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论视角下我国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机理研究

2013-10-23 09:56时维金沈建华
关键词:共生体省区共生

时维金,沈建华,万 宇

(1.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上海200234;2.红河学院 体育学院,蒙自661100)

进入新世纪以后,伴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体育全球化在我国表现为区域体育一体化的势头也迅速推进,一些体育科学研究的问题往往突破了地理区域的限制,需要不同地区、不同专长的体育工作者通力合作、共同解决,这使得跨省区、跨机构的全方位体育科研合作日趋频繁.因此,为了确定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的路径和界面,消除行政区域划分所带来的种种障碍,有必要采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我国跨省区体育科研的合作机理和区域性特征进行研究.

共生原为生物学概念,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de Bary)于1879年首次提出,指的是不同种属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1].随着共生理论研究的深入,一些适用于生物界的共生概念、方法和理论在诸多领域得到运用和实施,其理论体系对于研究当前我国跨省区之间体育科研合作的信息传递、资源分配、人才交流以及合作共生的模式和环境等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和适用性.基于此,本文作者在运用文献资料调研、社会网络分析、数理统计以及计量分析等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种群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将我国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的两省区或多省区作为具有复杂关联性的生态有机种群,通过分析其中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和共生界面,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解析我国跨省区体育科研的合作机理和区域性特征,以期为我国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的和谐共生、优势互补、协同进步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调研、社会网络分析、数理统计以及计量分析等方法,以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学科专业数字图书馆中的“体育”专业数字图书馆所收录的“体育”学科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数据源,通过在线检索其学科专业数字图书馆社会科学Ⅱ中的“体育”专业数字图书馆,共检索出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相关文献13999篇.为避免后期分析结果出现偏差,使用Excel 2010、Note Express 2等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了筛选,剔除作者单位不明确、国外作者的文献和有关体育学领域的会议通知、重复的论文、领导致辞以及期刊目录、文摘等,最终得到用于统计分析的有效文献为11755篇.

选用Excel 2010软件为检索结果建立相应数据库,并提取作者和作者单位两项纪录整理成关联列表,按照作者单位所在省级行政区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得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论文产出情况,包括各省区的论文总数、省内论文总数、省内论文单作者数、省内合作论文数和跨省区合作第一作者论文数(表1).

表1 我国“体育”学科期刊论文省区分布情况

本研究中的“体育”学科期刊论文跨省区合作是指在体育期刊中由至少来自国内2个不同省区的作者联合署名来完成的,其跨省区合作关系的主要依据为不同省区作者在同一篇论文中的共同署名.从表1可见11755篇文献中有非合作论文8723篇,合作论文3032篇,其中跨省区合作论文有1344篇,占合作论文总数的44.3%,基于此,确定了研究的跨省区合作关系为1344篇文献中作者之间的跨省区合作关系.

受数据来源限制,本研究仅考虑第一作者省区与非第一作者省区的合作关系,不考虑非第一作者跨省区之间的合作关系.例如:一篇合作论文由5人共同完成,其作者排序为:A省-B省-B省-C省-A省,则相当于A省与B省、C省各发生一次合作,同时B省和C省也发生一次合作,仅计量A省与B省、C省之间发生的合作关系,记为A省和B省之间合作一次,A省和C省之间合作一次,其计量的合作频次即跨省区合作关系中的省区出现次数,A省为2,B省和C省各为1.值得注意的是,某一省区作者在一篇论文署名中出现的次数与省区间的合作频度无关[2].例如,上述跨省区的合作论文中,B省虽然出现了2次,但作为非第一作者省区与A省的合作频度依然为1.

基于上文确定的跨省区合作关系,构建了34*34的合作矩阵,如图1所示.所得矩阵中每一行表示所在行的省区作为第一作者与其他省区进行合作,矩阵中每一列表示所在列的省区作为非第一作者与其他省区进行合作.例如:第x行第y列上的数字表明x省作为第一作者与y省作为非第一作者合作论文的频次.由于研究的是跨省区合作机理,省内合作论文不列入计量范围,故合作矩阵对角线上的合作频度空缺.

