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医医院糖尿病科 郑新颖 曹 亮 (秦皇岛066000)
糖尿病肾病 (DN)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引起的肾脏病变,是糖尿病重要的并发症,也是目前导致中国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晚期可致肾功能不全,现代医学主要以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为主,肌酐、尿素氮过高时以透析治疗为主。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2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全部40例病例均为我院糖尿病科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42~75岁,平均63.2±5.3岁。对照组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36~70岁,平均67.2±6.7岁。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糖尿病肾病诊断根据Mogensen分期标准。慢性肾功能不全诊断依据实用内科学。[1]排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泌尿系感染,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出血倾向等。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①控制原发病:使血糖尽量控制于理想水平。②营养治疗: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低磷饮食糖尿病饮食,适当补充α-酮酸等。③对症治疗:控制血压,调脂、纠酸、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凝、抗感染等。④静点阿魏酸钠0.3 g,每日1次。
1.3.2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热罨包治疗。具体操作方法如下:肝肾阴虚、气阴两虚患者取滋阴补血、活血祛毒中药施穴于足太阳膀胱经之肾俞穴,方药组成:川芎、红花、黄连、白术、诃子、大黄、黄芪、五味子、玄参、菊花、牛膝、木瓜、木香、益母草、白芍、赤芍、牡丹皮等;阴阳两虚、阳虚水泛型取益气温阳、化湿祛浊中药施穴于任脉之关元、气海,方药组成:干姜、桂枝、白术、肉桂、石菖蒲、车前子、猪苓、茯苓、泽泻、大黄、杜仲、桑白皮、白芥子、陈皮、半夏等。组方饮片粉为细末,用醋调和后装纱袋为药包,隔水加热蒸透后,放置至略高于体表温度 (约40℃)将药包罨敷于辨证而取的肾俞、气海、关元等穴位处,再加用电脑药物导入治疗仪,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入里,每日2次,每次30 min。两组分别治疗15天。
2.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疗效标准拟定:①显效: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血肌酐(SCr)下降20%以上;②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SCr下降10%~19%;③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者。
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3 结果
2.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2.3.2 两组治疗前后肌酐 (Cr)、尿素氮 (BUN)、尿微量蛋白排泄率 (UAER)比较: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Cr、BUN、UAER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Cr、BUN、UAER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Δ P<0.05
项目 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 治疗后210.51±9.62 188.43±9.55 BUN(mmol/L) 13.23± 3.67 8.34±2.56*Δ 13.38±4.06 9.97±3.76*UAER(μg/min) 467.38±12.55 213.78±9.91*Δ治疗前 治疗后Cr(μmol/L) 230.21±10.83 152.44±8.93*Δ 471.56±11.84 408.80±10.28
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的积极治疗是延缓肾功能衰竭的重要环节。本病属中医“虚劳”、“腰痛”、“水肿”的范畴。病机属本虚标实,脾肾阴阳衰弱为本,浊毒内聚、瘀血内停为标,可用“邪”、“虚”、“瘀”三字概括。笔者临床上按叶任高教授提出的4种辨证分型将消渴肾病分为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阳虚水泛4型。其中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型取滋阴补血、活血祛毒中药制成热罨包,施穴于足太阳膀胱经之双肾俞穴进行热罨包治疗;阴阳两虚、阳虚水泛型取益气温阳、化湿祛浊中药制成热罨包,施穴于任脉之关元、气海穴进行热罨包治疗。经临床观察,在基础治疗上联合中药热罨包治疗可显著改善糖尿病肾病病人乏力,腰酸,恶心等症状,降低蛋白尿,降低肌酐、尿素氮,且操作方便,无创,患者乐于接受。
[1]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 026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6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