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菊 王自雯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18-20页。
活动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物体质量单位的认识,掌握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
2.经历“称”的过程,通过各种活动对质量有进一步的体验,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3.在生活中,乐于与人合作、与人分享,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重点:掌握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
活动难点: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
活动关键:称—掂—估—称。
教具准备:两袋盐、硬币、苹果、铅笔、台秤、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课题,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本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第三单元“千克、克、吨”的第一课时“有多重”,读读课题,说说本节课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①测量物体的重量,需要哪些常用单位?
②这些单位用字母怎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③每个质量单位有多重,怎样使用这些质量单位?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问题是人们求知的动力基础,思维的起点。”开门见山,直接出示课题,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提出最想研究学习的三个问题,从而明确了学习目标,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探究新知——培养能力
1.课件出示学路建议(请同学们按下面的学路建议逐个探究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
第一步:看一看,说一说;
第二步:称一称,掂一掂;
第三步:估一估,称一称;
第四步:练一练,用一用。
(设计意图: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好的教书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按教师给出的学路建议去有条理地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习第一步:看一看,说一说
问题: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18页,仔细观察、阅读上面的两幅情景图,从图和文字解说中,你知道了什么?(同桌互相讨论,汇报结果)
生:①小明的体重30千克,一只小鸡的体重只有50克。
②生活中,我们常用“千克”和“克”来表示物体有多重。
③称非常轻的物体使用天平,一般的物体用台秤,比较重的物体用磅秤。
3.学习第二步:称一称,掂一掂
①拿出两袋食盐和5枚硬币,小组合作,选择合适的工具称出它们的质量,汇报结果,从结果中你又获得了什么?
生:一袋食盐500克,2袋食盐1千克,说明1千克=1000克。
5枚硬币重5克,说明1枚约重1克。
②用手掂一掂1千克和1克的质量。
③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约重1千克?
④自学教材第18页最后一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千克可以记作“kg”,克可以记作“g”,1kg=1000g.
4.学习第三步:估一估,称一称
谈话:同学们刚才用秤称出了1千克和1克物体质量,并亲自用手掂了掂,具体感知了一下1千克和1克的质量,下面就来考考同学们的感知能力怎样?
①估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再称一称,看谁估得准确。
②估一支铅笔大约有多重?再称一称。
③小组合作选2件或3件物品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
5.学习第四步:练一练,用一用
谈话:下面我们就来使用这两个质量单位解决问题,看谁能活学活用。
①一个鸡蛋重100( ) 一个西瓜重5( )
小明重30( )
②2kg=( )g 7kg=( )g
4000g=( )kg 8000g=( )kg
③一千克的棉花和一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④你知道吗?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是:一般人群每日食盐量为6-8克。我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倡每人每日食盐量应少于6克。
1克米大约有50粒,如果每人每天浪费1粒米,那么全班55人,一天就浪费约1克;全市370万人,一天就浪费约74千克;全国13亿人,一天就浪费26000千克,合26吨。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活动所需的天平、台秤等工具以及很多的实物,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充分的条件,给学生提供自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体验。引导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找一找、估一估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和体验1千克和1克有多重,并感受几千克和几克的质量。这样可以使学生正切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你知道吗?”运用直观的画面,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认识,同时渗透健康教育和节约粮食的思想教育,使课堂教学目标得以圆满实现。)
(作者单位 甘肃省景泰县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