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月
一、通晓每节课,每单元与教材总体之间关系,要两者紧密结合
单就知识系统来说,对于所讲新课的内容与旧知识之间存在着直接与间接的关系,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具体说是因果关系、推进关系、依顺关系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首先从整体上弄清教材的编排体系,每册以及每单元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才能站得高,正确处理教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才能备好课。因此,每节课在新旧知识关系上,要注意“承”与“转”的关系,“承”就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回忆和联想等等,“转”就是从旧知识的复习、回忆和联想中引申、拓展出新知识,转入新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要做好复习提问和引言这两个环节。例如,在讲几何等腰三角形判定一节时,教师要复习提问上一节所学过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说明此定理的题设和结论,进而反所学生,若题设与结论对换位置,即“等角对等边”这个例题能不能成立,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这种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回忆和联想,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学生兴趣盎然,急欲想知道这种例题是否正确,就为整个教学奠定了心理基础。
二、把握教材的深广度,善于掌握各部门之间的教学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该节的重点、难点、关键。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培养哪些能力,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才能对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在讲几何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节时,需认真钻研教材,分清这节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并会证明此定理,难点是在证明定理时如何正确地引辅助线,关键是如何正确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在授课时,先通过提问引出课题,为了突破本节课难点引辅助线,自制了有两角可以自由拿下的三角形,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感性认识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板书定理内容,说明命题要上升为定理,必须通过推理论证,如何证明设疑后,让学生写出已知,求证和画图在分析证明方法时,通过演示实验中角的关系启发学生,并用投影把图形打出。这样使学生比较容易地引出辅助线,为证明题铺平了道路。由此可见,钻研教材,抓住重点、难点、关系,方能在教学中准确,导得自如,真正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三、备课时坚持备教材与备学生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板书等形式把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这种途径接受知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情况,一方面取决于教师对教材、对大纲的内容及要求理解的程度如何;另一方面取决于教师对本班学生了解如何。因此,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设计,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例题、练习题的摘选,采用的教学手段等等,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哪些问题是为班内尖子生设计的,哪些问题是为差生设计的,哪些问题是为较差学生设计的,哪些提问是面向中间部分的,教师要心里有数,设计合理。例如,在布置课后作业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必须题和选作题两种,选作题就是针对优等生设计的,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也能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等情况。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安排,必须有目的性、针对性。同时,教师还必须对课堂中能出现的问题有所估计,有所准备,能及时地、妥善地处理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各类的问题,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总而言之,教师在知教材的同时,还必须知学生。
四、坚持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目的相结合
课堂教学若要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心理、生理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积极的意向活动,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和积极性。古人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是这个道理,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无一不是对探讨的问题有很浓厚的兴趣,才获得最后的成功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例如做演示实验、举例、启发诱导,一题多种解法等方式,用风趣、幽默的课堂教学语言,合理巧妙的教学环节等,都会增加这种魅力。比如,在讲圆的对称性时由教师演示,得到圆是轴对称图形,引出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