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天长征科技信息研究所 乔淑欣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仅《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就使我国企业频繁陷入专利摩擦和专利纠纷的漩涡中。我国的生物医药、数码芯片等高科技产业都已领略到专利战的残酷,所以,如何有效防范专利风险已成为国家和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
置身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我国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走向国际化,就必须遵守市场规则,尊重专利权;坚持技术和产品创新,有效利用专利手段保护创新成果;将专利风险防范融入到企业各个创新环节中,并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专利风险防范体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提前防范专利风险,避免发生亡羊补牢,犹未晚矣的局面。
专利风险防范是对企业可能存在的专利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监控、控制,直至化解的动态过程。专利风险一般分为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内生风险是指企业内部专利管理因素可能引发的风险;外生风险是指企业在专利部署和经营中可能引发的风险等。表1为企业专利风险类型、主要来源以及可能引发的后果。
表1 专利风险类型、来源及其后果
从风险来源看,专利风险存在于企业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等各项活动中,而且随着企业市场融合度的增加,外生风险将表现的越来越突出,这无疑对企业专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企业存在的内生和外生风险,笔者认为可从专利风险防范意识、专利管理制度、风险防范机构、风险防范队伍等四方面着手构建企业专利风险防范体系。其中,意识是前提,制度是保障,机构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意识、制度、机构和人才“四位一体”的专利风险防范体系能够保证事前有预防、事中可控制、事后能化解,将专利风险可能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也能使专利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
由于提升专利风险防范意识是识别风险、化解风险的前提,所以要从根本上提升全员的专利风险防范意识:
一是将重视知识产权的态度纳入企业文化,以营造良好的专利风险防范环境。
二是通过开展广泛宣传、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员工意识到防范专利风险与其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三是坚持“请进来、走出去”,针对不同主体开展多样的专利培训。对于决策人员,要介绍专利法律法规及其对企业市场竞争和生存发展的影响,行业和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发展动态,以及构建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防范体系的必要性及主要考虑的问题等;对于技术人员,主要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普及专利知识为主,讲授如何利用专利信息和保护自己的成果,以及研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专利申请策略、专利文件撰写、专利二次创新和专利网构建方法等实务内容;对于专利管理人员,要全面介绍专利法律及专利纠纷案例等理论和实务知识;对于市场人员,要结合实际案例介绍专利技术和产品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在经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专利侵权判定的基础理论等。
科学、有效的专利管理制度是构建专利风险防范体系的保障。近几年,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颁布实施,我国不少企业都制定了基本的专利管理制度,这对企业专利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制度仅仅是规范行为的标准,所以如何落实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要优化科研生产专利管理制度。科研生产是企业的生命线,优化科研生产中专利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流程有助于技术人员养成利用、申请和保护专利的习惯。
要想充分发挥专利对科研生产的支撑作用,就必须要求专利管理人员融入到科研生产全过程中,形成行政领导、技术人员和专利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要充分利用专利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依据科研生产需求长期开展专利情报跟踪和研究。这有助于将专利风险防范工作纳入科研生产全过程,提升专利管理水平,进而从源头上防范专利风险。
制定专利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沟通机制,这是实现专利情报为科研生产服务至关重要的环节。一方面,通过沟通、座谈会和邀请专利管理人员参加研发会议等方式,使他们了解各个项目的进展情况和技术人员的需求问题,防止专利的管理和研究与科研生产脱节;另一方面,专利管理人员要定期向技术人员汇报或递交最新的专利技术和竞争对手动态,使其了解最新的专利技术,并指导他们在专利风险限度内进行研发,并充分利用专利情报。
严格规定专利信息管理制度,将其作为企业专利工作的考核指标, 这是实现专利情报为科研生产服务的基础资源。只为完成专利指标或成果申报而进行一次或几次专利查新和检索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专利情报跟踪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因此,企业可依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或委托专业机构建立专门的专利信息数据库,以实现信息的积累和共享,为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优化责任体系,实行专利工作问责制。针对专利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重大事故,如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专利申请前将创新技术公开发表导致丧失新颖性等情况,要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以确保各项制度的有效落实。
二是改进专利激励制度。专利激励是技术人员创新动力的重要来源。IBM、微软等跨国公司都制定了相应的专利奖励制度,鼓励技术人员有效利用、申请、保护和部署专利。我国大多数企业就专利奖励也作了相应的规定,但对标国际一流企业,在激励力度和全面性方面还是存在着差距。笔者建议:
在专利实施和转让后对发明(设计)人的奖励作出规定。
实行等级奖励制度。区分改进型发明和开拓型发明、首次发明和再次发明、创意提交及申请公开和申请授权、内部实施和外部实施、内部转让和外部转让等不同情况。通过设定有层次的专利奖励额度,实现技术人员多申请专利技术、多获奖励报酬。
就专利精神奖励作出规定,如荣誉、奖章、成长机会、职称评定、劳动环境等。
专利风险防范工作开展的基础是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所以企业可依据实际情况设立风险防范机构。而专利风险防范部门作为其机构之一,由企业决策层直接领导,并负责进行风险防范理论研究、规划企业专利风险防范目标、制定专利风险防范相关制度、发布风险评估报告、建立和维护专利风险防范知识库,以及企业专利申请、布局、合作、经营、投资风险等具体事务。
此外,专业的风险防范队伍是有效进行风险防范的关键。所以要组建专利管理人员、法律人员、技术人员“三结合”的专利风险防范队伍,必要时可以借助外部人员力量形成内外相协调的专利风险防范人员机制。在组建队伍时,要充分考虑这些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如专利管理人员应具备管理能力、专利风险理论研究能力以及专利检索、分析和运用能力,并能熟练掌握专利知识、基本技术知识等;法律人员应具备专利风险研究、识别、评估和应对能力,并能熟练掌握法律知识、合同条款拟定等;技术人员应具有业务专长,对专利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对技术创新保护方式有基本的见解,并能撰写专利申请文件。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企业需要把专利风险防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同时也要意识到专利风险防范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切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