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3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二号07星送入太空。
“风云”二号07星是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生产。卫星可全天候对地球进行连续气象监视,收集并转发气象、海洋和水文等环境监测数据,监测空间环境等。该卫星的用户为中国气象局。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57次飞行。
2012年1月15日,西安航天动力试验技术研究所成功进行了新型号火箭发动机双机双摆试车。
此次双机试车是我国新一代系列运载火箭动力系统装置研制的重要一环,也是新型号火箭发动机首次双机双摆热试验。由于此次试验所用的试车台此前进行的都是单机试车,要保证双机试验就必须对试车台及试验系统进行改造。在应对摇摆技术诸多难点的考验上,该所对控制程序进行修改并反复验证,确保控制程序可行。
2012年2月6日,我国发布“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获得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这是我国探月工程取得的又一项重大科研成果。目前除中国外,还没有其它国家获得和发布过优于7米分辨率、100%覆盖全月球表面的全月球影像图。
“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获得的全月球影像图分辨率比“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的提高了17倍。科学家可以通过这幅高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开展更加精细的月球构造及演化研究;同时,根据它提供的全面、精细、可靠的地形地貌数据,可以为我国和其它国家未来要实施的着陆器和月球车软着陆月球及载人登月优选着陆区。
目前,“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已经飞抵拉格朗日L2点,开展空间环境探测和工程技术试验。
2012年2月2日,依靠我国自主力量设计与建设的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地面应用系统通过业务验收。
专家一致认为,“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首次利用海内外接收站网实现了上、下午星全球资料的高时效获取,首次应用国产卫星实现了大气三维探测、臭氧和辐射收支探测等资料的高精度处理,突破了卫星资料定量反演、数值预报同化应用以及气候应用等核心技术,体现了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系统功能性能和业务运行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风云”三号气象卫星五大系统工程之一,地面应用系统工程技术复杂、工程量大,目前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并投入业务使用。该系统24小时连续运行,每天处理的数据量达到了2.6TB,总体业务运行成功率优于99.5%,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卫星地面接收处理系统。
2011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经济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收入、支出计划总量同时超过百亿元,年度经费收支首次实现“双过百”。其中,型号收入119亿元,较2010年增长超过50%,资产经营性收入增长翻了两番。同时,研究院加大了预研项目的支出,投入增幅达到20%。
这标志着该院在各领域业务开展和经济发展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同时为实现“十二五”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2年1月18日,由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研究所研制的2台星载正样铷钟顺利通过评审验收,并顺利完成交付。至此,由该所承担的星载“北斗”二代一期导航系统的5个批次共10台星载正样铷钟任务圆满完成。
铷钟是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心脏,为卫星系统提供高稳定的时间频率信号,其性能指标是决定定位系统指标的主要因素之一,其频率稳定度是影响系统定位、测速精度的主要因素。
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研究所承担研制的星载铷钟正样产品是“北斗”导航卫星核心部件的重要分系统。目前,该所星载铷钟设计总体技术方案已成熟,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真正实现了技术国内自主化。
(吴巍、李春景供稿)
2012月1月中旬,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中标四川省眉山市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系统,将以现代化信息技术助力减灾救灾事业。
眉山市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系统是四川省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的一部分,航天信息此次中标包括综合决策软件、通讯设备系统、服务器和交换机等硬件设备多类产品,中标金额达920多万元。
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研发的数字水利系统已在山西省投入使用多年,2011年底,该所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对数字水利系统进行了升级工作。
升级后的数字水利系统不仅涵盖水情监测、水资源管理、水利政务、饮水安全、水工监控等多个水利行业领域,还可为用户提供从点到面,多层次、全方位的水利信息化决策。
2011年底,由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研制的某型号新一代通用型绝压压力传感器首飞成功。
该型号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发动机燃烧室压力,而以往用表压传感器进行测量,存在由表压向绝压转换过程的系统误差。为了满足总体不断提高的精度要求,该所在传统表压压力传感器技术基础上,通过改进设计、引进新工艺并贯彻模块化设计理念,研制出新一代绝压压力传感器。其中,在敏感元件加工过程中引入了先进的激光调阻技术和灵敏度温度自补偿技术,封装过程中又进一步攻克了真空封装关键技术,产品的温度误差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