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丰琨,郭 慧,段新平,孙继英,梅贺之
(河南电力医院特检科 河南郑州 450000)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也增加了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1]。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与血脂代谢紊乱、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均有关系。双侧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不一定呈现均衡对称的发展,临床上有大量单纯单侧动脉斑块形成的报道[2]。而斑块形成造成动脉管腔直径的变化则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对斑块的生长也可造成一定的影响。本研究探讨颈动脉斑块的生长与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之间的联系,掌握其内在规律,以期为临床的诊治提供有利信息。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在镇平县人民医院、河南电力医院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者共17 763例。其中男9 863例,女7 900例,年龄32~85岁,平均年龄为(50.14±10.47)岁。根据颈总动脉(CCA)彩超检查的结果,将检查者分为以下组别:CCA有斑块(5 344例)与无斑块组(12 419例)、IMT增厚(5 417例)与IMT正常组(12 346例)。
1.2 仪器与方法
1.2.1 检查仪器:采用医院现有的超声诊断仪,超声探头频率为10~16 MHz,检测受检者的CCA斑块、IMT及血流动力学情况。
1.2.2 检查方法:检查时,受检者取仰卧位,枕头垫高双侧肩部,使受检者头部稍向后仰。横切面和纵切面从受检者的颈根部开始扫查受检者颈动脉,观察受检者CCA内斑块情况,测量IMT时,选取离CCA分叉处近心端约15 mm的动脉血管后壁为测量位置。测量范围为动脉中膜外表面到动脉内膜内表面,所有受检者均测量3次,取平均值。IMT在1.0 mm以内为正常,厚度在1.0~1.5 mm 表示 IMT 增厚,超过1.5 mm则表示CCA管腔内壁形成斑块。同时测量所有受检者C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以及PSV/EDV等血流动力学参数。
1.3 观察指标 观察受检者颈动脉斑块形成、IMT与其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情况,并分析相互间的关系。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动脉斑块生长与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IMT的关系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方差不齐的数据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CCA斑块有无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关系本研究中,共有5 344例(30.09%)CCA有斑块形成,其中以双侧均有斑块为主,占12.64%;单纯左侧和右侧有斑块分别为9.79%和7.66%。CCA有斑块组的PSV、EDV均显著低于CCA无斑块组(P<0.05);而PI、RI以及PSV/EDV则显著高于CCA无斑块组(P<0.05);左侧/右侧CCA有斑块组的PSV、EDV均显著高于双侧 CCA有斑块组(P<0.05);而 PI、RI以及PSV/EDV则显著低于双侧CCA有斑块组(P<0.05)。见表1。
表1 CCA斑块有无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关系()
表1 CCA斑块有无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关系()
注:和双侧颈动脉均有斑块组对比,aP<0.05;和双侧颈动脉均无斑块组对比,bP<0.05。
2.2 IMT增厚与正常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情况本研究中,共有5 417例(30.49%)IMT增厚,其中双侧增厚最常见,占13.84%,单纯左侧或右侧增厚分别占10.31%和6.33%。IMT增厚组的PSV、EDV均显著低于IMT正常组,而PI、RI以及PSV/EDV则显著高于IMT正常组,均 P<0.05。单侧 IMT增厚组的PSV、EDV均显著高于双侧IMT增厚组,而PI、RI以及PSV/EDV则显著低于双侧IMT增厚组,均P<0.05。见表2。
表2 IMT增厚与正常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情况()
表2 IMT增厚与正常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情况()
注:和双侧IMT均增厚组对比,aP<0.05;和双侧IMT均正常组对比,bP<0.05。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在血脂代谢异常、高龄、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危险因素作用下,动脉内膜受损,动脉弹性下降,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在受损的动脉血管壁上附着、沉积,逐渐积累而形成,并导致血管腔变窄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老龄化社会逐渐到来,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率逐渐增加[3]。因此,本研究探讨颈动脉斑块生长与血流动力学参数和IMT的关系,以发现其内在规律,为临床的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在本研究中,颈动脉斑块以双侧均有最为常见,左侧斑块的机会大于右侧,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也多见于双侧受累,其次为单纯左侧受累,单纯右侧受累最为少见。这主要和双侧颈动脉的解剖结构有关系,左侧的颈总动脉是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而右侧的颈总动脉起源于头臂干,因此,右侧颈总动脉有一定的缓冲角度,而左侧颈总动脉需要直接承受从心脏泵出的血液,动脉内膜较容易受累[4]。
收缩期峰值流速的高低主要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强弱以及血管弹性的好坏有关,而舒张末期流速的高低则主要和血管的弹性回缩力有关[5]。搏动指数以及阻力指数则能够反映血管弹性的好坏以及阻力的大小。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中,由于其血管的顺应性下降,血管的管径缩小,同时斑块的形成以及血管内膜的光滑程度下降均会增加血管的阻力,引起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的下降,以及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的增加[6]。因此,在本研究中,相对于双侧颈动脉均无斑块的患者,双侧颈动脉均有斑块形成的患者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下降最明显,而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增加的程度也是最高的。这说明颈动脉斑块形成是影响其血流动力学参数的重要因素,这也与夏依达·吐尔逊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7]。
在对IMT厚度与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变的关系研究中,IMT增厚且双侧颈动脉均有斑块形成的患者,其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变最显著。而单侧颈动脉斑块形成IMT增厚的患者中,右侧斑块形成对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更大,左侧斑块形成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丁守坤等[8]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可以看出,颈动脉内膜的厚度和血管的弹性以及阻力大小有关,而当患者同时具有IMT增厚以及斑块形成时,其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最明显,血管损伤程度也最大。
综上所述,颈动脉斑块生长与IMT增厚均以双侧受累最为常见,且双侧颈动脉均有斑块形成和IMT增厚时,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改变最为明显。
[1]Gisbertz S S,Derksen W J,de Kleijn D P,et al.The effect of alcohol on atherosclerotic plaque composition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J].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2011,54(1):123-131.
[2]Inaba Y,Chen J A,Bergmann S R,et al.Carotid plaque,compared with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more accurately predicts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events:a meta-analysis[J].Atherosclerosis,2012,220(1):128-133.
[3]Alonso A,Nettleton J A,Ix J H,et al.Dietary phosphorus,blood pressure,and incidence of hypertension in 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study and the 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J].Cancer letters,2010,287(1):776-784.
[4]Phan T G,Beare R J,Jolley D,et al.Carotid artery anatomy and geometry as risk factors for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disease[J].Stroke,2012,43(6):1596-1601.
[5]章建静.彩超评价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价值[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4):910-911.
[6]冯春芳.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16-17.
[7]夏依达·吐尔逊,唐琪,穆玉明,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生长部位与血管内膜及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2,28(4):334-337.
[8]丁守坤,杨朝宽,李永强,等.超声测定老年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预测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8):1310-1312.