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文化保护传承的问题与对策调查研究
——基于贵州省黎平县实证调研

2013-10-25 00:58:58杨小冬王银凤
关键词:传承者侗族文化

陈 平,杨小冬,王银凤

(东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1620)

侗族文化保护传承的问题与对策调查研究
——基于贵州省黎平县实证调研

陈 平,杨小冬,王银凤

(东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1620)

侗族文化在大众文化层面、技术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和价值文化层面都具有优越的价值和魅力,是侗族人民的精神支柱。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化发展,侗族文化面临着传承者质的落后和量的微少,保护和传承主体责任不明确、资金不到位或缺位,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脱节,文化权益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基于贵州省黎平县的实证调研,提出3条对策:第一,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积极作用,满足文化主体的利益需求;第二,发展教育,培养文化专业技能传承人才,为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支撑;第三,在社会舆论与宣传方面,建立社会联动机制,加强对侗族生态文化的宣传推广,增进社会对侗族文化的认知,从而强化社会支持。

侗族文化;文化主体;文化价值;文化权益;保护传承

网络出版时间:2013-10-17 18:42

侗族,先秦时期就已经生活于中国南方地区“百越”民族中“骆越”的后裔,山地稻作民族之一。至唐宋,侗民族发展成单一民族,又名“山同人”[1]。侗族人因长期处于相对闭塞的环境之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惯和人文面貌,如《旧唐书》所述:“土宜五谷,不以牛耕,但为舍田;每岁易俗,无文字。刻木为……丈夫衣服有衫袄,大口夸,以锦袖及布为之,右肩上斜……”如今被视为侗族三宝的侗族大歌、鼓楼、花桥是人们对侗族文化的直观感受。这仅仅是文化载体的表征,若不亲临感受侗民生活,是无法感受到唯美清雅的侗族文化内涵的。随着与“贵州黎平社会实践团”一行及深入侗民聚集区域近1个月的探访生活,更加体会到了侗族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但也发现了侗族文化的脆弱性。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侗族文化与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其隐性脆弱性易使侗族文化遭到破坏。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探索侗族文化保护传承的路径已迫在眉睫。

一、侗族文化的价值与魅力

(一)大众文化层面

侗族的生活方式彰显了侗族在大众文化方面独特的内在美价值。“为赫”(侗语音)是侗人和侗族村寨间相互交流的基本形式。在贵州黎平及周边的侗族村寨中,春节、中秋期间最重要的活动就是“为赫”。“为赫”既增进了村寨间的友谊,也是侗族日常大众文化的集中显现。相对于汉族大众文化而言,它体现出侗人间淳朴、和谐、频繁和规模较大的大众文化特点。作为侗族村寨活动场地的鼓楼和反映侗族精神文明面貌的侗族大歌,成为侗人自由、平等、快乐等具有真、善、美价值延续的寄托。侗族大歌中除了大量描绘炽烈的爱情的作品,还有许多描绘惩恶扬善、教人向善的歌曲[2]。这些侗族大歌在民族内部的伦理道德教育和陶冶理性情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着侗族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侗族大歌,借用传统音乐的表现形式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调整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具有艺术和教化的双重社会功效。

(二)技术文化层面

作为侗族人民智慧结晶的鼓楼、花桥和服饰等文化载体,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工艺制作方面呈现出极高的技术价值。黎平县城南108公里处的地坪风雨桥,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桥长56.6米,桥面宽4.5米,离水面8米,为两跨青石墩伸臂木梁廊桥。桥廊上有桥楼3座,中间为11.6米高的五重檐四角攒尖顶桥楼,两端均为7.6米高的三重檐歇山顶小楼。桥内壁有侗族风情绘画,内容为神话故事、侗姑纺纱、侗姑织锦、激流放排、吹笙比赛、双牛角斗、行歌坐月、南江小景、先民传说及节日场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侗族木匠在长期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测算简捷、易于操作的营造尺——香杆。“香杆与所要修建的建筑的中柱尺寸相当,上面刻画了各种特殊的木工符号,代表不同构件及其所在位置,建筑的实际尺寸均落在香杆上,且建筑实物的空间构架、力学比例、压白尺度等都将在某种程度上趋于吻合。”[3]刻画完成一根香杆,一栋建筑也就设计完成。侗族鼓楼、风雨桥通体不用一钉一铆,均系穿榫衔接挑檐的结构方法,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唯一集楼、亭、阁于一体的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出侗乡人民的心灵手巧。且在建造过程中,鼓楼柱子的石座、花桥桥墩的大方石块,侗族人民运用滑轮原理和滚木搬运巨石,不得不令人称赞侗族儿女的勤劳智慧。

