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燕
摘 要:阐述了海关商品归类业务现状及报关专业学生学习商品归类技能的现状及特点,从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新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商品归类;现状;问题;目标;思路
研究方向:经贸
一、海关商品归类业务现状
商品归类,是海关将纷繁复杂的进出口货物按照税则分门别类后,归入合适的税号,以此确定对不同货物各自适用何种税率及其他监管条件的活动。它是海关各项业务的基础。然如何提高商品归类的准确性、客观性成为当前海关的重要热点问题,由此社会上已经从报关员行业队伍中分离出来一个专设的岗位——预归类专员,该岗位的设立表明商品归类技能在通关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我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商品归类技能培养现状
从我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角度看,我院07年成立报关
与国际货运专业,设报关实务、报检实务等专业核心课,商品归类技能的学习仅仅作为报关实务课程中的一章做简单介绍,在考证辅导中也仅仅作为强化训练16课时,主要应付考试,对商品归类不做深层次研究。为此,我们多次进行研究探索,2011年我们将报关实务课程分为三大模块:报关基础知识,报关程序,报关单证;海关法;商品归类操作实务。其中,我们将商品归类这一重要技能单独列出并设为专业核心课。
三、商品归类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1.首届学生技能的培养学习也还是仅仅从增加商品归类的理论学习跟练习的次数出发,没有改变归类这门课程枯燥无味的特点,学生学习积极性依然不高。但由于练习得多了,准确率还是有明显的提高。
2.由于在第二届教授的过程中,我们又探索实践了新的教学方法,并且开拓了思路,不再只把商品归类作为报关员考试的重要部分来辅导,而是改变枯燥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当中,提起对不同商品的兴趣,主动积极地去实践练习,不仅针对考试强化训练,也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并对当前商品归类不当引起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完成相关课题。实践效果明显,归类的准确率再次提高,学生兴趣也大增,然不足之处是:仅仅是少数学生能够上升到理论高度去思考问题,大部分学生只能够普通归类。
3.在学习过程中终归有学习的惰性,没有督促就会荒废技能训练。所以,教研组认为商品归类这一技能培训的改革应不断进行下去。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基于商品归类操作实务课程改革思路,在企业真实项目引领下,以课内外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商品归类技能及实战能力,以培养学生解决商品归类争议和预归类能力。
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内容:
1.课内项目化教学,将枯燥无味的编码练习分模块进行,了解归类商品的基本信息,百度给商品配图,并对商品归类作出解释,由教师进行归类重解释。
2.课外教学内容为商品归类引起争议案例法律讲座及协助区内企业商品预归类,以德国英佩利亚物流国际集团的新型海河直达船为主要归类对象。以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为主体,教师全程指导,学习撰写商品归类解释建议书,递交报关行进行评价。
五、研究思路
1.学生学习特点分析
学习商品归类操作实务课程的学生均为二年级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他们有着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接受报关概念、归类操作能力强;且由于专业考证需要、自身专业发展需要,他们有一定的学习动力。但是报关员考试一贯的低通过率特别是商品归类部分的低正确率使得一届一届学生有着畏难恐慌情绪,加上对大部分商品的一无所知,使得归类操作变得困难重重。归类操作又建立在熟悉商品、熟悉协调制度的框架体系基础上,只有勤加练习才有可能提高速度和准确率,而学生大都有惰性,很少有学生能在课后坚持不懈练习操作。以上就是学生学习基本情况的
分析。
2.针对这一特点的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我们认为,要提高归类准确率,首先要提高学生对商品的认识,了解商品的特性才能更加准确地归类。而认识商品不仅仅应阅读关于商品的简介,直观认识法比文字认识法更加有效,因此,我们会让学生将文字商品转换成图文并茂的商品。
(1)让学生整理商品图片和交流介绍商品
由专业教师根据归类分章提供文字商品,课堂教学地点从普通教室转到多媒体机房。这么做的最明显效果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高了,不用枯燥无味地听老师描述商品,并且听半天也很难听懂的商品,自己动手,很快就将陌生商品变为能够了解的商品。这一工作量较大,受限于课时的整体安排,我们必须将学生分组分别整理不同的商品,然后统一汇总,这种互通有无的交流,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互帮互助,不仅更快地认识商品特点,还能顺便锻炼制作ppt的能力和文字概述能力,学生代表更是有着“小教师”的作用,在讲台上给大家介绍商品。而且,课上我们直接抽取代表向全体学生进行讲解。实践证明,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对商品的认识也是随着协调制度的章节分布由简单到复杂。我们教师将六大归类总规则逐一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熟悉商品的基础上快速完成归类工作。
(2)完成商品归类后,我们没有仅凭归类对错就此结束,而是展开了归类解释工作
解释工作由学生自己完成,每一个人都必须对自己完成的每一个商品归类作出合理的解释,在解释的过程中也是对一次次体验规则的运用,并且如果解释不通,学生自身就会发现归类错误从而改正。依然是以小组模式进行归类解释,由七八个人互相听彼此的解释是否立得住脚,有没有补充意见,然后被抽取代表在全体学生面前作出归类解释。一般情况下,对于直接归类的商品,大家准确率较高,解释也比较清楚;而一些较为复杂的商品,或者成套的商品大家归类就容易出错,解释也不清。这时指导教师就要负责重新归类并解释,通过规则运用将商品解释清楚,解决学生的疑问,也可通过解释将归类思路教授给学生。第一轮是按照协调制度的顺序来进行归类整理和解释的,相对来讲比较简单,
因为学生在有限的章节进行查找;第二轮我们提高了要求,将所有不同的商品打乱次序重新进行归类并解释,这样学习的问题会直接暴露出来,大部分学生对协调制度不熟,对商品认识也还停留在浅显的阶段,所以错误百出,这样才能重新回到分章节练习时的水平。两轮下来,学生整体水平大大提高了,准确率能达到整体的80%左右,只是最关键的问题又暴露了,就是速度太慢。解决速度问题,要想又快又准,只能加强平时的训练,别无他法。
那么如何保持学生对商品归类技能训练的新鲜感呢?
课程课时安排已经结束了,不可能在课堂上继续训练,不断重复的训练,也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敷衍了事。这时,我们的解决思路就是将技能培养延伸到课外实践中,挑选优秀学生参与到专业教师申报的课题当中。我们已经初步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们的团队有专业法律出身又通关务的教师,从海关法的角度去帮助学生理解商品归类工作法律地位的重要性,加强法律常识的熏陶,这是我们过去在学习中不够重视的。我们多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个个因归类争议引起的损失来分析商品归类在通关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更加切身体会商品归类这一技能的重要性,目前还只是少数优秀学生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相关实践和课题,我们的发展目标是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好商品归类工作,有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无锡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