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兆林 李正洪 刘桂瑞 陈丽娜 索 宝 张宇阳
(1 内蒙古奶联科技有限公司;2 中国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奶业也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过去的5 年时间内,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99 214.6 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471 564.0 亿元,增长了3.75 倍。同期,中国奶类总产量由2000年的1 237.37 万吨,增加至2011年的3 825.00 万吨,增长了2.09 倍。
2000年,中国乳制品销售量在世界排名第十位,落后于乌克兰、英国等国家,相当于同年世界排名第一位的印度销售量的15.53%,世界排名第二位美国的16.27%。2005年,中国乳制品销售量达到3 202.27 万吨,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印度和美国。
与中国奶业同步发展的是中国的奶牛养殖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奶牛养殖从以国营奶牛场为主,发展到农民一家一户分散养殖。从1978~2005年,经历了四次奶牛存栏数的翻番,表现出奶牛养殖的数量型增长。
第一次翻番(1978~1984)。1984年,全国奶牛存栏134 万头,比1978年48 万头增加了86 万头,前后经历了6 年时间。牛奶产量达到219 万吨,奶牛平均单产2.52 吨。这一时期,以北京三元、上海光明旗下的国营奶牛场等为代表,带动了中国奶牛养殖产业的发展。
第二次翻番(1985-~1990)。1990年,全国奶牛存栏269 万头,牛奶产量416 万吨,平均单产2.37 吨,经历了6 年时间。1990年,全国牛奶产量前五名的省份分别是黑龙江省(101.7 万吨)、内蒙古(37.0 万吨)、新疆(30.8 万吨)、山西省(16.0 万吨)、辽宁(14.0 万吨)。
第三次翻番(1991~2001)。2001年,全国奶牛存栏566 万头,牛奶产量1 026 万吨,平均单产2.79 吨,经历了11 年时间。这一时期,农民开始参与奶牛养殖,推动了奶牛养殖数量型增长。2000年,全国牛奶产量前五名的省份分别是黑龙江省(154.3 万吨)、河北省(84.2 万吨)、内蒙古(79.8 万吨)、新疆(72.5 万吨)、山东省(35.7 万吨)。河北省、山东省成为了奶牛的主要养殖省份。农区发展奶牛养殖成为农民增收的一种方式。
第四次翻番(2002~2005)。2005年,全国奶牛存栏1 216 万头,牛奶产量达到2 753 万吨,平均单产3.89 吨,经历了3 年时间。这一时期,是“井喷式”发展时期。在政府、乳制品企业、银行的推动下,农民、市民、公务员纷纷转型为“奶农”。由此诞生了一段流传甚广的民谣:“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户三头牛,三年五年盖洋楼;一家一户一群牛,比蒙牛的老牛还要牛。”2005年,全国牛奶产量前五名的省份分别是内蒙古(691.0 万吨)、黑龙江省(440.2 万吨)、河北省(340.3 万吨)、山东省(187.1 万吨)、新疆(152.2 万吨)。内蒙古成为了全国排名第一的养牛省份。陕西(113.3 万吨)、河南(104.0 万吨)分别排名第六位和第七位,传统的农区表现出发展奶牛养殖的积极势头。
中国奶业在经历了四次翻番的数量型增长之后,2005年,这种“大干快上”的运动式增长即凸显出了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陕西等地出现了“奶农杀牛倒奶”现象。全国奶牛存栏由2005年的1 216 万头,减少至2006年末的1 069 万头,减少了147万头。针对奶牛养殖效益大幅下降,部分奶牛养殖户亏损,个别地区还出现宰杀母牛犊的现象,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31号)。
2008年,在徘徊中的中国奶业再次遭遇“三聚氰胺”的打击,奶业发展进入低谷。国务院制定公布了《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国办发〔2008〕122号)和《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2008年第536号),提出了奶业整顿和振兴的目标、方针、任务、措施、责任、考核等。由此,中国奶业进入到了以保障安全与质量的恢复性增长阶段,并开始从数量增长型向数量与质量并重的阶段转型。
2011年末,全国奶牛存栏1 440 万头,牛奶产量3 656 万吨,平均单产5.4吨。6 年间,奶牛存栏数增加371万头,年均增加61.83 万头,增长比例为5%。单产由2006年的3.9 吨增加至5.4 吨,增加了1.5 吨,年均增长0.25吨。
2011年,全国牛奶产量前十名的省份分别是内蒙古(908.2 万吨)、黑龙江(543.1 万吨)、河北(458.9万吨)、河南(306.6 万吨)、山东(269.0 万吨)、陕西(140.5 万吨)、新疆(130.5 万吨)、辽宁(124.5 万吨)、宁夏(96.0 万吨)、山西(74.6 万吨)。内蒙古、黑龙江、河北继续排名前三位。