(三)制度文化层面

侗族有句谚语说:“乡有规、侗有理。”每逢侗族节日,全寨男女老少聚集在鼓楼下,由寨老讲述寨规古训。而侗族制度文化的另一典型代表是款文化。它是侗族地区制定的地方性条文法规,有大、中、小款之分。“大款”为整个侗族地区所订立,中款一般为几个洞(洞,侗语叫“董”,是元代以前的基层行政单位,一团地方之意)联合订立,小款一般是1洞(几个村寨)根据大款、中款制定的条文法规加以具体化。大款、中款、小款皆有刊刻款文的石碑——法石,有立法和执法的场所——款场。侗款不是简单的“村规民约”,而是侗族先人历经多代传承、改进而成的以契约形式进行社会管理的社会制度。两者最大的不同是:侗款是对该区域民众负责,即对下负责,对上缺乏责任;而村规民约是对上负责,缺乏对下之责任。侗族款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学、民族学、法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四)价值文化层面

侗族文化讲究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侗歌为例,其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既有对自然与生活的赞美,也有对侗族历史的回顾;既有对自然的模仿,也有内心情感的流露。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使纯朴的民风得以延绵,使道德教化润物无声,使歌者身心平衡,使听者心灵涤荡。而黎平境内星罗棋布的修建在侗寨边、乡野小道上的鼓楼、风雨桥、石板桥、石板路、琵琶井、石凳、指路碑、凉亭,为过往游客行走、指路、休憩、饮水提供了许多便利,体现了侗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天性、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和对游客的深厚的人文关怀。

侗族文化在大众文化、技术文化、制度文化、价值文化等层面都具有独特的、优越的价值,而且随着侗族大歌升遗成功,侗族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在现代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侗族与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侗族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来民族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

二、侗族文化保护传承中的主要问题

在对黎平侗族的实证调研中,侗族文化保护传承的问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侗族文化传承者的质的落后和量的微少;第二,侗族文化保护传承主体责任不明确,资金不到位;第三,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脱节,文化权益分配不均衡。

(一)侗族文化传承者的质的落后和量的微少

侗族文化的传承者主要以侗族人民为主,侗族人民的文化观念较弱,且传承模式较为固定[4]。黎平侗族地处贵州南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居民的教育和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在被调查者的学历层次中,大学及以上学历仅为14.28%;高中学历比例约为16.07%;而初中及小学学历层次的人数比例占到69.55%(表1)。由此可见,侗族人民的文化素质或者说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可以说,作为侗族文化传承和发扬者的文化素质,决定着侗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前景。经调查呈现出的问题,反映了侗族文化保护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落后的学校教育与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侗族人民,影响着其文化质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表1 黎平侗族(被抽查)学历层次

从现阶段黎平县侗族文化资源传承者的数量来看(表2),侗族文化的传承工作和弘扬的前景不容乐观。在黎平地区,作为侗族三宝的鼓楼、花桥和侗族大歌的传承者人数仅有82人,鼓楼、花桥建筑师仅有4人,而且侗族大歌歌师绝大多数年过半百。民乐师仅有9人,民居掌墨师为72人。这些数字表明:第一,侗族文化专业传承者人数稀少,使得侗族某些文化的传承趋于中断;第二,传承者大多集中在老年人群,因此,侗族文化的发扬前景不明朗。从整个侗族文化资源传承者数量近60年的变化趋势来看(表3),传承者的人数较少,且逐年锐减,侗族大歌歌师、民乐师、建筑师分别减少了5.23、10.11和2.09倍,这也反映了侗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危机。

表2 现阶段黎平县侗族文化资源传承者统计

表3 侗族文化资源传承者人数年份统计

(二)侗族文化保护传承主体责任不明确,资金不到位或缺位

在被调查的侗族村民中,98.32%的人支持以政府为主体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政府作为人民的代表,对文化传承发展有着广阔视野,对侗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起着主导的地位和作用。在“应该由谁承担侗族文化的保护工作”这个问题上,70.11%的人认为应该由政府和民众共同承担侗族文化的保护工作,22.63%和7.26%的当地民众认为侗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应分别由政府和民众承担。绝大多数民众认为,有组织和有财政税收的政府应担任起修复已经损坏的鼓楼、花桥等文化建筑的重任。因为较为贫困的当地民众仅仅为自己的生活就已苦不堪言,更无能力和大量资金修复损坏的文物。