图1 我国“体育”学科期刊论文跨省区合作矩阵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的共生单元分析

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3].将我国各省区参与的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看成一个共生体时,参与的各省区便成了一个个共生单元,其中,刻画共生单元的指标主要有3个:共生度、关联度以及共生密度[4].

在各省区参与的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共生体中,共生度衡量的是2个或多个省区之间由于各自内在属性而相互影响的程度,关联度则是强调各省区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地域及经济、文化的限制,在我国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共生关系的形成过程中,其共生伙伴的选择必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各省区多数会选择相对能力强、匹配性好的候选省区作为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的共生伙伴.因此,在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中,要使各省区体育科研合作持续、协调和稳定发展,并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共生状态,提高共生度与关联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运用Ucinet6.0软件中的Netdraw2.081软件对图1中跨省区合作矩阵进行了可视化处理,绘制出了34个节点的跨省区合作网络图(图2),其网络节点的连线粗细、密集程度,即跨省区之间合作频次的高低,其与省区间的共生度、关联度成正比,连线越粗、越密集,即跨省区之间合作的频次越高,表明两省区之间的共生度和关联度越高,反之连线越细、越稀,即跨省区之间合作的频次越低,表明两省区之间的共生度和关联度越低.从图2跨省区合作网络中可见,除西藏和台湾之外,全国各个省区均无孤立的节点,表明各个省区之间均存在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的共生关系,但各省区之间的共生度和关联度差别较大,其中,共生单元北京的网络节点连线最密集、粗度也较大,说明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了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共生伙伴的首选对象,其次是上海、广东、江苏和湖北作为我国科研和经济发达地区,其连线也较密集、粗度也较大,表明与其他省区的合作同样较为频繁,即与其省区之间存在较多的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共生关系.而西藏和台湾与其他省区合作的频次为0,澳门、青海和宁夏也极少与其他省区合作,其他省区也较少将之作为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的共生伙伴.这反映出在我国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共生关系的形成过程中,其共生伙伴的选择呈现出区域分布的规律,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和华北地区成为了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共生伙伴的首选区域,而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港澳台地区内的省区则较少将之作为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的共生伙伴.究其原因与各省区的特征有关,虽然反映各省区内在性质的质参量和外部特征的象参量各不相同,但在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的共生关系中,其质参量和象参量的关系会随时空条件和共生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并最终通过质参量和象参量间的相互作用体现出不同省区间的共生关系.在我国各省区参与的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共生体中,作为共生单元的省区质参量和象参量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程度及发展体制,因此,如果合作的路径选择恰当,共生伙伴的区域选择就显得意义重大,且能促使合作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图2 我国“体育”学科期刊论文跨省区合作网络图

从图2省区间连线的粗细和密集程度看,体育科研论文产出数量多的省区之间连线较粗、较密,即体育科研论文产出数量多的省区彼此间共生度和关联度较高.例如,上海与江苏间的连线最密、最粗,说明上海和江苏两地之间的共生度和关联度最高(34次),北京与江苏(28次)、北京与湖北(29次)、北京与广东(29次)之间共生度和关联度也同样较高.这表明体育科研论文产出数量多的省区能够依托自身优势学科群,以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互补为主要合作形式,从而彼此之间进行“强强联合”的深层次科研分工协作.

而体育科研论文产出数量少的省区之间连线较细、较稀,即体育科研论文产出数量少的省区彼此间共生度和关联度较低.例如,海南、宁夏、青海、内蒙古和西藏等省区彼此间的连线极少,说明体育科研论文产出数量少的省区彼此间共生度和关联度较低.这主要是由于体育科研论文产出数量少的省区主要集中于中西部省区及其毗邻地区,虽然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但其资源趋同性较高,省区彼此间资源较为类似和接近,加之经济、教育与科技发展水平比较低,致使各省区彼此间单干的思想较强,协调合作的意识较淡薄.

值得注意的是,体育科研论文产出数量少的省区网络节点连线基本链接于体育科研论文产出数量多的省区,表现为体育科研论文产出数量少的省区与体育科研论文产出数量多的省区进行“强弱互补”.由于“强弱互补”的省区间经济、教育与科技发展水平存有较大差异,合作的省区只有采取自然、人力资源及资金、技术的互补合作,才能促使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的区域联动,实现了体育资源的区域均衡配置.

