“首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最佳案例”和“2010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民生决策”。至2011年底,在省、市、县、乡普遍建立行政服务中心的基础上,继续将服务网络向村(社区)延伸,全省2/3以上的村建立了服务中心,实现了“村民不出村、便能办成事”,直接惠及1600多万基层群众。

二、一切依靠群众——民主恳谈会

“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力量源泉。毛泽东从领导革命战争开始,就反复强调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他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①金一南:《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新湘评论》2011年第10期。“一切依靠群众”,就是要求我们党在一切工作中,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并组织群众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就是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吸纳群众的智慧和创造,通过扩大基层民主,拓宽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路径,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蜚声省内外的“民主恳谈会”就是充满乡土气息的基层民主创新的样本。

1999年6月,台州市温岭松门镇基于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考虑,举办“农业与农村现化化教育论坛”,邀请村民和乡镇干部就村镇发展的重大事项平等对话、公开讨论、商讨对策。结果,村民们放下思想包袱,畅所欲言,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效,被誉为“松门镇的焦点访谈”,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2001年初,温岭市委开始对“民主恳谈”深化、完善和发展,把“民主恳谈”由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转向基层民主。同年,台州市委出台了《关于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的若干意见》,“民主恳谈”在全市推广。此后,全市各地出现了形式多样、名目繁多的民主沟通、民主对话、民主监督活动,如:玉环的“民主听证会”、路桥的“民情夜谈会”、天台的“民主决策五步法”等等。

2006年10月,台州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在全市实施“恳谈日”制度的通知》,要求组织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与群众开展面对面的交流恳谈。

“民主恳谈”经过多年的深化和完善,已由最初的乡镇党委、政府与群众平等对话、沟通交流、共同协商,发展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公共事项的新型基层民主形式,被誉为“中国21世纪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道新曙光”。2004年,温岭市人民政府因此荣获第二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一花引得百花开。在浙江开放包容的大地上,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吸纳群众的聪明才智,由民间智慧创造的“新枫桥经验”在浙江遍地开花,甚至走向全国。如杭州的“和事佬协会”、诸暨枫桥的“三诊”矛盾化解工作机制、宁波的“新老市民共建共享融合模式”等新鲜经验被广泛推广运用。同时,各级党委、政府还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矛盾化解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聘请老党员、老干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担任特约调解员,努力把社会矛盾化解建立在坚实的群众基础之上,“老娘舅”、“平安使者”、“和谐促进员”等被冠以各种亲切称呼的人民调解员活跃在全省城乡街头。2011年,全省一审民商事案件调解撤诉率达70.3%,同比上升1.6个百分点,一审立案数量增幅比前5年平均值下降了5.3个百分点,88个基层法院、189个人民法庭设立了人民调解窗口,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调解案件15035件,调解成功率达81.3%。全省许多规模以上企业建有调解工作站,许多大型集贸市场、外来人员聚居地建起了区域性调解仲裁组织。“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人民矛盾人民调,社会纠纷社会疏” 的深厚氛围已在浙江大地逐步形成。

三、从群众中来——“后陈经验”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民主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效率公平意识有了很大的增强。“从群众中来”就是要求动员组织群众,自觉参与社会管理,使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管理真正的主体。事实证明,只有人民群众自愿参与的社会管理才是真正有效的社会管理,人民群众自觉创造的社会稳定才是真正的社会稳定。“后陈经验”就是源自于群众的创造。

2004年6月18日,中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在浙江武义县后陈村诞生。

成立这一组织的起因,是当年武义县开发区征用土地,后陈村拿到土地补偿款1000多万元。这笔钱怎么花,引发了村民的上访风波。村民要求分钱而被村干部拒绝;村干部想用这些钱搞投资,发展集体经济,但村民又不放心。为此,后陈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全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其职责是监督村委会工作,同时还有一条“硬规定”:村里所有开销,必须经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核盖章,否则不能报销入账。这一制度被称为“后陈经验”,实现了村务监督机制、体制上的重大创新突破。

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建立,较好弥补了过去村务决策监督以及管理上制度性、结构性的缺陷,改变了村“两委”领导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状况,解决了村级民主监督缺位、失位、错位的问题。村务监督委员会实行对村务的全面监督,既约束了村干部的权力又保障了村民的合法利益,也成为村干部廉洁自律的“防火墙”

2005年10月,“村务监督委员会”入围“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到后陈村调研,肯定这一做法“是农村基层民主的有益探索,是积极的,有意义的,符合基层民主管理的大方向”,并对总结完善村级组织监督机制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2006年,省委在总结群众首创经验基础上,专门制定了《实施村级重大事务民主决策的意见》,对村级组织决策的步骤作出规定。2007年6月,“后陈经验”获得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协调小组授予的“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创新奖”。到2009年底,全省所有行政村全部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