虽然侗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主体是政府与人民,但是具体的责任分工并不明确。例如,由谁来保护,由谁来传承,由谁来发展,既然政府与民众都有着保护、传承和发展侗族文化的责任和义务,那么由谁出资、出力,怎么出,出多少,这一系列问题在政府制定的侗族文化保护政策的相关文件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计划。当地民众非常希望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保护、继承和发展,他们也都愿意出力修复损坏的文化建筑,但是寄希望于政府能出资。然而由于各种因素,资金不到位或缺位,致使目前大多数满目苍凉的文化建筑继续被岁月侵蚀着。侗族文化保护传承主体责任不明确,以及资金不到位或缺位,成为侗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无法取得进展的直接因素。

(三)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脱节,文化权益分配不均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资源都因其自身特点发生相应的经济效应。中国某些文化地区打造出文化产业链条,成为当地GDP的主要来源。当然,某些少数民族文化也为民族地区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和经济价值。侗族三宝中的侗族大歌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整个侗族文化因其独特的魅力,也必将给侗族人民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然而,在对黎平县侗族的调研中,发现这样的事实——黎平侗族并没有因侗族文化旅游产业获益。在358名被调查者中,近六成人并不看好侗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前景,也不太关注侗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这主要是因为当地的侗族人民在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利益,甚至与他们毫无关系。也就是说,侗族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严重脱节,这是黎平侗族民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有学者指出,鼓楼、花桥等侗族文化的标志物遭到破坏,源于当地旅游商对其过度的开发。如果事实真是如此,未在旅游开发中受益的民众更不应该承担因旅游开发而破坏的侗族文化的修复工作。由此引出文化权益分配的问题,在调查中发现,侗族文化的经济价值的开发,主要由政府主导,或引进旅游开发商,并由政府和开发商获得文化权益。在“以人为本”和发展为了人民的基本理念下,应切实做到侗族人民享有应有的侗族文化权益,实现文化权益的重新分配,将文化权益返回人民手中。侗族文化价值与其应有的经济价值的严重脱节,以及文化权益分配的不均衡,是侗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三、侗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对策与建议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侗族文化保护传承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加大文化宣传等措施。

(一)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满足文化主体的利益需求

表4 制约侗族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由表4可知,38.27%的被调查者认为“侗族经济落后”是制约侗族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绝大多数人看到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在侗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中,分析了经济因素和权益分配等是制约的根本原因。侗族因主要生活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山区一带,交通落后,国家偏向此地的经济政策不多,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决定着侗族文化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并给侗族带来利益。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并且重新合理分配文化权益,保障侗族应有的文化权利,满足其利益需求。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若不能保障文化主体的物质生活,指望政府输血式的举措,难逃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唯有顺势而行,搞好物质利益驱动机制并提升文化主体的自我价值认同,方乃长久之计。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侗族人民保护、传承和发展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当然,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要经历某一特定的阶段,侗乡之经济条件属于摆脱落后但并不先进的第三元状态。这使得经济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而其可行路径乃是发展第三产业,即文化旅游经济[5]。其“卖点”就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的原生态,即人内心和谐的幸福文化,而且71.51%的被调查者认为侗族文化的旅游开发应保持原生态。唯有将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和人的现代化有机地统一,才能行之有效。

(二)发展教育,培养文化专业技能传承人才,为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支撑

第一,加强对侗族文化的学习,增加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度,消除主体危机。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当前侗族青少年一代对侗族文化了解较少,相当一部分人甚至不会说侗语,这样势必会导致侗族青少年逐渐丧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因此,当地侗族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应该加强对侗族文化的学习,建议学校开设侗族文化学习的专门课程,教师统一使用侗语教学,黎平县在侗族大歌走进课堂中做得较好[6]。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原生态的语言才能传播原生态的文化。作为实践小组的领队人,如果不是在侗乡滚爬烂打长大的道地侗人的话,实践工作会变得困难许多,甚至无法真正了解侗族那些真正的原生态魅力。因此,当地侗族群众要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从自身点点滴滴做起,切实保护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第二,民族文化的传承,必须有相应的民族文化人才培养作为支撑,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核心在于专业传承者。由于侗族文化专业传承者的数量较少,且多已年迈,并仍有减少的趋势,所以要拯救优秀侗族传统文化,必须先培养专业人才,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作用。当然,侗族文化的传承者有独特的讲究,例如,鼓楼、花桥建筑师都有独特的技术,一个人不用图纸就能完成指挥整个复杂的建造工程。因此,相关部门可以聘请一些当地侗族文化的传人,以老带新,从而更好地传承弘扬优秀的侗族文化。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以人为载体而进行传承的,特别是一些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更是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征,当然鼓楼建筑掌墨师同样如此[7]。当地可以建立一系列侗族生态文化传承人保护制度,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使民族文化血脉得以延续。

