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续威,杨淑华
(哈尔滨市传染病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现代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均无无家属陪护,病人的护理由护士全程负责。护士除了观察患者本身的病情变化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保护病人的安全,防止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由于病情需要,在重症患者身体上会放置各种治疗、检查管路,设备导线等,例如胃肠营养管、气管切开导管、呼吸机管路、留置导尿管、静脉输液管路等。对于全麻手术后尚未完全清醒的患者;处于精神障碍或情绪不稳定期的患者;处于烦躁期的颅脑损伤患者,其手部会出现一过性或持续性无意识活动或躁动现象,抓取身边可以触及的物品,极易发生非计划拔管、导线脱落等事件。如果重新留置各种治疗管路、设备导线等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而且延误治疗,后果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产生护理纠纷。对于此类患者,以往多采取传统的腕部宽绷带加以保护[1],但防抓脱管效果不理想,也容易产生护理并发症[2]。笔者经临床实践,研究设计重症患儿防抓脱管保护性装置。采用此种方法,既有效起到约束作用,防止脱管、抓伤、坠床,又可以避免发生护理并发症,保证了护理的安全性,减少了护理纠纷。具体介绍如下。
1.1 构造:保护装置包括主体1,阴粘扣2,阳粘扣3和固定带4。阳粘扣2固定在主体1的外侧面左端中部,阳粘扣3固定在主体1的内侧面右端中部,固定带4固定在主体1的外侧面上边缘中部。见图1、图2。
图1 防脱管保护性装置1
图2 防脱管保护性装置2
1.2 材质:采用棉毛尼料的保护装置主体1,可根据患者手腕的胖瘦调整。主体1为长150mm,宽40mm的矩形,固定带4固定在主体1的外侧面上边缘中部,为长500mm无连接的整布条,作为固定于床头或床档时使用。阴粘扣2为长75mm,宽20mm的矩形,阳粘扣3为长50mm,宽20mm的矩形,阴粘扣2与阳粘扣3的不同粘接位置调整保护装置主体1粘合后形成的圆筒直径。
1.3 使用方法:将患者的腕部置于保护装置的中间,依据患者的腕部的胖瘦调整粘扣的位置,松紧度以能放入一手指为宜,并将视患者的情况固定于床档或床头。由于固定带4固定在主体1的外侧面上边缘中部,与患者皮肤无接触。
1.4 特点:将保护装置主体1制作成不同颜色,具有警示、区别作用。主体1制作成绿色,表示普通患者,并与床单、被服等区别,橙色表示病情较重患者,红色为ICU患儿,护士在交班、护理操作时一目了然。
传统重症患儿肢体约束方法为宽绷带约束,其缺点是宽绷带不能调节松紧度,约束带易脱落,约束部位容易出现肢体损伤、肿胀,也容易因为约束效果不好,导致管道脱出[1]。采用此类保护性装置,优点为松紧度能调整、固定方便牢固、肢体包裹好、固定带与皮肤无接触,也不能使各种导管脱离,减少了脱管、坠床等护理缺陷事件的发生,保证了护理的安全性,减少了护理纠纷[2]。且其操作更简单方便,约束省时,省力,并能有效地约束,而且,保护性约束带感官效果好,家属易于接受。
[1]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2-233.
[2]朱胜春,金钰梅.住院患者意外拔(脱)管临床特征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3):256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