由此可见,在当前我国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共生关系的形成过程中,各省区普遍倾向于选择体育科研论文产出数量多的候选省区作为共生伙伴,这使得体育科研论文产出数量多的省区与论文产出数量多的省区以及论文产出数量少的省区间进行跨省区合作的频次相对较高,即省区间的共生度和关联度相对较高,但这也同时使得体育科研论文产出数量少的省区间进行跨省区合作的频次普遍较低,即省区间的共生度和关联度普遍较低.

从图3可见,点入度和点出度均处于较高水平的省区有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湖北;除港澳台之外,点出度和点入度均处于较低水平的省区还有宁夏、海南、青海和西藏.从合作方向看,点出度和点入度基本平衡的省区有甘肃、西藏和台湾;点出度明显大于点入度的省区有北京、河南、山东和辽宁;点出度明显小于点入度的省区有江苏、安徽、广东和山西.这恰好验证了上述我国各省区普遍倾向于选择体育科研论文产出数量多的候选省区作为共生伙伴,同时点出度与点入度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各省区间共生度和关联度的高低特征.

图3 我国“体育”学科期刊论文跨省区合作的点出度和点入度

共生密度主要反映共生关系中共生单元数量的多少.共生系统中的共生单元一般来说是不可能无限增加的,因为密度不断增加会导致共生能量的增加,相应的损耗也会增加,所以,共生密度存在一个均衡状态[5].在我国的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中存在诸多的共生系统,而共生系统又是由不同的、数量不等的省区组成,这便突显了共生系统中参与省区的多少问题、条件问题.当一个共生系统中参与省区数量过少时,由于各省区辐射面太窄,而难以形成支持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发展的“腹地”;反之,当一个共生系统中参与省区数量过多时,由于各省区合作太过松散,而难以达到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应有的“吸附”作用.因此,在我国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省市地区应注重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并结合根据区域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尽量促使一个共生系统的省区数量保持在均衡状态.

2.2 我国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的共生模式分析

共生模式亦称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6].不同的共生模式有着不同的模式特征,按行为方式可划分为寄生关系、偏利关系、对称互惠共生关系和非对称共生互惠关系,而按组织程度(组织模式)又可划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5].当前我国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多数以项目合作为先导,并在人才、技术、资源、管理等方面展开交流与合作,其共生模式不仅受到省区间合作共生关系与合作“权利”的影响,还受到省区间资源控制能力与跨省区影响力的制约.由于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共生体要求其共生单元省区间能够实现合作共赢,因此,互惠共生和一体化共生模式应该是当前我国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着力构筑的理想模式和目标模式.那么当前我国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的共生模式如何?

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的Ucinet 6.0软件对图1中跨省区合作矩阵进行了中心度分析,其中,点度中心度值排在前列的省区意味着其在整个跨省区合作网络中居于中心地位,其独立科研能力较强,拥有较多的跨省区合作共生关系和较大的合作“权利”.从图4点度中心度的趋势曲线中可以看出,北京地区的点度中心度强势地位明显,其次是上海、广东、江苏、湖北和河南省区,从这六个省区所占的全国省区数量比例(17.6%)和拥有的点度中心度比例(45.1%)比较分析看,这些省区的独立科研能力较强,且拥有了较多的跨省区合作共生关系和较大的合作“权利”.而西藏、青海、宁夏、海南和港澳台地区的点度中心度劣势地位显著,尤其是西藏和台湾两省区的点度中心度值均为0,同样从这7个省区所占的全国省区数量比例(20.6%)和拥有的点度中心度比例(1.6%)比较分析看,这些省区的独立科研能力较弱,且拥有较少的跨省区合作共生关系和较小的合作“权利”.其他省区的点度中心度值分布则相对较为均衡.这表明各个省区的点度中心度值分布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态势,即较少数量的省区拥有较多的跨省区合作共生关系、合作“权利”,大多数省区拥有的跨省区合作共生关系和合作“权利”较为均衡.

