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璐
(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牙体牙髓科 河南郑州 450000)
公共卫生事件不仅会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危及社会的稳定,还会打破人们日常心理行为的平衡。在疫情的传入期,大部分人防护意识低下,觉得疫情离自己很遥远,从而使病毒有可乘之机[1]。当疫情进入爆发期,人们会产生恐慌心理,尤其是在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度重视时,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国家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应急方案及防御体制,称之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它是关于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一个系统工程[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在建设时应包含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物资保障体系、组织指挥体系、医疗救治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等多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基于多属性的视角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进行正确评价,可以消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产生影响的强度或广度,为紧急处理提供有效的支持。
1.1 层次分析法模型 层次分析法(AHP)发展的目的,就是将复杂的问题系统化,由不同层面给予层次解释,并透过量化的判断,加以综合评估,以提供决策者选择适当方案的充分信息,同时减少决策错误的风险性[2]。AHP不仅简明易用,而且成效显著,应用于政策规划、预测、判断、资源分配以及投资组合等各方面,能够提供建立系统化结构清晰的层次体系,并赋予相同层次中的不同要素指标相异但具有关联性的权重,从而提供决策者选择与决策判断的依据,并做出较好的决定。
Saaty认为AHP可应用于解决:规划、生产替代方案、确定优先级、选择最优方案或政策、资源分配、确定需求、预测结果或评估风险、系统计划、绩效评估、确保系统稳定、最优化以及解决冲突12种问题上[3]。
在这个阶段负责信息的收集,以及对问题的确认。前者采用文献分析法收集可以提供认识问题的性质、范围、影响因素、可用资源等信息,后者根据需要研究的对象构建相应的方案[4]。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许多因素会相互影响,通过层次结构加以分解将有利于对问题系统化的了解,每一次的要素不宜超过7个,假设问题具有n个要素,则需要作出(n2-n)/2个判断[5]。找出影响问题行为的评估准则(Criteria)、次要评估准则(Sub-criteria)、替代方案的性质及替代方案。其次,由决策者或决策小组成员再考虑所有要素是否需要增减,以及决定两个要素间的二元关系。
1.2 问卷设计与调查 每一层次要素在上一层次要素作为评价基准下,进行成对比较。因此,每一个成对比较需要设计问卷,在1~9的分数下,让决策者或决策小组成员填写。根据问卷调查所得到的结果,建立成对比较矩阵,再应用软件计算各成对比较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同时检定矩阵的整合性。若整合性程度不符要求,显示填写问卷者的前后判断不一致,则必须请受测者清楚说明,并设法调整。
对于各要素间的比较,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每次比较时仅针对单一种特性进行两两比较,而不用同时考虑其它特性的影响。假设在每一层次中共有n个要素,分别表示为 C1,C2,…,Cn,其中某一要素对下一层次要素的影响权重为 w1,w2,…,wn。Ci对于 Cj的相对重要程度以aij表示,因此各要素间的相对重要性可用成对比较矩阵A来表示,即A=(aij)。其中aij均为正实数,而矩阵A之对角线为要素本身的比值,故均为1,而其下三角形部分数值为上三角形部分相关位置数值之倒数,即满足aij=1/aij,因此A是正倒矩阵(Positive Reciprocal Matrix)。若所有成对比较均满足:
则矩阵A可视为具一致性。即考虑两个向量x=(x1,x2,…,xn)及 y=(y1,y2,…,yn) 与向量 A 的关系式可表示为:
w即为矩阵A之特征向量(Eigen Vector),而n为矩阵A之特征值(Eigen Value)。完整的表示式如下:
除了n以外,其余特征值为0,即n为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特征向量法之最大好处在于当aij微小变化时,正倒矩阵A的特征向量仍能维持其稳定性,仅具微小的变化。
1.3 层次整合性的检验 若每一成对比较矩阵的整合性程度均符合所需,则尚需检定整个层次结构的整合性。Aij微小的变化使λmax稍微偏离n,因此λmax与n之差可用以表示偏差的程度。使用一致性指标(Consistency Index,C.I.)与一致性比率(Consistency Ratio,C.R.)来衡量其一致性的情况。
当一致性指标 C.I.≤0.1时,则可获得较满意的一致性。而 (9)式中之 R.I.需要根据矩阵A的维度,依据随机指标数值表查阅可得。而当计算得知的C.R.≤0.1时,才是能接受的一致性水平,若其值不在前述条件内时,表示专家判断具有随机性,必须考虑重新评估或修正,见表1。
表1 AHP中 R.I.的具体值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机制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所示,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3个层次,共27个指标。本文在确定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指标权重时,邀请应急方面的专家为指标权重的确定提出意见,编制了专家调查问卷。根据和积法对每位专家调查问卷进行计算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并对各结果取平均值,最终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及合成权重,具体见表2。
经一致性检验可得,C.R.=C.I./R.I.≤0.10,即综合权重满足指标评选要求,也就是说综合排名科学合理。从表2可知,排在第1位、第2位和第4位的方案层指标分别是“指挥与管理系统”、“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反应部门”。它们属于同一准则层“组织构架”,这充分体现了组织构架对目标层卫生应急机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图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机制评价指标体系
