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 陆志强 王平
航天企业作为国家战略性高科技先导型企业的代表,肩负着富国强军的神圣使命,其保密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企业的安全与利益,所以如何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系统的保密管理体系,并确保体系化、长效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于2009年启动了保密管理体系建设研究工作,并借鉴ISO9000体系的管理思想开展了保密管理体系的建设。通过3年的实践,工作成效显著。
要按照体系化思想开展保密工作,正确的目标定位至关重要。对于航天企业而言,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制度的建立是推进航天型号科研生产保密管理的手段,但一些单位将获得保密资格、取得型号科研生产许可证作为管理目标,为通过保密资格认证采取突击性的整改,却在取得保密资格之后将各项规章制度束之高阁,在复查和重新认证时又开始新一轮的动员和突击整改,严重偏离了保密管理的目标定位。
因此,航天企业要将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作为总目标来建立保密管理体系,使保密工作融入科研生产各个环节,从而不断提高保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保密管理的目的是防止失泄密事件的发生,而导致失泄密的根源是保密风险的存在,所以控制保密风险成为体系化保密管理的核心,一切保密管理都要围绕控制保密风险来开展。根据保密风险的识别确定管理方案或措施,实施运行控制,检查落实和完成情况,并按照体系化要求建立保密管理体系。
对于保密管理而言,要按照体系化管理思想构建闭环的管理程序和流程。但同时也要注意程序和流程的适宜性与有效性,既要注重过程控制,又不能陷入繁杂的程序工作,要认真分析问题的来源及找到解决的途径。为此,研究所在对重要管理环节和关键控制点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红头文件、会议文件、外来文件和过程文件4个管理控制工作流程图,使得管理部门和涉密人员各自承担的责任任务一目了然地呈现在流程图中,受到涉密人员好评。
组织的管理体系从产生开始就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总是在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之中。用新的管理思想、方法及措施来改进和完善组织的管理体系,本身也是实施体系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保密管理体系的建立也必须基于策划-执行-检查-措施的持续改进模式,使体系建设逐步向科学的保密管理靠近,从而有效提升保密管理水平。
2009年11月,研究所保密管理体系文件正式发布实施,并于2011年5月进行了修订换版。目前,体系文件由保密手册和26个程序文件组成,基本覆盖了全所各部门和科研生产全过程,体现了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和全员参与的特点。
保密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责任体系、程序体系、保障体系、文档体系、更新体系五个方面。
责任体系。通过制定《保密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责》和《各类人员保密工作责任》,明确了保密委员会及各部门、各类人员的职责,实现了从所长到员工、从组织到个人的保密责任体系。
程序体系。保密管理体系的26个程序文件明确了各项保密管理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示意图,使程序文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保障体系。通过建立相互关联的考核机制、奖惩机制、内审和检查机制、泄密和违规查处机制,为落实保密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文档体系。编制了94份保密工作文档表格,形成了较完整的文档资料,以确保保密责任有案可查,保密监督有据可查。
更新机制。通过识别改进保密管理需求,确定了改进工作的方案和评价改进工作效果等流程,使保密管理不断创新发展。
研究所保密管理体系在运行实施中体现了全过程管理、定期内审和持续改进三大特色,实现了保密工作长效化、规范化管理。
一是按体系要求对涉密人员、涉密载体、涉密场所和涉密活动实行全过程保密管理。例如,涉密人员在上岗前须经过保密审查、保密教育培训和考试,考试不合格不得上岗;在岗时须接受保密教育和监督检查;离岗时须清退涉密载体,进行脱密期管理等,从而实现对涉密人员的全过程监管。
二是保密管理体系为实施保密监督提供了基本依据。研究所的保密工作不仅依赖于国家和上级的检查,还要通过所内自有体系的监督检查,如保密部门按照体系规定进行了保密工作的日常检查、专项检查和一年一度的内部审核工作,以促使保密工作常态化。
三是通过管理评审对体系运行效果进行评估。通过执行《管理评审控制程序》,研究所对保密管理体系是否符合国家保密法律法规和标准、是否符合上级保密工作要求、是否符合单位科研工作实际等进行了评估,对存在的问题都能及时进行修订完善并持续改进。
2011年,根据上级机关的保密管理法规性文件,研究所对原有的保密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了全面修订,编制形成了2011版保密管理体系文件,使其能更好地指导保密管理工作的开展。
实践证明,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对保密管理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有效地促进了研究所保密工作的开展,使保密工作更趋规范化、系统化和体系化,并于2013年通过了国家军工保密资格审查认证中心的保密资格复查。后续,研究所将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实践并不断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