中间中心度高的省区意味着其跨省区影响力较强,与其他省区的合作共生关系广泛,且掌控着较多的资源.从图4中间中心度的趋势曲线中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湖北省区的中间中心度较高,其值均在30.5以上,证明这些省区拥有相当高的资源控制能力和跨省区影响力.而香港、海南和宁夏地区的中间中心度较低,其值均在1.5以下,表明这些省区缺乏资源控制能力和跨省区影响力.青海、澳门、西藏和台湾地区的中间中心度值均为0,说明这些地区几乎不具备资源控制能力和跨省区影响力.从中间中心度值的分布情况看,中间中心度同点度中心度的省区分布态势基本相似,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态势,即大多数省区的资源控制能力和跨省区影响力较为均衡,具有较高或不具备资源控制能力及跨省区影响力的省区均较少.

综上所述,大多数省区拥有的跨省区合作共生关系和合作“权利”以及资源控制能力和跨省区影响力较为均衡,表明当前我国的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以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为主,即以分工与合作为基础创造科研成果,成果“利益”在共生单元省区间平均分配,且不同共生单元省区获得了同等的资源积累机会.但部分拥有较多跨省区合作共生关系与合作“权利”的省区,其资源控制能力和跨省区影响力也较高;部分拥有较少跨省区合作共生关系与合作“权利”的省区,其资源控制能力和跨省区影响力较低,这表明当前我国的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依然存在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即以分工为基础创造科研成果且一方获利大于另一方,故不同共生单元省区资源积累产生差异,合作系统中共生单元省区的一方与另一方的科研能力发展不同步.

图4 我国“体育”学科期刊论文跨省区合作的点度和中间中心度比较趋势图

表2 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发布论文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对称互惠共生条件下的一体化共生模式是指在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共生体中,其共生行为模式为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其共生组织模式为一体化共生模式.通过对我国“体育”学科期刊论文跨省区合作网络的34个省区的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发表论文数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表2),得出省区间点度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之间相关性是非常显著.这表明少数省区在同其他多数省区进行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的同时,也为其他省区创造了彼此之间交流联系的平台.由此可见,在当前具有独立性质和功能的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共生体中,少数共生单元省区彼此间存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的全方位相互作用,从而在组织上形成了一种一体化共生合作模式,同时,这些共生单元省区也为其他省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创设了平台,实现了互补互惠,从而在行为上形成了一种对称互惠共生模式.这种模式,其价值链较长、互补性较强,协作产出科研成果较多,旁侧关联效益较好,是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的理想状态也是其共生模式的最佳状态.

2.3 我国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的共生环境分析

共生环境是指除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影响因素的总和.对我国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的共生体而言,共生环境对它们的作用有正向、中性和反向的,与其相对应,共生体对所处的反应也表现为正向、中性和反向的[7].共生体与共生环境之间的中性、反向作用都不能有效的促进我国的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反向作用甚至还会阻碍、破坏我国的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但综观当前我国的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可以发现,合作是普遍的,又是各不相同的.合作共生体的规模、文化差异程度、获益大小、分工合作的制度安排等共生环境因素都对跨省区合作的成败和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共生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调适的.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的Ucinet6.0软件对“体育”学科期刊论文跨省区合作网进行k-丛分析时,当k值取2,得到894个2-丛.当k值不变,子群最小规模为3的丛有827个,子群最小规模为13及以上的丛有142个(图5).这表明体育学领域期刊论文跨省区合作网络中2-丛规模普遍较小,跨省区合作网络中科研小团体数量较多,反映了跨省区合作的广泛度不高,跨省区之间的合作对象极少.而通过对其跨省区合作网络进行凝聚子群分析,得出该合作网络的凝聚子群密度为0.932,非常接近1.这表明“体育”学科期刊论文跨省区合作网络中派系林立程度较大,跨省区之间的资源共享和科研合作交流等仅限于小范围内,也就是说处于凝聚子群内部的省区间跨省区联系紧密,在资源共享和科研合作交流方面较为频繁,而处于子群外部的省区则很难获得足够的资源和科研合作机会.由此可见,当前我国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网络具有科研团体数量多和派系林立程度大的特征,这对我国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共生体起到了一定的抑制和消极作用,不利于当前我国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的发展.