规模奶牛场数量增加较快,2010年末,存栏100 头以上的牧场奶牛存栏占比达到30.6%。在国家鼓励规模化奶牛养殖的政策支持下,乳品企业加大了自建、合作牧场的建设力度,同时,在资本的推动下,规模牧场建设成了新一轮投资的热点。
奶业产业链可以划分为三个重要环节,包括奶牛养殖、乳制品加工、乳制品销售。在这三个环节上,中国奶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与进步。
乳品企业装备工艺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乳品加工企业相继引进了国外先进设备、管理和营销方法,缩小了同国外乳品企业的差距,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乳品加工设备和工艺已达到了国际水平。这些都大大提高了中国乳制品的加工能力,其中,液态奶产量由2000年的134.10 万吨,增加至2011年的2 060.79 万吨,增长了14.37 倍。
2008年,伊利在呼和浩特金山开发区投产了日处理1 200 吨生鲜奶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全球样板工厂。该厂引进了德国康美包全自动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包括达到全球领先水平的一些装备,如机器人装箱、机器人装柜等。
截至2011年底,蒙牛集团在全国20 多个省(市、自治区)建立生产基地30多个,总资产超过200 亿元,年产能超过700 万吨。2007年7月,蒙牛集团投资12 亿元建成了高科技乳品研究院暨高智能化生产基地,该基地拥有亚洲最大的单体液态奶加工厂。
过去的10 年,在伊利、蒙牛、光明、完达山、三元等乳品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喝上了牛奶。城镇居民由2000年人均消费9.94千克,增加至2011年的13.70 千克,农村居民由2000年的1.06 千克,增长至2011年的5.16 千克。
在乳制品市场营销方面,伊利、蒙牛等乳制品企业均表现出超强的能力与水平。签约国际级广告与公关公司参与策划,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省市卫视等主流媒体发布高频率、高强度广告。2011年,伊利、蒙牛、光明三大乳品企业的广告营销费用总计69.16 亿元。
伊利赞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2年伦敦奥运会、2011年上海世博会,签约110米栏明星刘翔、网球明星李娜等体育明星。这些超强的市场营销,为伊利带来了雪糕、冰淇淋产销量连续18 年稳居全国第一,伊利超高温灭菌奶产销量连续多年在全国遥遥领先,伊利奶粉、奶茶粉产销量自2005年起即跃居全国第一位。2011 年伊利的广告和宣传费用高达36.52 亿元,而营业收入达到374.5 亿元,较2010年的297 亿元,增加了77.5 亿元。
蒙牛策划的超级女声,赞助NBA,签约台球明星丁俊晖以及每年营业收入的8%~10%的营销费用的投入,奠定了蒙牛“火箭速度”的基础。2003年11月18日,央视2004年黄金段位广告招标会上,牛根生猛砸3.1 亿元,一举夺取了“标王”。2011年,蒙牛先后赞助了包括《花儿朵朵》、《天骄之声、唱响校园》以及2011年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多项活动,并在博鳌论坛、探月工程、航天工程等各方面保持持续投入,而针对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蒙牛与蒙古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签署了蒙古国运动员指定牛奶合作协议。2011年蒙牛全年的广告和宣传支出占其总收入的7.6%,金额为28.4 亿元,较2010年的23.6 亿元增长了20%。2011年蒙牛销售收入达到373.9 亿元,较2010年的302 亿元,增加了71.9 亿元。
光明乳业的年报显示,2011年光明乳业营业总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达到117.89 亿元。2011年全年,光明乳业的广告费用达到4.24 亿元,比2010年的3.52 亿元,增长了20.45%。
与世界奶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奶业的三个关键环节上,差距在于落后的奶源基地建设水平与能力。奶牛养殖规模小、养殖分散、管理水平低的问题已成为影响乳制品质量安全,制约我国奶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主要瓶颈。但是,“小、散、低”背后,具体表现为如下深层次问题。
3.3.1 硬件落后
(1)基础设施简陋
除规模化牧场外,中国奶牛养殖普遍存在基础设施简陋问题,没有或者有但不够舒适的奶牛卧床,造成乳房炎、肢蹄病严重。饮水设备简陋,不能够满足奶牛饮水需求。一些规模化牧场,建有豪华的办公室、公寓,但是却没有奶牛舒适的牛舍。
(2)粗饲料质量低劣
除规模化牧场外,中国奶牛养殖普遍缺少青贮饲料、青干草,优质全株玉米青贮、羊草、苜蓿更是罕见,以“干玉米秸秆+精补料”为主的饲料,影响了奶牛的健康、产奶年限,并导致生鲜奶质量差。
(3)挤奶、饲喂设备简单
目前我国虽然有81%的生鲜乳收购站实现了机械化挤奶,但其中,除规模化牧场外,许多奶站的设备简陋,造成了对健康奶牛乳房的人为伤害。
3.3.2 观念、技术、管理落后
