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慧萍
摘 要:时代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但人们之间的沟通却少了,感情也淡了。这种社会大背景也影响到了小学生,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变得自私、冷漠、自闭,不愿与人交流。从加强心理疏导、开展主题活动、培养自信心理和克服恐惧心理四个方面探讨矫正孩子“自闭”心理的沟通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沟通;自闭
有“自闭”心理的学生主要表现为不愿与人沟通,部分同学沉溺于网络;对人对事没有热情,冷漠,缺乏一颗感恩的心;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自信,生活态度不积极;对外界感到恐惧,封闭自己的内心以产生安全感等等。
一、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疏导
每个学生都会有“心事”,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他们绝大多数都会有说不清的烦恼和莫名的苦恼,但很少有学生愿意将自己的苦恼说出来。因此,教师应当主动出击,加强心理辅导,对于有“自闭”心理的学生,更要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疏导。教师可采用留言条、书信等形式和学生沟通,获取学生的好感和信任,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对于“自闭”的孩子来说,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更能为他们孤寂的心灵所接受,因此有部分学生会沉溺于网络。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QQ和E-mail等形式和学生交流和沟通,从而逐步打开他们幽闭的内心世界。无论是留言条、书信,还是QQ、电子邮件,都属于间接交流方式。较之于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间接交流方式不仅更加方便、灵活,不受时空的限制,而且也有效避免了学生面对教师时的拘谨和约束,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可从间接交流开始。
二、内化学生关爱情感,开展主题活动
孩子之所以封闭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他们的关爱。而这种感觉的缺失不仅造成了他们的“自闭”,也造就了他们的冷漠。教师要帮助孩子们打开心灵,首先要让他们感觉到被爱,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然后学会去关爱他人。内化学生的关爱情感,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来达到。例如,开展“珍爱生命,感恩父母”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观看母亲分娩的录像,给他们讲残疾人珍视生命、努力奋斗的故事,让他们懂得生命的珍贵。父母给了他们生命,他们没有轻视生命、践踏人生的权利,进而培养他们“感恩父母,珍惜生命”的意识和动力。教师还可以在主题活动上进一步拓展,教会他们不仅要感恩父母,也要感恩他人。接受了他人的恩惠,如礼物、忠告、帮忙等,都要抽出时间向对方表示感谢。学会心存感激对于学生的生活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三、创设励志挑战情境,培养自信心理
“自闭”的孩子很少有兴趣爱好,也没有朋友,缺少成功体验更让他们变得不自信。缺乏自信的人难以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这对孩子未来的学业和事业都有极大的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应当从观念和行动两个方面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首先,可以名人为榜样。例如,讲述爱因斯坦做板凳的故事,对他们进行励志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到自身的潜力,培养自信。其次,教师可以让孩子在锻炼中挑战自我,即“成功体验”,从而树立自信。例如,教师可在班级实行班委轮换制,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当“管理者”的体验,参与班级管理。这给包括“自闭”孩子在内的全体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的舞台。当“自闭”的学生当班干部的时候,他会出于职责的需要突破自我,与同学和老师多沟通,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当很好地完成任务之后,他会感到成功原来也不是那么难,从而增加了克服困难的勇气。
四、实施锻炼鼓励并重,克服恐惧心理
恐惧是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障碍,例如害怕展示自我、害怕考试、害怕回答问题等,对于“自闭”儿童来说,这种心理更加严重。对此,教师要耐心引导,不然,学生将来很可能会变成谨小慎微、胆小怕事、一事无成的人。教师引导学生克服恐惧心理要从分析恐惧形成的原因开始,例如,“自闭”的学生都害怕展示自我,教师可以告诉他,其他同学的表现和他差不多,只是别人表现的次数多了,动作熟练些,感觉就优秀一点。并且,教师还要鼓励他,如果他努力了,同样会表现得很优秀。教师的安慰会给学生带来自信,只要他们敢于尝试,也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会得到锻炼,自信心加强,恐惧心理也就在不断熟练的过程中消失了。
沟通,不仅是教师与“自闭”学生的沟通,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与自我的沟通、与父母的沟通、与他人的沟通、与社会的沟通。沟通不仅是手段,也是目的,随着沟通的发生和发展,孩子“自闭”的心灵之门也就逐渐打开了。
参考文献:
徐春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J].时代报告,2013.
(作者单位 海南省海口市第二十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