图5 我国“体育”学科期刊论文跨省区合作的树状聚类图

2.4 我国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的共生界面分析

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和载体,对共生关系的形成与共生系统达到均衡有着重要的影响[5].当前我国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共生界面主要由无介质界面和有介质界面组成,前者是共生单元省区间一一对应且直接接触,但其科研产出效率低,共生对象的选择具有较大局限性,后者是指共生单元省区间通过某一种或几种介质间接进行作用,故其缩小了共生单元省区间资源交换的时间与成本,扩展了共生单元省区间的发展空间.

从图5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的聚类分析可见,共生单元北京、上海和广东均出现在这142个2-丛中,说明这些共生单元省区有多个“合作圈”,而这些跨“合作圈”的共生单元省区扮演着连接不同合作圈的角色,即通过这些共生单元省区不同的2-丛便可建立起联系.因此,这些省区对于整个跨省区合作网络的联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共生界面,尤其是有介质共生界面,可依托某种介质为纽带,形成以核心带动、辐射中心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为特点的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共生体系(图6).图6中核心-边缘结构的分析主要是依据跨省区合作共生体中共生单元省区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甄别出共生体中的哪些共生单元省区处于核心地位,哪些共生单元省区处于边缘地位,从而划分出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从图6核心-边缘分布来看,跨“合作圈”的共生单元省区北京、上海、广东,以及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安徽、山东、河南、辽宁和湖北等共生单元省区处于核心位置,其余22个省区均处于边缘位置.

根据上述共生理论关于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共生界面的论述,以及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的聚类分析、核心-边缘结构分析,笔者认为在我国的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中,应适应我国国情和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的需要,构建以北京、上海和广东为核心,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安徽、山东、河南、辽宁和湖北为辐射中心,其余22个省区协调发展的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区域一体化共生体.

图6 我国“体育”学科期刊论文跨省区合作网络的核心-边缘分布

3 结论与建议

(1)除西藏和台湾外,全国各个省区之间均存在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的共生关系,但各省区之间的共生度和关联度差别较大,其共生伙伴的选择呈现出区域分布的规律,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和华北地区成为了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共生伙伴的首选区域,而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港澳台地区内的省区则较少将之作为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的共生伙伴,建议从均衡共生单元省区间的共生度与关联度出发,合理选择合作路径的同时,出台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的相关扶持政策,从而促使各省区体育科研合作持续、协调和稳定发展,并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共生状态.

(2)我国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共生关系的形成过程中,各省区普遍倾向于选择体育科研论文产出数量多的省区作为共生伙伴,建议省区间可依托自身优势学科群,进行“强强联合”的深层次科研分工协作,也可采取自然、人力资源及资金、技术的“弱强互补”合作,同时还可合理配置研究资源,谋求“弱弱合作”的错位发展,从而促进我国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的区域联动,实现体育科研资源的区域均衡配置.

(3)我国的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网络具有科研团体数量多和派系林立程度大的特征,其共生模式以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为主,但依然存在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建议构建对称互惠共生条件下的一体化共生模式,即构建以北京、上海和广东为核心,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安徽、山东、河南、辽宁和湖北为辐射中心,其余22个省区协调发展的跨省区体育科研合作区域一体化共生体.

[1]AHMADJIAN V.Symbiosis:an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association[M].Hanover,NH: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1986.

[2]梁立明,朱凌,侯长红.我国跨省区科学合作中的马太效应与地域倾向[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24(2):42-50.

[3]曲亮,郝云宏.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统筹机理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25(9):371-373.

[4]刘红建,孙庆祝,陶荣兵.共生理论视角下我国城乡群众体育的统筹发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5):538-540.

[5]冷志明,张合平.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经济合作机理研究[J].未来与发展,2007,(6):15-18.

[6]龙叶,白庆珉.图书馆知识联盟的共生理论研究[J].情报科学,2008,26(1):18-23.

[7]申秀英,卜华白.中国古村落旅游企业的“共生进化”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一种分析[J].经济地理,2006,26(2):322-325.

猜你喜欢
共生体省区共生
论马克思的“资本-技术”共生体思想
我校成功举办第四届沿黄九省区黄河论坛
国色天香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以基地建设为引领,铸就行业“共生体”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真抓实干,为这26省区点赞!
我国沿海省区海洋产业集聚水平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