(1)文化基础薄弱,观念落后,把牛当猪养
长期以来,以农民为主要群体的奶农,年龄多在45 岁以上,文化基础薄弱,甚至为文盲,思想观念落后,把牛当猪养。与奶业发达国家奶牛养殖从业者大多为高中或职业中学毕业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2)缺乏基本的奶牛养殖技术
奶牛养殖是技术集约化程度相对较高的行业,不是高新技术,但包含了从营养到饲喂、育种、兽医等综合性很强的技术系统,对于普通的、由种地的农民转身而来的奶农来讲,掌握有难度。
(3)缺乏基本的奶牛管理能力
奶牛的饲养从犊牛到最终产奶,是一个包含技术的管理过程。但是除规模化牧场外,现时的奶农普遍缺乏管理常识、经验。
3.3.3 中国奶源基地建设落后的原因分析
(1)缺少资金积累
在中国奶牛养殖业的数量型增长过程中,许多农民、市民、公务员成为了新奶农。由奶农自筹、银行贷款、乳品企业补贴的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奶牛,特别是2000~2004年间,很多奶农以高于原本价值的价格购买了奶牛。但是,他们普遍没有资金在奶牛的饲养设施设备上做进一步投入。他们既得不到中长期的借款以改善设施设备,也得不到持续的流动资金支持。特别是在养殖效益低的时期,很多奶农购买优质饲草料都缺乏资金。“凑活着”成为一种趋势与现实。奶业发达国家,一般的奶农都经过了二三代人的努力,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同时,可以享受到政府的各项补贴,特别是中长期贷款(10 年以上)的支持。
(2)缺少经验积累
除规模化牧场、牧区外,由种地转身而来的新奶农,缺乏奶牛养殖技术与经验的积累。长期以来,政府、企业开展了专业的培训、指导,但是,多数奶农仍很难转变为技术型奶农,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年轻人,更是远离农村与农业。在发达国家,奶牛养殖工作者绝大多数是高中或职业高中以上学历。
(3)缺少管理人才积累
管理人才缺乏是制约中国奶牛养殖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缺乏培养与留住管理人才的工作环境、机制,设施设备简陋,生活环境简陋,缺乏吸引有文化、年轻人工作的条件,直接造成了“学畜牧的不干畜牧的活儿”的现实困境。
(4)缺少市场化的专业组织支持
中国奶牛养殖推广与技术服务部门因体制、资金、技术与管理能力的缺乏,难以系统地、常年地为奶农提供技术、管理与服务支持。中国奶农合作组织存在形式上合作,经营上不一定合作,过度民主,过度集中,缺乏资金,设施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而国外奶业合作社,合作者在合作之前已经积累了一定规模的财产、技术和管理能力。高度的专业化支撑了奶业发达国家奶农合作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供应合作社、奶牛改良合作社、销售合作社不仅为奶牛场提供饲料、种子、农药、机械等,而且还提供奶牛改良技术、牛奶收购、运输、储存、加工、销售方面的服务。
保障牛奶的安全与质量已经成为中国奶业发展的共识,也是努力目标。中国奶业的安全与质量短板在奶源。从“小、散、低”为基础的数量增长型向质量型转变,“规模化、集约化”是方向。快速实现中国奶牛养殖由散养到规模化转型,需要解决资金、机制、路径、技术和人才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政府部门出台的奶牛冻精补贴、牧业机械和挤奶机械购置补贴、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建设补贴,对奶牛养殖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对于每头奶牛达到现代化养殖水平所需要的1.5 万元设施设备投资来讲仍旧是杯水车薪。中国奶牛养殖业急需政府像支持城市市政建设一样,制定中长期(5~10年)贷款支持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奶农发展奶牛养殖业所需要的资金问题。
奶业是阳光产业,其关键环节的奶牛养殖却是传统产业。在新形势下,奶牛养殖必须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只有具备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工作环境,才有可能吸引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年轻人回归奶牛养殖业,成为新一代奶牛养殖的产业工人或牧场主。企业(乳品企业、投资机构)主导下的奶牛养殖现代化,将是推动中国奶牛养殖业走出困境的有效路径。
高度专业的合作社能够弥补奶农在资金、技术、专业管理、市场销售方面的短板与不足。只有高度专业化的、企业化的合作社,才有可能实现与现有奶农资源互补、利益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合作化奶牛养殖的基础与未来,在于其从业者技术、技能、管理的专业化。必须借鉴奶业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产业工人的培养方式,只有人的问题解决了,能够从根本上实现中国奶牛养殖业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