2010年7月,浙江省纪委调查研究后制定了《浙江省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规程(试行)》下发实施,村务监督委员会组织设置、职责权限进一步得以规范和明确。同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应当建立村务监督机构”。

充满着乡土气息的“后陈经验”在浙江大地的推广,就是贯彻“从群众中来”的实践经验。这一组织的建立,强化了对村级公共权力的监督,使农村基层矛盾和干群关系紧张问题得到了缓和,成为了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同时,也极大缓解了越级上访及信访问题。2009年浙江纪检监察机关受理反映农村党员干部的信访举报同比下降6.71%,2010年又下降了15.5%。而作为首创“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后陈村,一直保持着“零上访”状态。

四、到群众中去——领导下访

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就要从群众反映强烈、普遍关注的事情入手,和群众打成一片,切身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与群众的深厚感情,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民心、增进共识,才能掌握第一手的真实情况,才能把工作做到群众家门口、心坎上,这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

浙江地处沿海开放前沿,发展快、改革早,也使得一些矛盾和问题较早露端倪、显征兆。从20世纪末开始,全省信访总量逐年递增,严峻的信访形势,成为各级领导干部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大考验。为此,浙江省领导把领导下访作为贯彻“到群众中去”的硬任务,主动做深做细做实。

2003年9月1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率先垂范,与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领导一起,率15个省级有关部门负责人来到浦江,和金华市、浦江县党政领导共同接待了436批来访群众,共667人次,当场拍板解决91件,其他的落实领导负责,明确在一定期限内给来访群众答复。由此拉开了为民之策的创新举措——领导下访。

在习近平的带动下,全省上下形成了省级领导坚持带头接访、市级领导坚持定期接访、县级领导坚持开门接访、乡镇领导坚持随时接访、村居干部坚持上门走访的五级大接访机制。按照“有访必接,有问必答,有疑必释,有难必解”的要求,采用公开接访与约访相结合的模式,省市县领导一起接待来访。在解决问题上做到“四个一批”,即对群众反映的应解决能解决而未解决的,当场解决一批;对政策不允许的,耐心解释疏导一批;对涉及政策性问题的带回去研究一批;对无理上访人员则教育批评,使之明理懂法而息访一批。到2006年底,全省各级领导共有3万余人次参加接访活动,累计接待群众8万余批次30万人次,疏导化解了6.8万件信访事项,群众满意率达到85%以上。

通过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活动,不仅从源头上减少了信访问题的产生,而且也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增强了干部的群众观点,强化了与民同心、以人民利益为重的民本意识。一位县委书记颇有感慨地说:“通过下访,我们更清醒地看到利益调整时期社会矛盾的复杂性,把想问题、定决策的基点定位在维持利益平衡和社会承受的限度之内,始终把群众利益摆在第一位。”

2007年春节前夕,国家信访局领导专门到浙江总结信访工作经验,向全国推广浙江信访工作特别是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的经验。

为做好这项工作,省委制定了《加强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工作和定期组织各级机关干部下访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连续6年开展下访接访,组织开展了“走进矛盾,破解难题”专项行动、“百名书记蹲点调研”、县委书记大接访等活动,零距离倾听群众呼声,面对面解决群众难题。2012年,根据中央关于建立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要求,以“进村入企、助推发展、强化服务”为主要内容,开展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大走访活动。在“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活动期间,共有58.2万名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帮助解决实际问题39.1万个,为基层和群众办实事好事71.9万件,化解基层矛盾7.6万个,基本实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

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制度是浙江省贯彻群众路线、务实亲民的一项实际举措,是一次制度创新。习近平指出,“领导下访接待群众,是深入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认真解决带着群众切身利益的信访问题的生动实践。”“下访不仅有利于检查指导基层工作,还有利于促进基层工作的开展与落实;不仅有利于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还有利于培养干部执政为民的思想作风;不仅有利于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还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不仅有利于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有利于培养干部把握全局、推进改革发展的能力,这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有益创举。”①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7页。

猜你喜欢
组团式村务网格化
农业农村部部署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
多举措提升村务监督的有效性
城镇燃气管道网格化动态后果评估方法研究
智慧社区视野下网格化社会服务客体研究
青海:“组团式”医疗破解因病致贫
村务监督没有“稻草人”——安康紧盯乡村大小事
两办发文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
“组团式”教育援藏
“组团式”援藏背景下的中学汉语文教学创新研究
河北发力网格化监管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