表2 综合权重排序结果
有效的组织管理使得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方案能够顺利实施,但组织构架的合理配置却影响着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只有加强组织构架的设计,并不断完善,才能达到卫生应急机制建设的目标。
排在第3位、第5位、第9位和第14位的方案层指标分别是“信息优化设计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信息协调与通报系统”以及“卫生资源监测系统”,这表明信息的充分应用及共享技术在处理突发卫生事件时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及时得到完整可靠信息的系统是应急机制的前提,完善的信息获取体制才可能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机制发挥预期作用。完善的卫生资源配置体系可以防止疾病的快速传播,但其监测机制是资源配置科学合理的有力保障。因此,应建立完善的卫生资源监测机制,例如可以设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报告电子集成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安装相应的预警系统,这样可以保证信息及时、准确的传播,以防出现因为信息闭塞导致的疾病进一步失控和无谓的恐慌。
排在第6位的方案层指标是“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系统”。由此可见,在实施应急方案时,各部门不但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还要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交流以建立友好的协调合作关系,这样能够加快应急行动的开展。
排在第7位、第8位的指标是“法律体系的完善”及“完善的卫生应急预案设计”,这体现了卫生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依托,法律体系的完善要求国家疾病防控中心及相关的卫生部门不断完善卫生法律法规体系,改变之前分散管理,各个政府部门各行其道的无效做法,从宪法上授权政府行使危机时期管理的各项权力,把各种危机的管理都纳入到统一的程序和制度中。完善的卫生应急预案若要成为各级随时可用的应急保障预案体系,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成熟的技术引导、可靠的信息搜集、有效的组织领导、健全的卫生资源配置、基本的生活保障、及时的预警报告。只有涵盖以上基本内容,卫生应急预案在实践中才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排在第15位的是“紧急医疗救治系统”,说明在SARS之后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若要及时确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需要在各大城市设定紧急医疗机构,并配置完善的医疗卫生资源,这样可以防止疾病的快速蔓延。
近些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频率很高,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非预期性、影响范围大等特点,给社会公众造成严重的健康危害或者生命危险,而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正处在并且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卫生医疗事业不发达,再加上中国本来具有的幅员辽阔、人口数目庞大等特点,这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以及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传播载体,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不健全,那么势必造成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必要准备。因此对于中国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及对策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就需要建立有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包括高效的预防、及时准确的控制、以及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社会危害,在这一管理体系中,政府起着主导性和关键性的作用,也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很重要的义务。
本文从多属性的视角,研究了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评价体系与方法,为我国卫生系统科学构建应急体系提供参考。
[1]戴红勤.加强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初探[J].上海预防医学,2003,20(9):17-20.
[2]James T L,Aschkenasy M,Eliseo L J,et al.Response to hepatitis A epidemic:emergency department collaboration with public health commission[J].J Emerg Med,2009,36(4):412-416.
[3]Savoia E,Massin-Short S B,Rodday A M,et al.Public health systems research in emergency preparedness: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m J Prev Med,2009,37(2):150-156.
[4]刘华章.从SARS事件反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后勤保障[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25(1):43-45.
[5]赵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体系的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04,17(1):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