传承是保护的基础,为了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还可以建立传承人专项经费支持制度。同时在培养传承人的过程中,积极开展“记忆工程”,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以影音资料形式将优秀的侗族传统文化准确、真实、生动地记录下来,并及时整理并加以保护。只有通过对民族文化艺术人才的保护,并通过他们教育学生,有效地传帮带,才能实实在在地把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落到实处。

(三)建立社会联动机制,加强对优秀侗族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增进社会对侗族文化的认知,强化社会支持

调查显示,51.79%的被调查者认为应通过拍成纪录片,在电视上播放的方式来宣传侗族文化;37.5%的被调查者认为应举办各种活动来宣传侗族文化;10.71%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发放宣传资料来宣传侗族文化。由于当前电视的普及,纪录片放映对人们的影响日益广泛,大多数民众对各地区文化的了解是通过电视媒体的。

据此,对于优秀侗族文化的宣传推广有以下几点可以尝试。第一,拍摄有关侗族的纪录片,让更多的人知道侗族传统文化的存在。这种宣传方式是极其有效的。在2008年奥运会前夜,一股少数民族音乐潮的侗族大歌唱响了北京,轰动了全世界。2009年11月,侗族大歌列入了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歌手们以淳朴的原生态声乐在赢得大家掌声的同时,也扩大了侗族文化的影响力,让世人更深入地了解了独特的侗族文化。第二,举办有关侗族文化的系列活动,比如旅游文化节、学术研讨会等,引起学界和社会的重视。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化资源是旅游产业的重要内容,举办旅游文化节不仅为人们了解它提供了一个舞台,而且也能给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可以借鉴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各少数民族优秀旅游文化节的相关经验。当然,侗族文化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不仅是现实问题,也是理论问题。开展一系列学术研讨会,组织专家研究对策,必将对侗族文化发展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侗族文化进课堂活动,在课堂的教学内容中融入有关侗族传统文化的知识。调查显示近四成侗族青少年不会侗语,而侗语是侗族文化的重要支撑点。在课堂开设侗语学习课程,并学习侗族相关文化,对树立侗族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推动侗族文化的发展传承有深远影响。第四,为侗族文化建立一个专门化的网站,开设论坛等。有计划地宣传推广是保护优秀侗族传统文化的重中之重。只有侗族文化在人们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

总之,侗族文化能否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要使其既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又能与社会主义文化相融合;既能在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得到弘扬和发展,又能持续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诚然,在侗族文化保护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阻力和问题,要克服这些困难,需要国家、当地政府和侗族人民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以及社会的大力支持。从长远来看,侗族文化一定会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并为推动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1] 《侗族简史》编写组.侗族简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

[2] 普虹.侗族大歌——民族的瑰宝[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2):11-16.

[3] 胡宝华.侗族传统建筑技术文化解读[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08.

[4] 曾梦宇.现代化背景下侗族文化传承的思考[J].前沿,2011,(22):128-130.

[5] 马晓京.民族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民族旅游的有效模式[J].人文地理,2003,(3):56-59.

[6] 欧阳白玉.对贵州省黎平县“民族文化进课堂”工程的思考[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1-4.

[7] 吴琳.贵州侗族鼓楼宝顶斗拱构造[J].建筑学报,2009,(1):55-59.

ResearchontheCulturalHeritageandProtectionofDongMinority-BasedonEmpiricalResearchinLipingCountyofGuizhouProvince

CHEN Ping,YANG Xiao-dong,WANG Yin-feng

(Humanities School,Donghua University,Shanghai 201620,China)

The culture ofDongminority has superior value and charm in the mass culture,culture of technology,institutional culture and value of culture.It is the spiritual pillar of theDongpeopl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theDongculture is faced with such problems as the low quality and small quantity of inheritors,unclear responsibility of protector and inheritance,lack of funds, disjunction between cultural and economic value,and unbalanced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rights and interests.On the basis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n Liping County of Guizhou Province,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ree countermeasures:giving full play to the positive role of market economy,and meeting the interests demand of cultural subject;developing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talents;and establishing social linkage mechanism,strengthening the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promotion,promoting the social cognition in theDongculture,and intensifying the social support.

cultureDongminority;cultural subject;cultural value;cultural rights;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2013-06-2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9D11004);2011年上海市优秀暑期社会实践课题

陈平(1973-),男,侗族,贵州黎平人,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三农问题。

C 95

A

2095-462X(2013)06-0046-05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31017.1842.042.html

(责任编辑李桂萍)

猜你喜欢
传承者侗族文化
弘扬中国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 树立民族形象 做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蔡思雅 古老木偶背后的年轻传承者
海峡姐妹(2020年6期)2020-07-25 01:26:06
谁远谁近?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3:46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乡村地理(2017年4期)2017-09-18 02:54:00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铁人精神”的传承者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
贴近大地:侗族栖居之所的智慧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