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一种饮料

2013-10-21 04:29邵莘
卷宗 2013年6期
关键词:碰撞接受变异

邵莘

摘 要:梳理了咖啡文化在西方的起源与发展以及西方语境下的咖啡的文化内涵。咖啡文化引入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茶文化发生了碰撞,继而在中国特殊的语境下发生了变异,得到大众的接受。

关键词:咖啡;语境;碰撞;变异;接受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已融入到寻常百姓的生活中,成为中国日常饮食的密不可分的一个部分。与茶文化相比,咖啡文化在中国的历史较为短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许多西方文化因子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的生根发芽,咖啡文化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本文拟考察咖啡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梳理咖啡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与中国本土的茶文化发生的碰撞,继而为了在异域的文化语境中生存下去,主动产生的变异。

1 咖啡的起源

提及咖啡的起源,首先必须追溯咖啡树的种植。资料显示,咖啡的起源说法不一。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咖啡起源于非洲,确切而言起源于东非文明古国—埃塞俄比亚的咖发(kaffa)。至于咖啡这个名称则是起源于阿拉伯语 “qahwah”, 即指植物饮料的意思。后来咖啡流传到世界各地,就采用其来源地” kaffa”作为其命名。十八世纪,咖啡(coffee)的称谓得以正式确认。[1]

另一个关于“咖啡” (coffee)的词源源自希腊语”kaweh”, 意思是“力量与热情”。关于咖啡文化的历史传说比较为人所熟知的是“牧羊人的故事”和“阿拉伯僧侣的传说”。[2]两个故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咖啡的起源:作为食物、饮料、药品。

在欧美国家,咖啡经营与咖啡饮用作为普遍的社会存在遍布大街小巷。“在巴黎市中心,河右岸是繁华的金融贸易消费区,左岸是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的拉丁区,那里集中了众多的咖啡馆、书店、画廊、美术馆和博物馆”、“蒙巴纳斯街上的丁香咖啡馆是美国作家米勒、海明威,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和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经常光顾的地方。时至今日,那里还保留着海明威经常坐的椅子,椅背上的铜牌篆刻着他的名字。”[3]

咖啡文化在欧美的兴起促进了了文学、文化以及经济活动的繁荣。萨特和波伏娃就经常在咖啡厅进行讨论与交流。欧洲人的咖啡文化讲究颇多,而美国人喝咖啡喝得自由。不论在家里、办公室、咖啡馆抑或是路边的自动贩卖机,美国人几乎一天二十四小时离不开咖啡,咖啡与他们的生活融为一体,影响之深甚至到达没有咖啡不算生活的地步。

咖啡文化在欧美国家的影响不仅仅是简单的咖啡生产和饮用,而是把咖啡看做历史一样悠久,人们对咖啡的饮用无论是从咖啡的品质,还是饮用方式、饮用环境和情调上,都还保留着古老而悠久的传统和讲究,也充满了旺盛的生命活力和随意而为、无所顾忌的超脱和自由。

2 中国语境下的咖啡文化

“咖啡”引进到中国不只是单纯的咖啡传入中国境内这么简单,包含了以下几个层次:

2.1 “咖啡”一词的词源

从文字层面上看,在中国的《康熙字典》上,既无“咖”字,也无“啡”字,更无“咖啡”一词,可知清朝初期中国人尚未接触到咖啡,或者说当时人们对于咖啡是比较陌生或排斥的,甚至在中国的很多学术性的书籍上都不曾有过对咖啡一词的记载。直到清朝末年,由于一些经商的洋人带着coffee来中国饮用,被当时的中国人译为“瞌肥”等词。直到民国初年的《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1915年)上才有了“咖啡”一词,意为“西洋饮料,如我国之茶,英文coffee”。此后,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词源》也收录了“咖啡”一词。另外,在鸦片战争时期,许多中国人对咖啡的称号还有所不同,如“外洋有葡萄酒,又有黑酒,番鬼饭后饮之,于此酒可消食也。[4]民国期间,郁达夫在“革命广告”一文中邀请朋友一起祝贺时也提到喝“黑酒”的事。[5]这里所说的“黑酒”应该就是咖啡。可见,“咖啡”一词在那时完全是舶来品,才开始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而且还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人们还只是尝试性的接触咖啡。

2.2 “咖啡”在中国的传播

1884年,咖啡在台湾省首次种植成功,从而揭开了咖啡在中国发展的序幕。大陆地区最早的咖啡种植始于云南。20世纪初,一名法国传教士将第一批咖啡苗带到云南的宾川县,拉开了咖啡在中国种植的序幕。随后的近百年里,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星星点点地种植了咖啡。然而,近年来中国的咖啡种植和咖啡消费发展惊人,正是在巨额的消费市场刺激下,国际性的咖啡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分公司或工厂。曾经是西方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的咖啡文化,正式进入中国人的家庭和生活。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咖啡馆伴随着咖啡文化的成长如雨后春笋般的遍布街头巷尾,成为青年人一种追逐小资生活方式的消费时尚。年轻白领喜欢找个安静地方读书或与朋友闲聊,商务人士也视咖啡厅为理想的商务洽谈场所。随着咖啡饮用、咖啡种植和咖啡厅在中国的传播,咖啡也在中國社会语境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咖啡文化。

2.3 咖啡文化在中国语境下的疏离

咖啡文化在引进到中国后,并非一帆风顺地被人们接受。由于清朝政府的闭关锁国,中国文化的封闭性和保守性,中国人的饮料一直是茶文化主导。茶馆作为大众化的社会空间在城市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各种社会层次人员的休闲和娱乐场地。况且茶馆、茶园这类文化消费空间,在满足人们的生活娱乐之余,也培养了人们的文化品位,是人们品茶、看戏、写作、论时政的场所。洋人来到中国经商、传教自然也带来了他们的咖啡文化,但是生活在清朝的国人是不愿去体验那种所谓的洋人生活方式的。

到了民国,一批具有海外求学经历的上层人士回到国内后,也带回了咖啡文化。鲁迅在“革命咖啡店”中有这样的描述:“但是读者们,我发现了这样一家我们所理想的乐园,我一共去了两次,我在那里遇到了我们今日文艺界上的名人,认识了鲁迅、孟超、潘汉年、叶灵凤等,他们有的在那里高谈他们的主张,有的在那里默默沉思,我在那里领会到不少教益呢。他们喝着、想着、谈着、指导着,那是实在的“理想的乐园”。何况既喝咖啡,有领“教益”呢?上海滩上,一举两得的买卖本来不多……至于咖啡店,先前只听说不过可以兼看舞女,使女,“一饱眼福”罢了,谁料这回竟是“名人”,给人“教益”,还演“高谈”、“沉思”种种好玩的把戏,那简直是现实的乐园了。但我又有几句声明:这样的咖啡店里,我没有上去过,那一位作者所“遇见”的,又是别一人。因为:一,我是不喝咖啡的,我总觉得这是洋大人所喝的东西(但这也许是我的‘时代错误不喜欢,还是绿茶好。二,我要抄‘小说旧闻之类,无暇享受这样乐园的清福。三,这样的乐园,我是不敢上去的,革命文学家,要年轻貌美,齿白唇红,如潘汉年、叶灵凤辈,这才是天生的文豪、乐园的材料。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和深入,咖啡文化伴随西方文化正式进入中国语境。咖啡已经成为年青一代人们耳熟能详的大众饮料。茶、牛奶、咖啡已经共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饮料。但在中国特殊的语境下,咖啡文化已然发生了些许变异。

咖啡本来是纯天然的咖啡豆研磨煮沸而成,其中最多是加一定量的糖等成分。可是进入中国后,为了更好的融入中国市场,在保持自身特质的同时,主动演变出红茶咖啡、绿茶咖啡、奶茶咖啡、美酒咖啡等各类咖啡变体。这些都是咖啡文化在中国变异的产物。

3 结语

在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大地,在有着悠久历史和大众普遍接受的茶文化的主导氛围下,咖啡文化在进入中国语境后,能主动变异,适应新的文化语境,继而发展,说明了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文化的入侵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人们对异域文化的接受也是从排斥开始的。在经历好奇、尝试性接受、变异等过程后,异域文化才能在新的语境中存活下来。

参考文献

[1]张箭,《咖啡的起源、发展、传播及饮料文化初探》[J],中国农史,2006,(2).

[2]http://tc.wangchao.net.cn/junshi/detail_6301.html

[3]杨丽明,法国人不一样的生活[J],伴侣,2004,(3).

[4]陈永正,广东通志,[J],2006,1.

[5]郁达夫,雨丝,1928,(4).

[6]鲁迅,《三闲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猜你喜欢
碰撞接受变异
变异危机
变异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略论刘勰对王粲诗赋的接受
当金牛座的父亲与汽车发生“碰撞”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
形的变异与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